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29 12:07:34| 人氣1,5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對唱片市場的省思與建議,下】 

對於一個長期聽唱片寫心得報告的人來說,這幾年台灣唱片市場的變化,真是點滴在心頭,因此想要寫些反省留下來。

我想以評論員的身份,從唱片商與消費者的中間角色,分別談談我自己身為消費者一份子的省思(上篇),另一方面也給唱片業一些中肯的建議(下篇)。

《建議篇:給唱片從業人》

●建議一:正視媒體問題

音樂媒體的低迷乃至專業雜誌的全面陣亡,是這幾年來我覺得消費者最大的損失。台灣曾經擁有相當堅實深厚的音樂欣賞基礎,「全音音樂文摘」、「音樂與音響」、「古典音樂」、「音樂時代」、「都會搖擺」、「唱片音響購買指南」通通都消失了,難道這就是專業雜誌的宿命。

市場現象如此誰也無法改變,整體產業養不活雜誌這個中間角色是事實,但就連大眾媒體的音樂版面也嚴重萎縮。一時之間,全台灣幾乎無法從媒體看見古典、爵士的消息,它們彷彿成了媒體避之唯恐不及的窮親戚,版面裁撤、人員精簡,負責這條路線的記者往往首當其衝!對愛樂者來說,聽音樂原本是件最優雅的事,如今卻成為最孤獨的事。

但唱片業千萬不可小看媒體的「沉淪」,一定要想辦法持續從國外導進第一手最新的音樂資訊,否則將出現我相當擔心的斷層問題。如此一來,過去台灣建立的深厚欣賞基礎將日益流失,屆時要重新找回本土對全球音樂的詮釋觀點,將耗費更大的心力。

●建議二:弄清楚消費者的購片困擾

儘管燒錄唱片的人很多,但是願意花錢買唱片的還是大有人在,端看唱片商是否真的弄清楚消費需求,能否解決許多人的購片困擾。台灣的CD一直是全球最便宜,因此唱片價錢往往不考量重點,時間、服務才是最大問題。

新片的資訊是否充分流通?如今網路傳播的力量如此大,卻不見利用得好,懂得透過網路宣傳的唱片商。其次,是否能整合銷售重點片與專業意見,讓購買者的焦點集中,畢竟非主流音樂的消費者相當重視意見領袖的看法,他們在乎的是別緻觀點,而不是庸俗的強力宣傳。

還有,一定要了解愛樂者到處跑買不到片的困擾,這個情況如果不改善,未來將有更多人失去買唱片的耐心。市道不好,沒有一家唱片行有能力每種唱片都進,但是掌握上游的代理發行商,就該好好思考規劃商品的屬性,讓不同需要的人知道哪裡可以找到自己心儀的音樂。除了連鎖賣場外,個性化小店、咖啡廳、餐廳、書店都可以是通路,要讓消費者清楚地感受到分眾化強度,就像釣不同的魚要用不同的釣餌與釣法,掌握分眾行銷的趨勢,別讓支持者跑遍大江南北的唱片行,看到的東西都一樣,進一樣的貨、堆一樣的庫存,一點創意都沒有,這樣粗糙、不替消費者設想的手法,是根本賺不到消費者的錢。

●建議三:捉住規格大趨勢

不同唱片商各自有不同的經營難題,這方面我不便說,但規劃策略時一定要掌握大趨勢。眼光要看遠,然後操作的手法要務實而且貼近市場,其中音樂規格也就是音樂載體的趨勢,更是絕對不可輕忽!

舉例來說,音樂CD近年來表現不佳,廠商未來到底要死守音樂CD領域,或者是以音樂DVD為主,弱化音樂CD的比重,就應該深層思考。或者再看遠一點,未來將有更大量的SACD、DVD-Audio出現,新格式的定價策略要比舊的低,讓市場產生排擠效應,加快新格式登場的速度。還是,讓新規格走高價位,賺取較多利潤呢!這些問題都要浸淫業界多年,經驗豐富的唱片商好好思量,根據自身體質分析規劃。

音樂是文化產業,貝多芬再過一百年或許還是能賣,但是CD這樣的規格再過一百年,可能早就是新科技眼中的老古董。一百年後的錢,唱片業者可能賺不到,但就怕連十年後的錢想賺都有困難。

●建議四:認清自身體質

台灣小小的唱片圈,廠商也不多,但是根據資金與成立結構,就有著許多不同的類型,有的是國際五大的台灣分公司,有的則是本土品牌卻又代理許多國外品牌,有的則是獨立製片,還有的從唱片進口到側標包裝甚至陳列販賣都自己來,真可謂五花八門、環肥燕瘦。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文化與體質,衍生出不同商品力的產品,需要不同的包裝行銷費用,而且也適合不同的通路與消費者。每家唱片商唯有認清自己的體質,衡量自己的籌碼與子彈,看看旗下代理發行的品牌是否對消費者有強烈的吸引力,評估不同的宣傳所產生的效益,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而目前的情況則是,各家廠商的體質不同,但是面對消費者的行銷手法卻大致雷同,沒有好好發揮文化產業特有的創意,使得商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大幅衰退。

●建議五:向出版社學習

在此我要建議唱片商好好跟書商學習,其實廣義來說這兩個行業都是出版,只是一個載體是唱片,另一個載體是書,也有部分廠商兩種都賣。

為什麼唱片商要跟書商學習呢?因為書是個製作門檻比唱片低的格式,因此它面臨更大量、多元的競爭,同時書也是比唱片還要古老許多的載體,然而幾百年來卻未見書在媒體的場域消失過,所以其韌性與廣大的影響力甚至遠遠超過唱片。

出版社知道消費者看書為了增長知識,因此往往將宣傳議題鎖定在書的內容,紮紮實實、深深入入地探討書中的世界,但反觀唱片商卻常把消費者當白痴,胡亂勾搭議題行銷,捧演奏者像捧明星,而最感動最難傳遞的音樂理念,就把它擺在一旁。

所以我說唱片商要好好跟書商學習,不要老是覺得自己比較時尚、科技,說句不中聽的話,以現階段來說,書本的拷貝困難門檻反而高,而CD的拷貝卻是輕而易舉!

●建議六:勇於迎接挑戰

我不敢預言CD是否還有十年光景,這也不是本文的重點,但是載體變化其實往往只是整體產業變化下的一小環,就像DVD出來,傳統CD連鎖賣場未來所要面臨的,搞不好是DVD起家的亞藝、萬視通等新興連鎖租賃店。而DVD租賃業者,未來要面對的恐怕是更巨大難纏的餐飲服務業,像是麥當勞、星巴克咖啡這樣結合休閒與餐飲的國際業者。

這是一個既分眾又融合的時代,誰也沒有把握能掌握全部的市場,號召所有的消費族群,再加上通貨緊縮的趨勢,消費者保守固本的心態,將連帶地讓市場活水凝結,台灣在亞洲的音樂消費將逐步走向邊陲。不久的將來,我敢大膽預言除了原裝進口的唱片之外,市面上一定充斥著日本版、甚至簡體字版唱片,因為國外原廠認定台灣市場在亞太區的位階,可能已經隸屬日本、中國大陸或是香港的銷售範圍。

說實話,情況已經如此糟了,反正伸頭也一刀、縮頭也一刀,唱片業者如果還要繼續吃這行飯,就要有縱身一躍的勇氣!該瘦身、減薪、裁員、改組、放棄代理、進行台壓版等等,就馬上付諸行動吧!唱片業者也是有社會責任的,尤其最重要是文化責任,二十一世紀台灣的音樂文化產業呈現什麼風貌,完全看大家接受的勇氣有多大。切記,愛樂者花錢買的是一種符號,他們聽音樂尋找的就是心中的迦南之地,因此別用商場的技倆去搞他們,像是打折、贈品、抽獎、促銷等等。唱片是超高感性的商品,消費者在乎品質與感受,要不然他們就把錢花在服裝、食物、車子上頭就好了,不需要在這裡附庸風雅。

台長: 歐頭
人氣(1,5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