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25 17:59:30| 人氣3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被背叛的遺囑》III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後這三章──第七、八和九章,尤其是最後二章──讀來叫人分外省思。第七章純粹談論一位被祖國捷克所遺忘、因而被世界所遺忘的作曲家楊納傑克(Janáček, Leoš, 1854-1928)。

第八章篇名為〈道路在霧中〉。這一章除了討論幾位作家,如卡夫卡和托爾斯泰對於人物心境轉變的文學意義外,也在最後部份探討了人類存在的歷史意義。以卡夫卡的作品《審判》為例,K雖然面對莫名的審判,雖然K心裡十分不服氣自己被法庭派來的人干擾,甚至視這一切為胡理取鬧,但,他仍然屈服在這些莫名的「法庭」之下了:「案子已經在進行,他必須奮鬥。」(志文版,59)K和他副經理的對話中透露了「剛剛有人打電話給我,要我去一個地方,卻沒告訴我時間。」這是K完全不理會且缺席這莫名法庭的機會,然而,初審當天──星期天,是法庭特地考量K平常要上班的體貼時間,甚至能改時間呢──K還是一大早就出發了,希望趕在九點前到達,「因為那是其它法庭平常辦公的時間。」(ibid.,61)K可謂完全被一股莫名的制度壓力所圍繞著,活在一種帶有虛假但心理上又得依循的壓力氛圍之下。

透過對現實的觀察,K才有一丁點感受到真實世界的氣息。例如,當K星期天早上趕去那郊外的法庭路上,由於他稍早抵達目的地,於是放慢腳步,才能清醒地觀看旁邊屋子內的人的日常生活(ibid.,62)。昆德拉讀到了這種活在虛假權威下掙脫出來,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的關鍵:觀看世界眼光的轉變;一種詩意的目光。如果各位有這樣的經驗,就能明白這種目光的意義:當你遇見了一件極為不幸的車禍、喪失親人,或知道自己患了重病之際,在整個人陷入一陣不知所措時,瞥見你曾經熟悉但和你現在完全不同心境的行為:小孩在捉癢、電視上一幕你曾熟悉的搞笑片段,你就會有一種脫離出之前傷感氛圍的力量,好像現實世界拉了你一把,雖然旋即你又會再掉入傷感之中。

為何這是一種詩意?昆德拉在這一章結尾部份談了許多關於個人存在與歷史的問題。你能透過普遍存在於社會卻無形的法庭而看見真實的世界嗎?你是否承受了太多的道德壓力、進化論壓力、成長夢想的壓力?或你是否也施予同樣的壓力給予你身邊的任何人呢?這些壓力的根源在哪裡呢?歷史。

如同托爾斯泰所說的:「大人物『是歷史的無意識的工具,他們實現一個事業,其意義卻不為他們所知。』…上帝迫使他們每個人在追逐他們的個人目標的同時,參與為一個唯一的、偉大的結果的合作,他們當中每一個,拿破侖也好,亞歷山大也好,或者那怕某一個角色,對這一結果都絲毫不知。」(轉述自昆德拉,238)人,活在巨大的歷史傳統中,就像活在巨大的意義脈絡中一樣,不斷被要求搭上歷史的列車,搭上歷史的傳統。(可以參考我之前介紹《形式的容內》一文,這本書和人類對自身意義的結構和形式有著嚴厲的批判,正像尼采和阿多諾的犀利眼光所做的那般。)當我們用已成就了的當今歷史結果來回顧過去的人物時,只能說我們只是馬後炮,甚至只是牽強附會。歷史上的所謂的大人物,都只是活在現實當中──權利、利益──圍繞著他們的是一股歷史之霧:看不見其行為的結果。當我們以歷史的結果回頭去看他們時,這些霧當然消失了,然而,若我們無法意識到我們自己也活在一層霧中,而被巨大的傳統所約束時,可有辦法像K那般,以詩意的目光看穿制度和歷史薄紗,了解自己是什麼,人類是什麼嗎?

關於第八章,對我個人而言,可謂是全書的精華所在。要談,當然可以談很多。不過這只是一篇小小的感想,(為自己找理由)或許就當個磚拋出來吧!第九章晚點再寫,它又有新的主題和完成整本書的統一性特質。

台長: 日曬的11樓
人氣(3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