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各方矚目的東勢高工重建案遴選結果終於出爐。許多人關心這個案子的遴選是否不公平,把焦點擺在立委及教育部官員相互放話與批評的內容,使得東勢高工重建案建築師遴選作業未演就先轟動。然而一個更重要的討論面向卻淹沒在疑似弊案的陰影之中遲遲沒有被指出來;這一個更為關切到實質「教育內涵」與「學校空間」的討論,實在不應該在這一波的輿論中缺席。
據報載,徐維志建築師事務所獲得第一名有三個原因,分別是「設計與大自然環境充分配合」、「公共設施便於與社區民眾共同使用」以及「行政區與教學區結合」。細心思索這三個原因,不難嗅出審查委員的苦心,在重建案鬧得滿城風雨的大環境之中,仍然關注到如何以空間品質帶領使用者尊重大自然,提昇學校與社區的互動,並且進一步寄望教學與行政區的結合能夠改變生硬的師生關係。
災區校園的重建,以及其他公共設施、居家住宅的重建,是台灣生活環境品質提昇的重要契機。每個人都應該共同堅持、要求並監督各種程序上實質的合法與公平。然而,除此之外,你我更要提出進一步的呼籲與訴求,讓重建不是急就章式的草率生產,不是以最快速度重建為唯一目標的建築生產。要讓重建的成果,使得生活品質實質提昇,使得學校教育更能在優質校園建築中陶冶學生性情。
以東勢高工重建作為引子來談,創造一個成功的校園,不僅是重建一個人學習課本知識的教室,更應該思索如何營造許多生活情境發生的最適場域。多元開放的教育可以使得學生所處的環境到處都是無形而自然的學習,除了教室裡面,校園的花草樹木以及與社區居民的互動,都是形塑學生品格的重要元素;而空間營造保存樹木的尊重自然精神,也能使得學生享受並習得沐浴自然生態的概念。另一方面,隨著民眾對於工作之餘的休閒生活需求將日益提昇,如何將一個校園的公共設施廣及到社區居民都能親切使用,使得校園不只是學生白天上學的水泥叢林,而是社區民眾扶老攜幼的閒暇散步、舉辦社區活動的花園,更是新時代學校校園的重要功能與意義。
教育已不再是讓學生枯坐在教室裡的填鴨式教學,許多生活的事件都是學習的來源,都是啟發學生思考的因子。而校園也不應該只是透過圍牆界定範圍無彈性的空間區劃,不能只是幾棟以為可以生產知識的水泥建築。這一次災後的重建,我們應該掌握契機,把握機會認真思索如何讓校園社區化,讓學習生活化。除了原來媒體競逐的新聞焦點以外,且讓我們更進一步探求空間營造更豐富的可能性,將這些提昇教育品質與生活環境的理想,具體化為重建的規劃內容,然後我們便有機會同時改造教育內涵與空間品質。
(本文同時發表於平面媒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