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為昔日的台灣採金中心,位於台灣東北部丘陵地,環山面海,擁有變化多端的山海美景。
我依舊是乘坐火車到八堵,沿途和文華匯合,貝蒂姐早就買好了早餐,在八堵車站等著我們了。
雖說是到九份玩,可是不得不說的是貝蒂姐買給我們吃的早餐,別說我這個大陸人,連許多臺灣人也未必吃到過。
甜不辣是臺灣的特有小吃,一般的甜不辣大小和臭豆腐差不多,不過貝蒂姐買的卻格外的大,手掌大小,不用沾醬,味道已經深入甜不辣,好好吃。老闆還奉送她兩粒特殊的燒賣,因為餡是用精打成槳的瘦豬肉和荸薺粒制成的,咬上去脆爽清口。
正在想著要吃豬肝而沒吃到的我,意外的吃到這用豬肝制成的肝腸,沾點辣椒醬味道更棒,滿口都是豬肝的香味,奇怪,豬肝也能做得如此有彈性,咬在嘴裏真的很Q。這個Q字大概現在是我經常用到的英文字母,臺灣的很多小吃都很Q,而這個字是最能體現這種口感的。
這次沒有走萬瑞快速公路,而是直接走高速公路到瑞芳。
還未見其山,就開始先聽貝蒂姐講述九份的由來與歷史。她在十年前就到過九份,之後又陸續來過幾次,來之前又做足了功課,為了給我這個大陸人好好的介紹臺灣的美景。大陸人不知道九份這個地方,但這裏卻是香港人和日本人最愛到的地方。
第一次聽到有“九份”這樣的地名還真是覺得有些奇怪,這是地方的名字嗎?不要懷疑,因為我已經親自到過了。這地名的來由竟然還有三種可能:
“一說,最初在九份溪和大竿林溪附近的山坡地,有幾戶人家在此開闢水田及茶園,相傳一共有九戶,一般民生必需品都要從庚仔寮港送達,而這九戶人家沒有地址門牌,物品下船上岸後分成九份,台語叫九份仔,久之九份之名不脛而走。
二說,依台灣一般地名命名的習慣,對合股開墾之地,通常會稱為幾股或幾份,或是早年先民划樟熬腦,每10口樟腦灶稱為1份,故也有九份地區因有90口樟腦灶而得名。
三說,由於九份在漢人進入之前,原和台灣東北角一帶其他地區一樣,都是平埔族人的活動範圍,根據「巴達維亞城日記」等史料的記載,荷據時期台灣東北角平埔族村落Cawulang即有產金之說,其發音與本地人口中「九份」的台語音相近,對照九份產金的史實,極可能即九份地名由來。
我最傾向於最後一種說法。”貝蒂姐邊開著車,邊講解到。
我們開始進入山區,指著地名指示牌,貝蒂姐又一一解說。並指給我看侯硐,說等一下在山上會看到這裏。這裏是當時礦產的集散中心,由這裏的鐵路運送礦產出去。
當年前來開採金礦的人,都是個個搏命而來的,運氣好的可以一夜致富,運氣不好的怎麽都挖不到,而且由於下礦坑多有生命危險,所以掙到錢的礦工也會揮霍金錢,今朝有酒今朝醉。
九份的山頂有一間土地公廟在採礦人的眼中,是非常靈驗的,當時的人們沒有高科技的探礦手段,完全憑運氣開採,相傳光緒年間,當地的農民偶在溪澗拾到礦石,拿到暖暖示人,聞風而至的三貂堡林英、林黨兩名兄弟,假藉神明,向九份一帶居民謊稱,「台灣山脈為福州鼓山之龍脈渡海而來者,九份雞籠山是台灣龍頭,海中的基隆嶼即龍珠,如有斷龍脊者,天譴必至」,而二兄弟卻乘機開採,並連挖直井十三處,並得金二千餘兩,而大大致富,兩人曾在礦脈中,找到一含金的巨石,為表示對神明的尊敬,在「土地公坪」也就是現在福山宮址,塑像立廟,為本廟的發源。
但兩兄弟衣錦還鄉後,不知惜福而揮金如土,不久便盡傾所有,反而怪土地公金身無靈,在憤怒之餘,重來九份並將土地公金身擊毀,且搗碎淘洗得九兩餘黃金發用。嗣後家道便一落千丈,貧病交迫,不久財散人亡,因此居民篤信惟有虔誠信仰,才能得土地神庇佑而致富,所以眾人香火長敬,加上日據時代,九份地區礦業發達,福山宮也形成全省最大的土地公。
福山宮據說為日據時代全省最大的土地公廟,也是全台唯一拜金的土地公廟,且是受封為王爺級的土地公,為九份地區位置最高的廟宇,其因九份地區的金礦事業而發達鼎盛,但在其礦業沒落後,福山宮也因而香火衰落了!可說是因礦業興,也因礦業衰的土地廟。
我們一行三人,順著九份的汽車道,直接來到山頂的福山宮外停車場,山下的停車場都要收費,而且尤其是節假日車位難尋,但是這裏不用收費,而且車位多多,只有經驗老道的人才知道這裏。
日據時代,日本人實行皇民化運動,並不允許台灣民間信仰,但因日本人崇拜山神,而土地公又管轄九份地區的山區,故職銜類似,再加上礦工開採金礦時,有著心理上的需求,於是日本人遂順應民心,不僅允許民眾自由敬奉,甚至與台陽公司一起籌資擴建,並尊稱為「瑞芳山神廟」。每年還會有「山祭」活動。所以目前福山宮所留下的舊物中,大都為大正、昭和年間所建置的。
當時日人和台陽公司也在廟埕附近栽種櫻花,希望做為員工休閒之用。每年到了三、四月,櫻花盛開,一片繁花似錦的美景,煞為美觀。
所以豬豬還未近廟門,就先看到婷婷玉立的櫻花樹,在煙霧彌漫的山頂綻放。而這座廟最值得看的,便是“廟中廟”。
福山宮原本規模只是一座二公尺四方的小廟,在日據時代,金礦工人經常到廟中許願,希望能順利挖著金礦,而土地公也庇佑很多礦工達成心願,所以福山宮也一再被還願的信士捐修整建,依據記載共經過四次大規模的擴建整修,但由於原來小廟靈驗,後人在整建不敢將其拆除,而採原址加蓋的方式而形成了「廟中廟」的特殊景象。
現今正殿的建築為民國四年所建的形制,並歷經幾次整修,但正殿仍保存得相當得好。
正殿正立面的壁堵採用大量的石材,廟匾為乙丑年立(民國十四年),上書「福山宮」,而門聯則是乙卯年「民國四年」時所建。
二側壁堵,左側為雙龍戲珠,右側則為猛虎造形,符合傳統「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其中龍堵中有二條龍,一條縮喉凸胸,伸爪搶珠,氣勢凌人,另一條龍則潛藏在「禹門」中,形成對比。
還有花鳥堵,也叫做腰堵,也是以剔地突起的方式雕刻,刻有桃花和小鳥紋樣。
在龍虎堵的上方是為竹節窗,顧名思義,窗柱採用竹節造形,邊框採用「減地平鈒」的線雕方式處理,而在竹節窗的旁邊則有瓶花的浮雕造形。
而在竹節窗的上端為一由兩位仙女手扶的「書卷額」,書冊上刻有竹、蓮、花的圖樣。
正殿神龕是為傳統的木雕,有瓶花、人物、兵馬、枝葉花鳥,非常精緻,其中最特別,也是貝蒂姐在路上就提到的廟中裸女,就是在神龕上斗拱下的人物造形。正中間由二位小仙童扛著「福山宮」的廟匾,而兩側則有四個長著翅膀的裸女婆娑起舞,婀娜多姿,在其他廟中非常少見。而龕上則以蓮花座和斗拱做銜接,表現出實用和裝飾性的功能。
具體為什麽會用裸女有待考證,大家也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揣測一番。
豬豬在貝蒂姐的帶領下,第一次如此詳細地瞭解一座廟,以前去寺廟也多是去玩,這一次還瞭解到許多拜佛燒香的常識。我又要囉嗦一下啦,原來古時候不許女子進廟,所以廟的左右兩側門中會有高一尺的門檻,是為了不讓穿窄裙的女子跨入,而門旁的石墩原來也是有講究的,可以坐,但是只能乞丐才能做,這叫乞丐石。
而入廟門要從左側門進右側門出,也就是從我面對廟的右手邊門進,因為“左青龍、右白虎”,這樣就叫做“進龍門、出虎口”,很吉利的說法哦。
上香一定不要用人家點燃的蠟燭點香,那樣會損壞別人的光明,供台邊有個古色古香的小葫蘆,原來是點香的爐子,我看到貝蒂姐拿起九隻香,點燃後,先到門外的香爐前拜天地,然後敬上三隻香,再拜土地公,敬上三隻香,最後拜觀音,敬上三隻香。
廟門口的獅子是一對,依從男左女右的方位站立,雄獅胸前佩銅錢,母獅胸前懷抱小獅,一家人齊樂融融。我們不懂這些規矩的人,還可以很直接的從石獅的身上找到男女之別呢。
從福山宮出來,虔誠的信徒正在樹上挂著一串串好似平安符的祈願符。金色的吊牌、紅色的絲帶,懸挂在綠色的樹葉下,也十分好看。
回到汽車道,就可以看到山間的民宅,我們要順著山間小道去遊九份的山了。(待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