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2-19 21:02:25| 人氣4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孫子兵法--謀攻篇 —詹翔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主要在說明沒有戰場的戰鬥行為,倡導以最低代價,贏得最大戰果的理想,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運用謀略的方法和外交的手段,使敵人整個國家和軍隊完整無缺

的接受我的意志,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的最高明境界。

 

強調「全爭天下」和「兵不頓(疲倦勞累),而利可全」。

 

重點在「全勝」。主要論述謀劃進攻的策略,強調以謀勝敵,揭示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譯文】孫子說﹕一般來講,用兵打仗應遵循如下的法則﹕

整個地制服敵國才是上等的策略,

而部分地擊破敵國則是次等的策略﹔

整個地征服一個軍才是上等的策略,

而部分地擊破一個軍則是次等的策略﹔

整個地征服一個旅才是上等的策略,

而部分地征服一個旅則是次等的策略﹔

整個地擊敗一個卒才是上等的策略,

而部分地擊敗一個卒則是次等的策略﹔

整個地擊敗一個伍才是上等的策略,

而部分地擊敗一個伍則是次等的策略。

 

因此,即或作戰一百次取勝一百次,也不是最完善的計謀。

 

只有在以強大的戰鬥力為後盾的前提下,巧用計謀不用交戰而征服敵人,

才是好中之好的最佳方案。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

將不勝其忿 ,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譯文】可見,用兵打仗,上策是及早察明敵之政治和作戰動向,從智謀上戰勝敵人,即在計

謀上勝敵一籌,用計謀使敵人屈服﹔

 

其次是從外交上壓服敵人,即聯合自己的盟友,拆散敵國的同盟,使敵人處於孤立無援的困境﹔

 

再次便是攻打敵人的軍隊,以武力戰勝敵人﹔

 

而下策是攻奪敵人的城堡,這是作戰中不得已而為之的最下等策略。

 

因為攻城所需器械,如櫓〈裝在車上俯瞰敵人城內情況的望樓〉和轒轀〈上蒙牛皮下容數十人

的四輪大車〉,需要三個月才能製成,構築在敵人城下藉以登城的土山,也需要三個月才能完

工。

 

如果指揮攻城的將領沒等完成以上的攻城準備,就忍不住他的憤怒而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爬梯

攻城,其結果是士卒被殺三分之一,而城堡仍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之法所帶來的災難。

 

 

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 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

此謀攻之法也。

 

【譯文】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不是採取用武力交戰的辦法使敵人屈服,奪取敵人的城

池不是用硬拚的辦法去占領,吞併或滅亡敵國也不是採取久拖不決的消耗戰。

 

因此,運用謀略迫使敵國完全降服,軍隊不受挫折而取得完全勝利,以爭雄於天下,

這就是運用謀略降服敵人的法則。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 逃之,

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譯文】如果由於各種條件制約必須付諸武力時,使用軍隊作戰的法則是﹕

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圍殲他,

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他,

有兩倍於敵的兵力就設法各個擊破他,

同敵人兵力相等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

如果我方兵力少於敵人,那就要盡可能地採取防守的策略,

如果我方戰鬥力不如敵人,那就要盡可能地避免同敵人交戰,

即能打贏就打,打不贏就避開的辦法。

力量弱小的軍隊倘若魯莽地堅持同強大的敵人拚殺,不注意或不善於保存自己的力量,

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譯文】做為軍隊的統帥,要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支柱、君主的助手,

和國君的關係是否密切,配合是否協調,往往決定國家的安危興亡。

 

如果親密無間、協調一致,國家就會強盛起來﹔如果離心離德、關係疏遠,

國家就會衰弱下去,以致敗亡。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 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譯文】做為一國之主的君王,也要注意尊重統領軍隊的將領的權威,

絕不能憑主觀想像亂加干擾。

一般來講,由於君主不了解軍隊實際作戰情況,而干預作戰行動的危害有三種﹕

 

第一種是君不了解三軍不應進攻而硬性命令進攻,不應退卻而硬性命令後退,

這是典型干擾牽制軍隊的行為。

 

第二種是君不了解三軍的內部事務〈如管理、教育、獎罰等〉而亂加于預,

這些必然引起軍隊上下迷惑不解。

 

第三種是,君不甚懂得軍隊行動因戰鬥態勢變化所採取隨機應變的用兵權謀,

而干預軍隊指揮,這也必然使三軍上下產生各種疑慮。

 

一旦,軍隊上下處於迷惑不解、疑慮重重的境地,列國諸侯定會乘機製造禍難。

 

以上三種情況就叫做亂軍引勝,即搞亂了自己的隊伍,使敵人有了空隙可鑽,

從而導致了敵人的勝利。

 

  

故知勝有五: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

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待不虞者勝,

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譯文】興兵作戰是可以預知勝利的,但是必須以熟知下面五種情況為前提﹕

 

一是敵我情況瞭如指掌,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

具有了這種準確判斷力,就會取得勝利﹔

 

二是既能指揮大部隊作戰,也能夠指揮小部隊作戰,具有這種應戰能力就會取得勝利﹔

 

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上下同仇敵愾,就會取得勝利﹔

 

四是以有戒備的軍隊對待防禦鬆弛的軍隊,具有這樣條件,就會取得勝利﹕

 

五是將帥具有指揮才能而且君不干預牽制,就會取得勝利。

 

以上這五條原則就是預測勝利的依據。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貽。

 

【譯文】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既了解敵方情況又深知己方狀況,

每次作戰都不會處於險境,更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情況,只熟悉己方情況,

打起仗來勝負各半,既可能打勝,也可能打敗﹔既不了解敵方情況,又不熟悉己方情況,

每次作戰都會處於險境,一定要吃敗仗。  

台長: 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人氣(42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孫子學院 |
此分類下一篇:孫子兵法--形篇 —詹翔霖
此分類上一篇:孫子兵法--作戰篇 —詹翔霖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