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1-22 05:01:08| 人氣25,91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要懂電影,就不能不懂這些!--電影分析與當代思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要懂電影,就不能不懂這些!
──電影分析與當代思潮      

  電影不是獨立存在的藝術,而是跟文學潮流、媒體發展、政治經濟密不可分的文化載體。因此,要深入閱讀電影文本,其實要從了解我們的世界、我們的時代開始。上兩期的「看電影系列」粗略地介紹了電影與存在主義、魔幻寫實主義及意識流等現代文學潮流的關係,接下來會再跨一步,談談當代其他領域的思潮如何體現在電影文本中。

原來,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可以用來分析很多電影;原來,馬克思的靈魂並沒有離開當代電影藝術;原來,如果你不懂女性主義,你思考電影時將會有一大盲點。

西毒為什麼那麼毒?
──心理學與電影

  前文已談過佛洛依德對文學及電影創作的影響,這位心理學的一代宗師啟發了許多作者探索人類神秘的心靈世界,於是有了意識流等創作風潮。然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除了是創作泉源外,也發展成一套重要的電影分析方法。

  有人就曾經用精神分析去談論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精神分析的治療方法本著眼於精神病者患的潛意識,把藏於其中的情緒垃圾挖出,讓病者認清其心理問題的病源;而《東邪西毒》恰恰是一個精神分析的個案。片中的西毒喜歡看到別人受苦,這是一種頗為病態的心理。隨著他跟不同的人物相遇,電影逐步揭出他潛藏心底的故事,說明西毒之所以「毒」的因由。而在他跟不同人物交會的過程中,他不斷反思他的一段往事,最後,他一把火把草棚燒毀,遠走西方,這可被視為一個心理療程的終結。

  希治閣的電影也與精神分析有密切關係。這位「緊張大師」的作品的價值之一,就是其對現代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奪魄索》展示的,是潛藏人心的犯罪傾向,一種近乎病態的犯罪快感;《迷魂記》則著墨於人格分裂的議題;至於其代表作《觸目驚心》更是一個嚴重精神病患者的犯罪個案。

沒有靚衫就活不下去?
──左派理論與電影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本著眼於經濟型態與生產模式,但後來的新左派思潮卻把馬克思理論發揚光大,拓大左派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範圍。換言之,馬克思強調的是無產的工人階段被剝削,而新左派則把議題拓大至資本主義社會對人類的負面影響。他們批判消費主義把人類的自身價值交由外在的物質定義,這是為「物化」;他們批判科技主義破壞了人類跟大自然的關係,量化的研究方法使人類只求「真」而忽略「善」與「美」;他們批判現代社會對人性的本質與愛慾有諸多壓抑,是另一種的極權主義。

  不少電影對現代都市人的呈現,都很適合以新左派理論來分析。最近的日本片《東尼瀧谷》改篇自村上春樹的小說,其中的女主角是個購物狂,她無法控制不斷購買衣服的欲望。有天,她終於在丈夫的勸告下把衣服退給時裝店,茫然若失的她離開時裝店後隨即遇上交通意外而身亡。這故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化有強烈的控訴,不少現代人要以不斷的購物行為來令穩定不安情緒,自身的價值更常被身上的衣飾(對男人來說可能是名車、昂貴皮具)來定義,若人們沒有了這些物質的支撐,他們可能根本沒有活下去的價值或力量。這種論點,是新左派的重要理論。

  當然,也有些電影仍可以傳統左派的理論分析,如英國導演堅盧治就甚具階級的批判觸角;《雙失十六歲》拍的是低下層的雙失少年的悲劇,而悲劇的形成不是因為人心本壞,而是因為其身處的貧富不均的社會。

阿Sa飾演劉德華老婆?
  ──女性主義與電影
  
  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作為過去數十年來的一種顯學,己從學術理論延伸至政治改革、社會運動、藝術創作,甚至是必要的通識教育課題。有女性主義指出,人類世界最終極的壓迫,不是來自階級或種族,而是來自性別。早期的女性主義者強調政治權力(如投票權、受教育權)的爭取,因此中文世界常稱作「女權主義」,後來,女性主義的視野已拓展至商品文化、影視作品、社會價值、潮流、教育、醫療等不同領域,他們探討社會各個環節對女性的壓迫──如瘦身風潮、選美活動、教育體制的性別歧視、醫療體制的沙文主義等,因此它後來有個更廣義的稱號──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的批判角度,可從最近開拍的一部新片談起:二十出頭的阿Sa何以竟飾演年過四十的劉德華的老婆?這個問題非關年齡歧視,而是,為什麼觀眾大概不能接受劉嘉玲當陳冠希的老婆,但換了男女角色卻沒問題?接受老夫少妻而不接受老妻少夫的社會價值有什麼問題?香港影壇的男星如梁朝偉及方中信是越老越有魅力,為何女星總是「貨如輪轉」,年紀稍大一點的女星如葉童、鄭裕玲,甚至是李嘉欣及袁詠儀等已無戲可拍?為什麼男星的味道與年齡俱增,女星則三五年就被消耗淘汰?這中間存在著對女性的胴體與年齡的什麼偏見?

  再看電影文本。喜劇在香港從來是最重要的電影類型之一。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去看,喜劇其實是一個重要的性別場域,因為,充斥在我們社會中的笑話,常常是所謂的有味笑話,而女性則是這種笑話的慾望客體(sex object),是被佔便宜的對象。

  女性在喜劇中的角色,被擠在邊緣化的位置:八十年代流行一時的追女仔系列,把一個個本應是「美貌與智慧並重」的港姐描繪成胸大無腦的低智商動物,以極度意淫的鏡頭瀏覽她們的身體,當年的李美鳳、李嘉欣、利智等女星一一在王晶的電影中被男性玩弄與窺視。周星馳的喜劇有兩種女性,一種是跟他一起爛撻撻地搞笑的,以吳君如為代表,另一種是他的性幻想對象,以張敏為代表。兩種女性在片中的地位都非常低。

香港的「英雄片」同樣是討論女性主義的豐富題材。八十年代,英雄片冒起,在那個男性世界中,女性的弱勢地位被確立;她們戲分不重,出場時表現礙手礙腳、等待被英雄救援即可,更甚者,她們在正邪相爭中被姦被殺也很平常。九十年代的古惑仔系列把黑幫類型市井化,但女性擔當的角色基本不變,看黎姿在《古惑仔》中的命運便可見一斑。無論是黑幫或警隊,其實都是典型的男性世界縮影,其中的槍來刀往、義薄雲天、報仇儆惡,都是男性的專利,女性角色自然被排除在外。
  
  女性主義的觀點就是如此的檢視女性角色在戲著戲外的展現,並以此討論女性在現實世界的地位。(看電影系列.八)

(<新生代>雜誌)

台長: P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