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雄老師基本資料
一、簡述
1. 何瑞雄:民國22年7月2日生於高雄縣岡山鎮。
2. 國立台灣師大畢業。負笈東京,文學 博士課程畢業。曾任教於聯合工專、日本專修大學、國士館大學。現教 於:台南縣歸仁鄉長榮大學。
3. 少年時代即開始寫作,著作有:詩、散文、童話、論述,並有熔散文、童話、小說於一爐的長篇作品。此外尚有為 數甚多的翻譯,包括世界名詩、童話、小說。從事寫作逾五十年,作品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散見於五十餘種海內外報章雜誌,已刊印之單行本有《 流星的故事》 、《 蓓蕾集》 、《 何瑞雄詩集》 、《 何瑞雄選集(卷一)》 、《 沉默之海的聲音》 ,.… 等約三十種;未結集出版者約十數本。有不少作品已被譯成日、英、德、ESPERANTO (世界語)等外文作品被收入海內外之選集者有《 台灣文學選》 、《 台灣詩選》 、《 華麗島詩集》 、《 混聲合唱》 (笠詩選)、《 台灣愛情詩選》 、《 現代季節詩選》 、《 戰後五十年詩選》 、《 現代旅情詩選》 、《 亞洲詩人作品集》 、《 當代文學名作賞析》 、《 2000 年詩選》 … 二十餘種。一九八五 年,日本大修館發行的學術性刊物《 言語》 七月號,舉何瑞雄的作品並附評論,列入《 世界的詩》 。
4. 1943 年一1945 年夏(11 歲一13 歲• 讀小學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越接近末期,台灣所受轟炸越猛烈;台灣各地民眾紛紛逃難。當時舉家數度遷移到山區或農村,戰爭結束後因喜愛農村田野泥土的大自然環境,仍留居於農村(路竹鄉)數年。
5. 中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這一段時期的作品,有一部份收入第一本詩集《 蓓蕾集》 和童話集《 流星的故事》 。
6. 大學三年級出版第一本書。
7. 台灣師大畢業後的實習期間,相繼出版兩本書。
8. 1979 年暑假,台灣舉辦第一屆鹽分地帶文藝營,受邀上台演講。
9. 旅居東京期間,常於東京、大阪等地,台灣人之集會場,上台朗誦詩、演講。
10. 1968年1 月出版文集《 泉》 ,書中收入《 人間》 第三卷的一部分。
11. 1980 年,旅居日本的賢達、學者群裹面,第一個翻譯何瑞雄的詩的是王育德先生• 張良澤先生則每當演講時,先朗誦何瑞雄的詩,然復開講。對何瑞雄的作品,有深切體會的有黃昭堂先生、張炎憲先生.. .
翻譯何瑞雄的作品最多的是日本人內 山 先生內山不僅大量地翻譯詩,還包括其他各種著作。單就詩方面而言,內山所翻譯的詩,在兩種東京的詩刊逐期連載,並在數種報紙、詩選刊登。內山寫了數篇長篇評論,還刊印詩選集、散文集、讀者的評論集等等七種。詳見:( l )內山 先生:<何瑞雄作品在日本翻譯、發表、刊印概況>。(z ) 林俊雄 教授:<何瑞雄著譯書目敘錄> 何瑞雄本人也有許多翻譯類作品。)
12. 1986 年8 月一1989 年9 月,何瑞雄的書畫在東京的書畫刊物《 文心五采》 月刊連載,共四十四幅。大約在1990 年左右,舉行書畫展。(有照片、《 東京新聞》 等兩種報紙也有所報導編資料待尋查。)
13. 1991 年5 月,出版《 何瑞雄詩集》 (何瑞雄原文• 東京版)
14. 1991 年7 月,出版《 何瑞雄選集• 卷一》
15. 1990 年起,又有不少個人或團體,以何瑞雄五十年來的詩,散文..… 各類作品為對象,從事研究,撰寫論文(包括論文及其他專著。)
16. 1993 年《 台灣文學史綱》 (葉石濤著)書中提到何瑞雄•
17. 1993 年歸國任教復,多次蒙報社、電視台之蒞校專訪。
18. 1994 年3 月由海內外詩人、學者十餘人發起,成立研究何瑞雄作品之《何瑞雄文學研究會》,並發行會刊《 詩鄉》(主編:林俊宏教授)。
19. 2002 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國立台灣文學館、國立文化責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出版,黃明川電影視訊拍攝製作《 台灣詩人何瑞雄影音保存》一部。
20. 2005 年4 月,國立台東大學文學研究所針對何瑞雄著作中的兒童文學部分,開始搜集責料,從事有計畫的研究,並擬將研究成果交予「國家台灣文學館」保存。
21. 華視教育台於2005 年12 月13 日21 : 00 -21 : 30 播映<何瑞雄之寫作生涯專集>何瑞雄親自講述,並朗誦作品。主持者斷續簡介何瑞雄五十餘年來的創作生涯。(此次因受限於時間,僅介紹一部分。)
22. 2007 年6 月,受聘為長榮大學駐校文學家。目前仍然一面教書,一面寫作。
23. 何瑞雄的作品,在真理大學麻豆校區《 台灣文學資料館》 收藏甚多。館長 張良澤 教授並於八十年代末囑何瑞雄將<火>一詩(何瑞雄1984 年作品)寫於宣紙。何瑞雄以大字草書寫於四張宣紙。張 教授復來把它製成四曲大屏風存置於《 台灣文學資料館》 ,並蒙他視之為鎮館之寶。(見《 台灣文學評論》 第六卷,第2 期,287 頁)。此外台南市《 國家台灣文學館》 等處也有何瑞雄的資料。
24. 90 年代起,時而有一些熟人在<網路>上發現何瑞雄的很多資料,這是何瑞雄完全意想不到的。其最近之資料為今年(2007)所發現者。
何瑞雄常懷思小時候的朋友;繫念已經畢業離開了學校的那一群學生。近來有幾位多年前教過而早已畢業的學生,是從「網路」找到訊息,得知何瑞雄的新址,直接來探訪的。
「網路」有這樣的功德,何端雄非常感激。可惜,二十年來那幾位可敬的網路之輸入者是誰?永遠不得而知。
二、摘自日記、隨筆
.關於生平的一場大病。人難以長保平安健康吧
二○○五年初春生病,尚能繼續教書。 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星期四), 症狀嚴重化。 二○○七年二月一日 (九十五學年度下學期)起終於請假。是年 四月三十日 ,清晨醒來發現症狀有霍然而癒之威;其實尚未痊癒。同時校長發起<何瑞雄吟詠古典詩>之建議。(並於六月受聘為駐校文學家)當時還繼續在療養。
八月初著手編選所要吟詠的古典詩,並寫就<前官>。時值暑假,有待新學年度開學復才錄音。 九月十七日 ,新學年度正式上議當時已能恢復教書,(一週僅授課兩節)。 十月二十七日 於長榮大學國際會議廳錄音• (以前雖有多次影音之錄製,都是朗誦何端雄現代詩作品,錄製古典詩之吟詠,此為第一次。)病中很自然地還繼續寫作,並整理若干未發表的作品,未料竟反而使身體狀況獲得一種支持力,逐漸改善。(2007年12 月).
四月二十二日(星期六)下午,林佛兒 先生伉儷與 葉笛 夫人,忽然來訪。
《 塭分地帶文學》雙月刊總編輯 林佛兒 先生這一次來訪的目的是為刊物索稿,並希望從我口中聽取關於可敬愛的老友葉笛 先生的印象。 林 先生他們絲豪不知道我生病,且症狀正當嚴重,一看到我的身體狀況,完全明白。關於 葉笛 先生,才講了幾句話,卻讓他們都驚喜威動。 林 先生說希望我下一期能儘可能提供稿件,做為<何瑞雄作品特集>之類刊出。就是他本人也願意再邀約 一兩 位朋友幫忙整理原稿。我聽了威激,卻不敢當。我說需要等到病情有了好轉才能著手• 他說延一期也好。誰知一期一期一延再延,延到年末。我預定年末或年初交稿。
這期間我已逐漸好轉,也已開始整理作品。
不論能整理多少,不論刊物所需的數量多少,我約略設定一個體系,並加以分類。工作進行得還算順利,竟整理出三萬字以上。一個刊物,每期都會有一、二十個作者的作品,即使是「特集」,所佔編幅也有其限度。我想就讓總編輯,視刊物之編幅,斟酌取捨。就在這時,校方看我身體狀況已有好轉,決定在十月下旬,要為我的吟詠朗誦錄音下來,並製成光碟。錄音只需兩三個小時;打字、製成光碟的工作,由學校安排。我只另外寫了一本「附冊」。
我目前住在學校的宿含(大體上是學生宿會,分出其中的一部分做為教師宿含。學校還在繼續建設中,沒教師宿合是很自然的。我能住在這樣的宿會,已經讓我日日對學校、對天地萬物感恩不盡了。)室內空間狹窄,我的一百多箱書、資料,日記、已刊印的三十數種書、未發表,待整理的原稿一大堆,這些都裝在各種大小不一的厚紙箱,分散存置於七、八個相距甚遠的地點。存放的地點之空間更狹小,有的箱子只疊在一小角落,這些都一直保持原來的裝箱狀態。
宿含的室內空間雖然不大,卻有安定感。可以擺上兩個書櫥,陳列幾排書,一部分稿件。抽屜、桌上都層層疊疊,堆滿了隨時寫就的作品,只有面前的桌面,始終有一角不堆積東西一為了可以寫讀。在病苦最沈重的時刻,以雙肘支撐半開的抽屜,忍受、苦鬥卻還是繼續書寫。生病三、四年來,如果要整理六十年來未結集的作品、舊稿,會先長歎一聲;但如果要動手整理這三、四年來病中所寫的各種作品的原稿,還得多歎息一聲!還是寫,寫下去。
所幸,除了宿含以外,離宿舍五、 六百公尺 的教學大樓第七樓,還有一間研究室,那邊也堆滿了書、稿件。平時,我在那裹編講義、寫作,整理長篇作品《 人間》 。療養期間,幾乎都在宿舍執筆。
病中我有三種藥物。
其一:服用醫院所發的藥。
其二:身體狀況稍好時,到附近的田野,或距此不遠的丘陵山區接觸泥土的芬芳,看編躍飄降的桔葉,看五色烏、八色烏、斑鳩、綠鳩;看台灣的烏類中最雄偉的大冠鷥,展翼隨著初暖的上升氣流盤旋騰空,在雲端翱翔。看對面溪谷冉冉飄起的雲煙,或目送西斜的紅日。和相識已久的山中居民寒暄是一大快慰。
其三:就是執筆寫作。在病苦極端嚴重,站都站不穩的時刻,也寫作,寫日記、記錄症狀。這時,與其說是寫作,不如說是在與當前的這一刻搏鬥。
筆是生命的拐杖,寫是在延續下一秒鐘的時間。不是因為還活著在寫,是在無可奈何中動筆。當然有遠近的親戚或早已畢業的學生,利用假日來探訪最是歡慰,更可算是另一種貴重靈丹。
二○○七年十一月,病情已經好得多。
《 人間》 第四卷還需要整理。
《 人間》 第六卷,還在寫。
常懷念幾位老朋友。童年、少年時代的朋友,還時有聯繫。
我每日對天地萬物感恩。
― 以下略― (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