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去心靈的那抹紅──肥皂】
丹麥最有名的不是電影,而是情色電影,簡單一點來說就是A片,這我想各位男性朋友都很清楚;就是因為此關連較為人口耳相傳,所以好電影往往都被忽略了,以致於我們並沒有太多的資訊和管道看到丹麥的電影。電影《肥皂》的丹麥色彩一點都不明顯,電影中我們除了男女主角的房間之外,關於丹麥的景色,導演一點都沒有提及,如果說原拍攝場地是在法國,我們可能也不會有任何異議,可是導演(克莉絲鄧森)在電影中給了我們另外一種色彩刺激──單純;就如電影的故事情節一樣,都是很單純的情愛與性愛的問題。
夏洛特(崔娜蒂虹飾)是個美容院的老闆,處理外貌的美麗她非常在行,妝扮心靈的美麗對她來說卻很吃力,她盲目的在男人身上尋找肉慾的滿足,卻沒有一個男人真正走進她的內心。有的影評說她其實內心是個同性戀者,或許我並沒有看出端倪,所以並不這麼認為,如果真要說,我覺得不如說她要的愛情根本沒有性別之分;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劇情發展她會對長期著女裝的男主角「薇若妮卡」動情。
那麼薇若妮卡又是誰?薇若妮卡是個等待變性的同性戀者,從事的職業是性交易工作者,說是「性交易」,不如說是他從事撫慰心靈受創或個性畸型的男性的工作,他承接男性客人所有的無理要求,例如:鞭打他們、粗口惡罵……,但最終都是以口交做為「工作高潮點」,後來才得以結束。薇若妮卡雖然從事特種行業,卻從來沒有和男性發生過性行為,所以他在性愛的觀念上既是開放也是保守的,這就如同「她」後來為了夏洛特迷失,有相同的矛盾點。因為等待政府變性認同通知的這段「未變性」期間,薇若妮卡結識了夏洛特,從此生活出現更多的矛盾點。
當愛情來臨時,我們該追隨的是性向還是感覺?這部電影不是一部同志電影,劇情和場景也都很簡單,拍攝手法也很生活,導演可能要追求的就是一種真實感。男主角自殺被送進醫院出院醫院回夏洛特家,脫掉假髮時,他竟是個禿頭,這讓我覺得很驚訝,女裝扮相極美的他,赤裸呈現時,竟是這麼平凡;然而,夏洛特雖然遊走在男人之中,卻是個皮膚粗糙身材魁梧的女人──這不就是我們所見的真實嗎?電影真實的就好像是他們是住在你隔壁的鄰居一樣,再普通不過了。可是,所謂的真實卻是電影中最難去敘說和表達的。
電影中男主角又除毛又把生殖器用膠帶往後黏的,犧牲果然很大,但是,在愛情中誰不是這樣子的呢?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我個人認為他追求的是一份戀愛的悸動,而非一份異性戀愛。薇若妮卡的愛情慾望反覆被挑逗,意志也常受到挑戰,後來生起對夏洛特的微妙的愛戀之情,說是迷失,不如說他找到路回家了。他的渴望,終有個結果。
愛情轉移像是搬遷一樣,性向也是,沒人能保證會在一個地方待多久,無論它住起來到底舒不舒適,這是一種感覺,沒辦法用數據給個明白。夏洛特的愛情觀就像她永遠不懂得收拾與整理的房子一樣,她需要一雙如薇若妮卡的巧手幫她妝點家裡的每一處。愛情的傷口如何能癒合,就如同刺傷她腳底那碎片一樣,該用肥皂水軟化角質後,再慢慢地取出。肥皂的功能之大,我們無法想像,好似愛情從何而來,也無法設限。
《肥皂》這部電影是好看的,好看不在於是有裸露「哥哥」和「屁屁」的鏡頭,而是那給予心靈對愛情悸動的渴望與滿足。現代人的愛情觀有點隨波逐流,也顯得太隨性,我們剛毅的工作態度也應該放回愛情的本質裡,用顯微鏡來觀察,然後會發現,心靈的那抹紅,被輕輕擦拭的感動。
附註:本文同時發表於字游氏電子報
http://enews.tacocity.com.tw/browser.phtml?enews=wfsd
Cindya
二○○七.七.二十一
晚上 十一時四十三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