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教育,我一向悲觀。自問一世夠運,小學時以為畢業後就要工作,中學階段沒有奢望過上大學,大學畢業後雖然無怨無悔,但學習從來不是一條易走的路,十幾年來天天都很難過,皆因整個社會都在恐嚇我,他們說:讀書成績不好,將來沒有前途。我的成績從來沒有名列前茅,卻又未算置身谷底,面對恐嚇,我只有惶惑。你可以想像我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十幾年間是過得如何自卑與不安,但我仍然慶幸自己成長於澳門人可以接受子女從事勞動工作的年代,我懷念那些可以在辦公室“嘆冷氣”已足以跟街坊炫耀的簡單日子,如今想來當日的澳門根本尚未開發,看看今時今日的大、中、小學生,他們承受的壓力肯定更大,心靈更脆弱,日子過得更不快樂。如果我成長於當下的澳門,本來已不算精彩的人生可能會步入更大的不幸。
教育,對於我這一輩澳門人來說,是求職的條件,是職業的培訓,是以時間和金錢“換取”畢業證書的遊戲規則。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工作,工作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人成功與否取決於賺錢夠不夠多,有錢人比較容易擁有地位,有地位的人才會被人“看見”,此所謂“出人頭地”。多年來親友師長都合力為我營造這樣的一個“學習環境”,我有理由相信以上觀念是澳門人的主流教育觀,對大部份家長來說,這更是天經地義的硬道理。亦即是說,在澳門長大的孩子可能都會像我一樣背負著一系列成長的困惑:我的成績不好,我是不是很失敗?無法成功的人生,是否就是沒有意義的人生?找到工作等於找到快樂嗎?為什麼那些工作中的成年人都比小孩子憂愁?教導我們走向“成功”的大人顯然都沒有得到他們口中的成就,要是我跟著這種“指導”走下去,真的會活得更好嗎?
諷刺的是,在我們十幾年的學校生活中,“教育”並沒有讓我們愛上學習,大家都認為學好考試的內容就夠了,考試以外的知識都是沒有用的。眼見許多年輕人被“教育”成沒有遠見,沒有自學能力,甚至是沒有分析能力的“高分低能”,可能大家也感到無奈。可是,誰能改變這樣的現實呢?整個社會都是這樣想,少數人的不滿又可以扭轉甚麼?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表達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但不少澳門學生卻以“學是為了不學”回應葉先生的訓示,他們勉強自己上學就是為了早日離開學校,重獲自由,遠離學習。然而,這是我們想要的教育效果嗎?
(教育與我們的恩恩怨怨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