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4月3日,法門寺佛塔施工現場,人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洞口。
傳說洞裏是一個地宮密室,而且有許多青蛇盤踞其中。手電光劃過洞內密室,裏面文物清晰可見。那些令人困擾又讓人興致勃勃的謎,在持續發掘中,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和人們重新見面。
地宮密室
法門寺地宮裏,傳說有佛祖釋加牟尼的真身舍利。
1981年8月25日,韓金科跟往常一樣,早早來到辦公室。突然電話鈴響了起來,對方語無倫次地講述,使他好一會兒才明白,法門寺那邊出事了。
原來8月24日夜晚,佇立在法門寺中的唐建佛塔,因年久失修和雨水侵襲,中部出現裂縫,佛塔遭到了嚴重破壞。令人震驚的是,佛塔東北邊的部分基本上已經完全坍塌,而剩下的西南一邊雖然出現傾斜,卻仍然神奇地矗立著。
在普通的外表下,法門寺佛塔可謂大有來頭。佛經上記載,阿育王於公元前3世紀統一印度,連年的徵戰,建立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之後,為救贖戰爭中的殺戮,阿育王開始力推佛教。
為此,他派出了大量僧眾和信徒去到國外,宣揚仁慈和非暴力,大力宏揚佛法。傳說阿育王在世界各地建造了數座佛塔,供人們禮敬佛祖。其中中國分佈有19座,最早的法門寺佛塔,即是其中之一。傳說,法門寺中一個神秘地宮裏供奉了佛祖釋加牟尼的真身舍利。那麼真身舍利是什麼?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
關於建寺時間,從唐代時就已無法準確確定了。有一種說法認為法門寺及真身寶塔始建於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前273年~前232年)時期。阿育王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送世界各地,興建八萬四千塔。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先建塔後建寺。北周以前法門寺名為阿育王寺,寺塔名為阿育王塔。另一種說法受到了出土的漢代瓦當、磚刻的支持,認為法門寺建於東漢桓靈之世。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後裔拓跋育曾擴建,並於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
有文字記載,北魏時法門寺已經存在並有較大的規模。在北周武帝時大興滅佛運動,法門寺也幾乎完全被毀。隋朝建立後推崇佛教,法門寺得以重建,但未恢復到北魏時的規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後併入鄰近的寶昌寺,成為寺院田莊。
唐代
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後來法門寺收留避隋末戰亂中的流民,不幸失火,後在僧眾的努力下重建。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聖冢」,後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築極為壯觀。
貞觀五年時,一個叫張亮的人獲准拆望雲宮來修塔,高宗顯慶五年重建,建成一座四層方形樓閣式塔,後唐中宗提名為「真身寶塔」。唐中宗殷勤事佛,曾與韋后等人下發入塔(於1978年秋出土),景龍四年改法門寺為「聖朝無憂王寺」,並為塔提名為「大聖真身寶塔」。在文宗開成三年曾更名為法雲寺,但不久仍成法門寺。唐武宗會昌滅佛時,法門寺受到了波及。唐懿宗時舉行了唐朝最後一次迎奉佛骨的活動,法門寺在這時得以重修,地宮的情況在此後就未曾改變過。唐朝皇帝曾迎奉佛骨七次,每次都對寺院大施財物,這為寺塔的擴建提供了方便。法門寺經過多次修築增建,形成了二十四院的形制。
據史載 「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干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寺院大小乘並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五代時期[編輯]
五代時期,秦王李茂貞對法門寺大加修繕,歷時三十餘年。後周世宗時,雖限制佛教,但法門寺沒有被廢除。
宋明
北宋建立後,法門寺再度復興。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于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藏經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5000卷之記載。多次修葺後,到金朝大安二年法門寺仍具有「寺塔倚天」的宏偉氣勢。金人也刻「詩碑」盛讚其寺塔:「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
清代
明清時期,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法門寺在關中地震央受到重創,唐代所建的木塔坍塌。萬曆七年重修「真身寶塔」,為磚仿木結構的十三層樓閣式塔。明隆慶三年(1569),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曆七年(1579),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清朝順治十二年、乾隆三十四年、光緒十年對法門寺都做過修繕。同治元年法門寺在同治陝甘回變中受到破壞,此後重修,規模縮小了許多。
民國時期
民國成立後,法門寺駐軍不斷,寺院建築大受破壞。由於天災人禍、民不聊生,華北慈善會準備重修寺塔,以工代賑,救濟災民。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維修工程從1938年開始,1940年7月完成,一個月後佛事活動恢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6年8月將法門寺列入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此後廟產還是被法門鎮學校佔用或征為公用。文革期間,紅衛兵以破四舊之名破壞殿堂和佛像,並欲挖地開塔。寺中住持良卿法師為保護佛院地宮而自焚圓寂於真身寶塔前,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後開啟地宮時,仍可見當時的遺迹。其它僧侶也被遣散和殺戮,寺院成為「扶風縣無產階級造反派臨時總指揮部」。
1979年後,陝西省撥款重修了一次大雄寶殿和銅佛閣。1981年8月4日凌晨1時57分,真身寶塔的半壁在大雨中崩塌。這件事引起各方關注。1984年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將法門寺交由佛教界管理。1985年陝西省政府決定重修法門寺於真身寶塔,僅存的半壁寶塔被拆除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2499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1987年4月3日,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地宮被打開,出土大量珍貴文物,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88年,法門寺正式開放並舉辦了國際性的佛指舍利瞻禮法會。海內外諸山長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餘人參加法會。此後法門寺的擴建和寺塔的重修工程於1988年10月竣工,同年11月9日法門寺博物館對外開放。
1994年應泰國僧王邀請,佛指舍利在泰國瞻禮供奉。2002年應台灣星雲大師等邀請,佛指舍利到台灣瞻禮供奉。2004年應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等邀請,佛指舍利在香港瞻禮供奉。盛況空前、影響極大。法門寺開放以來,先後接待了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吳官正、華國鋒、喬石、李瑞環、錢其琛、李鐵映、遲浩田、傅全有、張萬年、習仲勛、姜春雲、鄒家華、田紀雲、陳錦華、王光英、趙朴初、班禪大師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駐華大使及諸多佛教團體前來瞻仰禮拜。
2004年1月16日,法門寺兩序大眾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大和尚榮膺住持。大和尚住持法門寺以來,不斷加強信仰、道風、組織、人才、教制等五項建設,大力創辦教育,培育僧才,安居、誦戒,進一步完善了寺院各項管理制度。譜寫出住持正法、續佛命脈的新篇章。現常住僧眾230餘人,法門寺正在展現昔日「皇家寺院」的風采,同時也為世界佛教「朝聖中心」這一宏偉的目標而精進不懈。
2009年5月,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陝西法門寺文化景區舉行[1],這是自唐朝後中國最大規模的佛祖舍利安奉大典[2]。然而由於對法門寺文化景區開發方案的不認同,法門寺僧眾始終對此持否定態度,斥之為「驅僧奪寺」並拒絕參與相關活動。
建築特色
法門寺目前保持了塔前殿後的格局。現在的法門寺以真身寶塔為寺院中軸,塔前是山門、前殿,塔後是大雄寶殿,這是中國早期佛教寺院的典型格局。 但,需要注意的是,法門寺本寺外的旅遊景點不屬於寺院的範圍和管轄區域 真身寶塔幾經易改,由唐的四層樓閣式塔到明朝的十三層磚塔,現如今是按坍塌前的明塔實測圖施工復原,以鋼筋水泥為骨架,青磚砌色而成。塔內還修建了平台供遊人登高眺望。
地宮按唐朝狀況復原,只對個別損壞嚴重者予以更換。整個地宮用漢白玉和石灰石板構築而成,內壁和石門上布滿雕刻。在地宮修復過程中,設置了環繞唐地宮的環形地下室,並設有佛龕。僅存於世的佛指舍利原在地宮中央供奉。合什舍利塔建成後,已移往合什舍利塔供奉。
寺院的西院是法門寺博物館,現有多功能接待廳、珍寶閣等建築。
法門寺,又稱法雲寺,位於中國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1980年以來,法門寺在前任方丈澄觀、淨一法師的住持下,相繼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祖堂、齋堂、寮房、佛學院等仿唐建築。2007年寶雞市依託法門寺建設了法門寺文化景區(法門寺新區),與法門寺寺院管理相互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