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K-ON的故事與劇情是沒有重心(中心)的。
原因可能在於:
四格的故事節奏,所以情緒的凝聚不足(不斷的被吐嘈與搞笑打斷),
而即使到了動畫,也依舊是如此,
每個片段的高潮很固定,但整體卻零散沒主題。
另一方面,
漫畫標題與劇中角色的重要關連(是這個樂團讓主要角色聚集、交往下去),
是關於樂團的劇情。
但是,對於我個人所認知、接觸的現實生活,
以及其他關於樂團(甚至與音樂相關)的漫畫相比,
K-ON只描述了開始(樂團組成)和成果(第一季最後的表演),
其中間相關劇情嚴重鋪成不足,
僅有的幾個戲份也處理的太簡化(應該是原作表現形式的關係。)
以下會拿山下敦弘的電影[琳達琳達]來對比,
雖然有媒體的差異(真人電影與季番動畫),
但很多地方還是可以在相對照之下,看出K-ON不足之處。
如果將K-on與05年的電影〔琳達琳達〕來作比較,
兩者都是機緣組成女子樂團為開始,
樂團與學生生活並行,
故事的達成也都是一場有些波折的演出(故事達成的象徵),
然[琳達琳達]劇情節奏上比較平穩,樸實,甚至懷疑到底有沒有演技,看似關鍵的劇情互動但氣氛上是輕描淡寫。
故事中心(無論是樂團為主/學生生活為副,或者相反)始終凝聚在頭尾一貫的氛圍;
穿插的旁枝末節也不會喧賓奪主(例如三段不同對象的愛情戲份,不搶篇幅又各有旨趣),
甚至呼應故事中心(例如主唱在空盪校園裡模擬),相較之下才比較「貼實」。
並不是題材貼實或者現實劇情就是寫實,
否則草莓百分百的後宮就不會被有那麼大的問題了。
K-ON擁有相似的題材元素。
扣除導演的要素,在花了多出電影三倍的篇幅,卻沒有同樣的成效,
題材本身不是問題,甚至特殊的設定也不該是問題。
我認為主要還是鋪成不足
(相對來說無意義的旁支過多,偏偏又設定了故事的主題)。
[琳達琳達]只用了一分鐘無台詞幾個建立鏡頭的切換,
就表現出眾人在表演前夜「無意義」但又融入氣氛的畫面。
相較之下,K-ON反而少了很多這些細膩的鋪成,
卻有許多較誇張的喜劇效果(誇張的喜劇效果就會有點非寫實了),
每週單看半小時的娛樂效果達到了,但串連起來的演唱會,
卻不若[琳達琳達]那樣凝聚、急轉直下過後的情感疏放,反而像是純粹的一場偶像校園演唱。
如果要真的把K-on比照成校園漫畫而非音樂漫畫,
那把「社團活動與展示」作為劇情的工具來看待的話,我會把K-on跟安達充做對比。
如果真的這樣比的話,同樣都說著很日常生活的瑣事、都將活動的描述簡化,
前者的說故事技巧就暴露得太明顯的不足。
所以,K-on的格局應該還是四格漫,
但用四格校園漫的觀點,與同樣動畫化的[校園漫畫大王]、[妄想學生會]來看,
[校園]的角色極為鮮明,故事劇情圍繞著個人性格打轉;
[妄想]也將故事劇情圍繞個人性格打轉,但充斥源源不絕的美少女裝傻性騷擾。
相較之下,K-on除了萌點和屬於動畫公司層面的音樂之外,似乎就缺少了一個作品的主題與特色(賣點?)。
最後要提的三件事:
1.
唯的絕對音感,雖然理論上可以做到「聽到什麼音就理解到絕對是什麼音」,
不過並沒有說她是彈吉他的天才,若加上她心血來潮的個性,
我想應該是不可能在所呈現的篇幅內,
就做到「聽到什麼音就彈出什麼音」。
這就跟我知道指叉球怎麼握,但我未必丟的出來(丟得實用)是一樣的道理。
2.
琴吹的家庭似乎是很上層的階級(不是中產、新中產或純粹暴發戶、田僑仔),
事實上,上層階級和一般人的區隔很大,管家監視、一有人接近就馬上排除、
出入都沒有什麼自由、交際圈多為同階層的人,都是現實生活常有的狀態。
像是居然會放幾個小女生獨自住在別墅,
即使是自己買下的小島,我想也不可能沒有保鏢隨從強制性的隨侍在旁。
(小姐反對?老闆才是老大啊!)
當然這部分還是可以腦補。
假設劇情裡那些算是嘗試"普通人"生活的話,
光是第一話就有了嘗試"普通人"的生活,紬進麥當勞這段就是了。
想殺價也是同樣的片段。
不過,這些片段是普通人就會有的反應:
第一次進麥當勞跟店員點餐...別墅那裡把遊艇叫走,
前者就只是闡述一個「我長這麼大第一次xxx」的經驗;
後者就只是「媽,我們吃這樣就好,妳不用進來送水果了啦」。
請注意,對紬這種階層的人而言,遊艇並沒有我們一般人認為的"奢侈"的概念,
例如剛剛我舉的後者例子,媽媽送進來的東西變成頂級魚子醬。
重點是,以她所處的這種上層社會階層,是會『被強制』般的過不太普通的生活,
連這些"嘗試"的事情都不可能像劇中那樣自由的達成的。
如果說設定是中產階級或沒落貴族之類的還比較有可能。
但看她對金錢(包括別墅)那麼沒概念,就很清楚了。
3.
章魚屋是同人創作,
「想像後續發展」,
基本上視作與K-on是不同的獨立作品的話,
像[自決少女隊]、[Solanin]也是處理類似的主題。
我認為是不用與原作K-on做過度的連結,
以至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