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16 17:12:46| 人氣9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家的新定義--談宮崎駿的兩部近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家的新定義    

  看《哈爾移動城堡》時,我本來覺得那隻狗純粹搞笑,並沒有什麼意義,直到片末,我才明白原來宮崎駿要重建一個家庭的圖像:哈爾與蘇菲是父母,那小徒是兒子,那老巫婆是祖母,而小狗則是令整個「家庭」有生氣的寵物。

  《千與千尋》及《哈爾移動城堡》兩部宮崎駿的近作表面上老少咸宜,但骨子裡卻有顛覆性的家庭觀念。《哈》片中的蘇菲要獨力承受生活中的巨變,當要決定離家,她沒絲毫留戀,其後也全無想家之情。電影的發展,從可愛的小徒、喪失法力的女巫,到間諜小狗的陸續加入,是另一個家的集合。蘇菲打動了一臉酷的哈爾,原諒了老巫婆,收留了小狗,她用寬容與愛心建立了另一個家。宮崎駿打破了「血緣就是一切」的家庭觀念,說明家庭應有別的定義。

  《千與千尋》沒有顛覆家庭模式,但其中兩代人的微妙關係卻仍是打破傳統的。片首的千尋非常膽小怯懦,但父母身陷險境之後,她卻一步步的克服性格缺憾,最後成功救出父母。此片的重要訊息是:父母也並不壞,但他們就是自身難保,嬌生慣養如千尋也得自救救人。片末,父母與千尋繼續旅程,但整個家庭的強弱權力關係已然改變,而父母對此卻仍是懵然不知。宮崎駿對上一代的警告不可謂不嚴重:你以為是好逸惡勞的下一代,早已在你渾然不覺之時悄悄超越你了。

  宮崎駿果然人老心不老,當整個社會都在批評新一代不成材,他卻站在年輕人的一方,諷刺父母輩自顧不暇、不可信賴,並暗暗為新一代投下了信心的一票。 

日本踏入八九十年代後,戰後出生的人已到了第二代,他們有富裕的成長背景,但後來遇上經濟不景,這一代人的形像有村上春樹小說的慘綠青春,電視有《沙灘小子》的迷惘青年,電影有《壞孩子的天空》中的失學少年及《涉谷廿四小時》的援交少女,漫畫有《漂流教室》中一群為求生存互相殘殺的學生。他們有不能言喻的寂寞,有大志難申的困窘,有被社會遺棄的苦楚,甚至有被逼上梁山的悲壯,但更明顯的是:他們都似乎是無家的一代。

宮崎駿的這兩部近作雖仍強調家庭,但其家庭圖像已改頭換面。在日本這個傳統社會,宮崎駿提出了新見解:家長式文化已不合時宜,年輕人在家庭中應有更具決定性的地位;至於家的定義亦應更加寬廣,血緣連繫的家庭已不是家的唯一標準了。creatingadam@yahoo.com.hk

台長: Pan
人氣(9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