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作曲家张晓峰,为江南丝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特地创作编配了“江南丝竹新八曲”。6月30日,江苏丝竹之乡太仓将完成8首曲子的录制工作,并制成CD向全国发行。与此同时,江浙沪三地也为争夺“丝竹之乡”这个美称,使出了浑身解数。专家表示,“丝竹之乡”的头衔并不重要,保护好这个重要的民间乐种,并将其传承久远才是至关重要的。
太仓老人编创丝竹救民乐
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是长期以来一直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区的三大民乐乐种,而江南丝竹顾名思义就是根植于江南的乐曲。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常用的有丝弦乐器二胡、琵琶、扬琴,管竹乐器笛、萧、笙和打击乐器鼓、板、铃等。早在上世纪30年代,江南丝竹在江南一带就广为流传,积累起《欢乐歌》、《云庆》、《行街》、《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和《四合如意》等曲目,人称江南丝竹“八大曲”。江南丝竹是民间风俗音乐,多与民间的婚丧喜庆及庙会活动联系在一起。这种音乐的特点就是细腻动人,小巧玲珑,轻松活泼,雅致高洁。少则5人,多不过14人就可组成丝竹乐队。
中国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张晓峰是太仓人,1994年他退休回故乡定居。多少年来,太仓一直都是“邻里丝竹相闻,山歌对唱成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张晓峰,对江南丝竹的创作也是得心应手。从1997年开始,他开始为太仓一些丝竹乐队创作曲目。但是,太仓的丝竹艺术一直都是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知。2002年8月,作为江苏丝竹之乡的太仓,邀请张晓峰整理编创了《太仓江南丝竹十大曲》,并且将其录制成CD对外发行。“十大曲”里面整理编配的都是太仓当地流传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十大曲”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它让人们听到了昆曲韵味的异样江南丝竹。2006年5月底,国务院正式命名江苏太仓和上海两地的江南丝竹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江南丝竹这一传统民乐,太仓文广局再次请到这位已年过七旬的音乐家张晓峰,创作编配了《江南丝竹新八曲》,并且于今年的6月30日开始录制,不久将面向全国发行。“新八曲”中,张晓峰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集中创作了5首曲目,还整理编配了流传于江南地区的3首古丝竹,其中的《万年欢》就是唐代一直传承下来的古乐曲。这位七旬老人表示,江南丝竹在民间流传广泛,但是,很多老曲都已经流失,现存的也是细腻不足,曲风单一,任其下去就会渐渐失去听众,走向消亡。而且如今的江南丝竹暴露出了新曲少、新人少的问题。现在的“新八曲”就是“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又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乐曲的韵律感更强,耐人寻味,也有利于对江南丝竹的保护发展。
“丝竹之乡”引发三地之争
2006年,江苏太仓与上海同时申请,将江南丝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今年5月,国家将江苏太仓和上海一起作为江南丝竹的保护地。而在这之前,2005年5月,浙江已经将江南丝竹列入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那么,随之而来的江浙沪三地便为争相成为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据了解,江苏太仓现已率先向国家文化部申报了“丝竹之乡”,而上海与杭州两地也正跃跃欲试,意图与太仓一较高下。
关于江南丝竹起源何时何地,众说纷纭。但经过近几年的史料研究发现,江南丝竹的起源地在苏州地区。因为江南丝竹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明末,真正形成是在清朝末年,兴起繁荣于民国时期。明朝中期,魏良辅在太仓成功改革昆曲。之所以选择在太仓改革昆曲,一是因为太仓有个张野塘,二是因为太仓丰富的民歌。昆曲成功改革之后,太仓一下子涌现出大批昆曲乐师。当昆曲渐渐衰落之后,这些乐师散落民间,这样昆曲的声腔和曲牌也和民间的音乐揉合起来。这就是太仓丝竹中为什么有昆曲韵味的由来。
而近代的上海嘉定应该是江南丝竹发展繁荣的地方。1987年上海就成立了江南丝竹协会,如今已有20年的历史。2002年以前,世人所了解的江南丝竹就是上海的江南丝竹。杭州在2005年5月公布的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江南丝竹就已经列入其中。2006年6月10日,杭州又举行了“拯救‘江南丝竹’——2006杭州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尽管上海的江南丝竹名声在外,杭州对待江南丝竹“宠爱有加”,双双更是有意将“丝竹之乡”的美称收入囊中。
曲目创作面临传承危机
据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太仓现有江南丝竹艺人1000多人,参与人士多为业余爱好者,江南丝竹班社达到了二十多个,但进行曲目创作工作的实际人数却仅有四五人。一个与江南丝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并素有“丝竹之乡”美称的城市,创作人数仅占艺人总数的0.5%?这个数字不禁让一些业内人士开始为它的传承前景而担忧,张晓峰便是其中之一。
张晓峰认为,创作面临传承危机,关键性问题就出在“推陈出新”的“出新”二字上。他解释说,从1987年第一届上海江南丝竹海内外邀请赛开始,就有不少新作问世,但遗憾的是极少能有流传的。因为他们往往只注重于配器、织体和各类乐器的组合上,而偏偏忽视了丝竹音乐旋律的民间性、通俗性和流畅性,采用动机和主题的分裂、变奏等手法,在江南丝竹音乐的创作上也不完全合适。而江南丝竹音乐的创作,必须强调它的顺畅和连贯性,要顺着民间音乐的表现规律把优美的音乐层层展示,让旋律自然地流向你的心里。而许多新作曲目不是形式老套,就是旋律相仿,使人听后如出一辙,以致于难以广泛盛传。
2006年杭州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已完美地落下帷幕,来自海内外的12支参赛队和3支展演队均有一定的经验和水准,知名度也很高,总体水平比历届在上海、江苏等地举办的比赛和交流要高得多。张晓峰认为,但从本次比赛的情况来看,真正的新作不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如何通过创作来从真正意义上继承和传扬江南丝竹,这个现实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面对如此单薄的创作队伍,太仓市文广局缪局长也显得有些无奈。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专业的民乐创作者,不但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音乐功底,还要能够搜集到齐全的创作资料,三者缺一不可。挖掘人才固然很重要,但能够成功挖掘到这种全方位的人才实属不易,难度也很大。毕竟江南丝竹与大专院校所学的民乐有所区别,所以,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一批年轻的江南丝竹爱好者能够自愿加入到这个创作团队中来。”后据他透露,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对江南丝竹的兴趣爱好,太仓璜泾龙门学校已经率先将其列入了教材进行学习和研究,相信会对江南丝竹的创作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专家为民乐传扬指点迷津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丝竹之乡”最终花落谁家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将这个流行于江南民间的重要乐种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下去。他说,任何一个乐种,如果没有新曲目,也就根本谈不上发展与提高。江南丝竹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江浙沪等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谈发展,就要把眼睛紧紧盯住这块风水宝地,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有利条件,作曲家要写好江南丝竹新曲,不必冥思苦想,丰富的素材就在江浙沪地区,就在我们的脚下。另外,江南丝竹新作品的诞生,着力点应放在改编而不是创作上,就是说改编为主,创作为次。因为任何一首民歌和民间乐曲,都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和传承而逐渐形成的,其艺术生命力是经过长期考验和得到广大人民认可的。所以它在老百姓心目中根基很深,如一旦改编成功,可立即引起共鸣,得到认可。
江苏省文化馆文艺部副主任董金明表示,江南丝竹音乐具有自身固有的特性,如果不对这些固有特性加以合理创新,就很难在现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若想使其得以进一步发展和传扬,就必须在保留原曲风格的基础上对其旋律、节奏、演奏形式与技法进行大胆地改革。当然,所有这些创新都不能远离它那极富中国江南地域特色的原味。此外,为使其真正成为代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典范,并逐步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的国际性音乐,还需要大家共同普及和推广。
来源:龙虎网
编辑: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