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掉牙的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如果我是一位教師,當有人對我說這句話時,我是會反感的,雖然我知道那是事實。問題是面對學生千奇百怪的厭學情緒,作為一位教師卻又多麼的無能為力!
對於厭學,我們都是過來人,誰會在求學時期強烈的喜歡上學?誰會在社會上眾多玩樂引誘之中保持理智,堅定不移的相信學校教育的每一件事?
我們也許早已清楚,任何人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的本能,孩子很少天生討厭學習,而厭學情況代代相傳,問題不一定出在學生身上。我們可以說那是學校的問題,是教師的問題,甚至是整個教育制度有問題嗎?我這樣說是否又會令人退到原地,用澳門人特有的“豁達”來回應:既然有那麼多問題,就不要指望能一朝一夕可以解決了。於是,這樣想的人自我感覺良好,問題卻持續惡化。
回想我們在學校的歲月,絕大部分老師無法單對單地對我們展示關懷,我不知道是他們不願意把我們看待成“一個人”,抑或他們的職責是要令我們成為“一班人”?我讀書的時候一班可以有五六十人,學校採取流水作業式的“工廠制”教育,即是指每位老師要按既定的“進度”講課,不可以省略,更不可能拖延,在這麼一個緊張嚴密的機制當中,接受教育的小朋友卻被置於一個最被動和最不利的位置,因為他們無法控制“進度”,吸收的速度也因人而異,可是老師基本上不會細心了解每個學生遇到的問題,他的首要任務是要把該講的課講完。許多同學每日接收七至八科似懂非懂的功課,老師的“壓力”太大,不可能照顧每一位同學,同學都很識趣,總不會天天自發留堂央求老師教到自己明白。如此這般,聰明的少數人會自己處理作業,家境較好的會請補習老師解決,又窮又蠢的孩子則抄襲功課了事,這樣的結果是大部分學生都無法真正進入學習的大門。許多老師為了配合教育的體制而忘記了自己是知識的引路者,卻不知不覺地成了學習的攔路人。不但教不好,還有意無意的令學生不想學,怕了再學,沒有信心嘗試學習。
(教育與我們的恩恩怨怨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