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餘年來不斷地補充母校同志社的台灣校友史,編寫著《同志社台灣校友流芳錄》的期間,自己不免會覺得或者別人的眼裡會想著,費這個勁能當飯吃嗎?
不為別的,使命感的驅使吧!介於老校友與新校友間中生代的我有此責任,想做去做永不後悔。
一. 同志結社的緣由
1.周在賜開其先聲(新店原住民參觀母校)
中坐者是1905年,首位進入到同志社中學校就讀的周再賜。同志社大學神學部畢業的他,後往美國歐柏林大學繼續攻讀神學,學成後,周大前輩往群馬前橋共愛女學園擔任教職,並成為第一位擔任日本學校校長的台灣人。
(台灣新店原住民參觀京都同志社校園,翻拍自台灣日日新報:明治三十五年(1901)三月十三日版p4)
(第一排右4的「頭家」土倉龍次郎與6位泰雅族人,以及左起第8位的翻譯游世清,和第二排「老頭家」土倉庄三郎夫婦還有親友的大合照)
日本同志社校友土倉龍次郎當年往台灣山區伐木、提煉樟腦、製炭,並在明治36年(1903)二月申請興建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所」,因為是全台第一,這座發電所又被稱為「第一發電所」。
周再賜到同志社就讀前,台灣新店的原住民們早在四年前的1901年,即往京都的同志社各級學校參觀過了。土倉在新店山地種植樹林為表親善,他與翻譯率領一行人,先是往故鄉奈良川上村慶祝父親六十大壽,之後,還帶這些人參觀了許多新奇的景點,京都同志社校園也是行程中的一景
2.長老教中學與淡江中學的群聚效應(圖例)
同信、同族、同校、同鄉於同志社產生的群聚。
台南的英國系統長老教學校不被日據政府承認學歷,台北加拿大長老教會的「淡水中學」及「淡水女學院」一樣遭受相同的命運,1936年這二校被日人強制接收經營,隔年官方修改教育法令承認私立中學,北部的私立淡水中學校、私立淡水高等女學校,以及,南部長老教中學改名的長榮中學校、長老教女學校才被官方所認可。
上邊提及這幾所中學的學生,若沒獲得承認的學歷則無法繼續往上升學,因此就讀該校的不少學生中途便轉到日本本土的學校,留在原校讀完高年級的畢業人數相對較少。以淡江中學為例,自1914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到日人接管的年代,學歷不被和被承認的畢業生與修業生之人數,讀完五年與中途轉學或休學 (修業)的人數變化,如圖表示多少可見端倪。
周再賜之外的標竿人物,林茂生、陳清忠、趙天慈等幾人,畢業後在台的表現深獲台人的認可及讚賞,遂也紛紛支持自家的子弟往同志社就讀。而林茂生當年赴日求學,是由四個基督教家庭:台南劉瑞山(劉青雲校友的父親)、台南顏振聲(顏春芳、春和校友的父親)、台南高再得(高俊傑校友、高俊明牧師的父親)、屏東李仲義(李瑞雲校友的父親)這些人士的義援之下,方才得以順利完成學業。同樣的,陳清忠則由北部長老教會提供獎學金,支援他在日本求學的費用。劉清風 (左下),劉青雲 ,林茂生(右)
3.風雨飄搖的同志社中學校
林茂生與周再賜、趙天慈在同志社就讀時,創立了「京都台灣青年會」彼此砥礪信仰基督教的年輕教友。1912年5月該會創立一周年,巴克禮牧師蒞臨京都同志社與會。左二坐者是中學校教務主任波多野培根,巴克禮的左手邊的是同志社第七任社長原田 助(同志社多所學校的總負責人)。
同志社中興之人的原田 助,本為熊本洋學校學生之一員(簡稱熊本團)後因該校經營不下,學生陸續轉學進入同志社英學校就讀。1887年復往美國的芝加哥神學校和耶魯大學學習。對於他的紀錄校刊上曾做這樣的介紹:
同志社の重責を負って
一九○七年(明治四○)年、同志社は、神戸教会牧師原田助を同志社社長として迎えた。そのころ同志社は混迷の中にあり、衰退の状況にあった。一八九○年代後半の同志社は、アメリカン・ボードとの決裂した。
彼は、一九一九年一月に辞任するまで十二年間の問、同志社の再建のため全力を尽してあった。彼は就任して半年後に、「同志社の現状及び将来の希望」という小冊子を出し、同志社の現状を把握し、半年後に、「同志社の現状及び将来の希望」とその課題をあげ、さらにその改善の方策を公表した。それによると、当時同志社には、普通学校に四七○人、神学校に三五人、専門学校四八人、女学校一七人計七二三人の生徒があり、経常の収入は三○、七三○円、支払三三、六○一円で差引二、八七一円の不足金があった。
原田の就任前の一九○六年と九年後の統計を比較すると、学生数においては、一九○六年に四九二名であったものが、一九一五年には、一五四九名、約三倍となり、学校経費は、二八、三三一円から八九、二四四円、約3.2倍となり、財産も三六六、○八二円から、一、一五七、○四四円、約3.1倍となるなど、その規模は格段と大きくなった。(出處:https://www.doshisha.ac.jp/attach/page/OFFICIAL-PAGE-JA-346/140335/file/83PeopleBiblio.pdf同志社人物誌60 著者:竹中正夫)
台灣的新式教育制度,不得不提日據初期的學務官僚遭難之碑了。在台北芝山岩的六氏先生碑,是告訴了我們處於教育、文化、國籍衝突之下的不幸事件,之後,隨著時間經過與遠見開拓迎向未來才是正道,台人陸續才接受所謂的新學。
接下,再來看看北部淡水中學的招生情況,自1914年開始招生到1919年畢業~1940年的變化,可清楚看出他們那時經營得很不容易。能夠讀完五年畢業的寥寥無幾!為了支撐學校,淡水中學招生的報紙廣告清楚告訴著家長和學生,先來讀再轉介,本校可以提供往日本同志社讀書繼續升學這樣的一條龍服務。
另外,當時的台灣日日新報另見到是,同志社日籍校友稻垣藤兵衛於台北設立「稻江義塾」的招生廣告。礦工畫家洪瑞麟早先曾在此讀過,目前他的畫作一號油畫大約在10萬起價至40萬,水墨大約在10萬起價至20萬。明治35年(1902)8月15日的早稻田招生,明治35年(1902)8月17日明治招生,再再說明著各學校都為招生忙得焦頭爛耳。
台灣往同志社就讀的學生,大大改善了學校財務和學生人數,這更是不爭的事實!
二.校友們畢業後的軌跡
1.校友們的發展偉績
(台灣留美學生的第一張相片)
台灣人到美國留學的,始於二十世紀初期(20年代),但人數據瞭解僅十餘位而已。因美國地廣,除非在同校或同城市,這些同鄉們難得碰面聚會?而郭馬西牧師於1926年與當時同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的李昆玉(經濟學),邀請了在華盛頓霍金斯大學深造的杜聰明(醫學)、華盛頓大學的吳錫源(經濟學)、伊利諾大學的黃朝琴夫婦(政治學與文學)、印弟安那大學的劉清風(醫學)以及賓州大學的羅萬俥(政治學),於紐約太陽樓招開「台灣懇親會」。其中幾位是「京都台灣青年會」的班底。往後,這些留學生也都回台貢獻所學。另一方面,後人認為該一懇親會是美國最旱的「全美台灣同鄉會」。
這裡邊同志社的校友有郭馬西(後來主牧台北市林森北路與長安東路口的禮拜堂)、李昆玉(後在台北民生西路新芳春茶行隔壁經營朝日公司活躍於廈門和台日)、劉清風(曾往北京協和醫院任職,在短暫擔任台北樂生園療養院院長,光復後曾也開業看診但對政局失望,停業休診改管理自家龐大產業)。(摘錄自朱真一醫師著作的《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人》乙書之相片。第一排 右起 杜聰明、黃朝琴夫人佩雲、黃朝琴。第二排 右起 李昆玉、郭馬西。第三排 右起 羅萬俥、吳錫源、劉清風。)
自同志社各級學校畢業或修業的學生,有了向上升學的階梯,最後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有20餘位),被冠予某某之父、之母各項第一頭銜的人數更有多人。
台北帝大(台灣大學)創四項第一的同志社校友。台大第一屆的畢業生柯設偕---柯設偕為馬偕牧師的外孫,在淡水中學剛成立之際即進入該校就讀,1919年(大8)東渡日本編入同志社中學,1924年(大13)自同志社大學預科畢業,回淡水中學擔任老師,越二年入京都帝大史學部就讀。
在日期間聽聞台灣將設立第7所的帝大,遂束裝返台,1928年轉入剛成立的台北帝大,四年後(1932年)畢業,為該校第一屆台籍5位畢業生中的一位。
台大第一位的女畢業生大森政壽---大森政壽,是同志社女子專門學校的畢業生,來台考取台大並在1934年(S9)畢業後留任助教。當時的女大學生相當相當罕見,因此曾引起廣泛的討論。
台大第一位的醫學博士生盧萬德---嘉義人的盧萬德受同鄉陳老英的資助,得林茂生鼓勵往醫界發展,於是在1919年(大8)東渡進入同志社中學充實學力,為考入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校專門學校預作準備,三年後如願考取。在教會與醫院兩頭燃燒自己的他,不忘繼續求取更高的學問,於1942年獲得該校首位醫學博士的學位。
台大第一位的台籍院長林茂生---記得有則報導說,國民黨秘書長張寶樹對某人提到“台灣人裡頭鮮少人才”則遭到反譏說“在228事件中都被你們快殺光了”才令“目睭糊到螺仔肉”的張秘書長啞口無言。
宗教、社福、教育、醫界、音樂、財經、政界、運動。
這些留學同志社的台灣學生,日後在各個領域學有所成,成果可謂驚人!
至於在各個領域表現傑出的:
宗教界的郭馬西、陳溪圳(13人)
社福界的稻垣藤兵衛、郭頂順(6人)
教育界的周再賜、林茂生、趙天慈、陳清忠、劉主安、梁阿標、王守勇(42人)
醫學界的廖溫仁、劉清風、林國彥、高天成、李克承、吳基福(104人)
音樂界的李明家、陳清忠、林澄沐、蕭瑞安(蕭泰然之父)、鄭兒玉(10人)
財經界的後宮信太郎、郭頂順、陳焜照、陳夢蘭、陳麗生、李相(24人)
政治界的人見次郎、朱江淮、高錦德、廖文毅、黃演熾、呂安德、吳基福、林亮雲(44人)
運動界的陳清忠、柯子彰、楊廷謙…吳郭魚之父,吳振輝與郭啟章將新加坡的「帝士魚」引進台灣,高雄縣長用此二人的姓氏命名。
2.在台各地的校友遺跡
(台灣各縣市地圖,台中中學校1915年開校1932年設創校紀念碑的捐資人名中,就可知道多位同志社校友的父兄是多麼熱心教育。)
*補充
台北市松山基隆河岸邊校友陳約翰、約瑟老家的松山「心曠神怡洋樓」、萬華「愛愛寮」。
桃園大溪公園旁陳茂源的終老之地。上年紀的他是與弟弟陳茂林住在一起,那陳茂林又是誰呢?任職大溪國中英文老師當年陳茂林他所住在日本屋宿舍,經過大溪區公所整理好的「壹號館」。
台中市石岡區「黃氏宗祠」為石岡黃氏家族多位校友的祠堂。
彰化秀水「益源大厝」又叫馬興陳宅的此為陳家樵校友的故居。
台南市青年路高錦德校友故居、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段232號同志社校友顏春芳、春和的父親顏振聲經營的愛育堂、台南市安平的海山館和安平教會以及台北林森北路麗晶飯店旁的公理堂(張錦繡校友同女專畢業)。
高雄市林園區潭頭村鳳山丘陵清水巖許寸金墓園的「慕陶臺」。
3.人脈網絡的建構
三.同志社的校友網絡
1.台南劉家的
2.台灣五大家族(大家請連連看)
3基督徒校友的婚姻圖
4.校友好比一座橋
西螺大橋是,李應鏜、蔡愛智、蕭仁慈、林澄藻四位校友聯手蓋成的。西螺鎮長也是蓋西螺大橋功老者的李應鏜,他與另三位同志社校友Network的秘辛要是我沒說,可能大家都不知道。
至於北投慈后宮獻地者的辜斌甫為同志社中學的校友(T10---11,1921---1922)斌甫為日據時期財經大腕辜顯榮二房收養的養子,排行老三,元配領養的皆的他排行老二,也曾讀過同志社中學(M43---T4,1910---1915)當年辜氏贊助李讚生前往日本留學,讓讚生與斌甫一同前往京都(出處:製造歡樂的消費空間---「江山樓及其相關書寫的文學/文化意涵」P111)。
結語:
1.寫出她校無法寫的歷史說出她校無法說的故事。
2.慶祝母校150周年(母校慶祝成立90年、111年那時台灣校友會的捐款)。
3.凝聚同志社在台校友組織的強化。
陳麗生校友(台北萬國百貨董事長)不僅屢屢捐款給校友會,在母校創立不知是幾周年時,前會長提到捐款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覷這時,而他是大聲的說出我樂捐?ooooo元給母校。他去世之前還捐十萬元給台灣校友會呢!
在同志社創立90年的紀錄,另可見到台灣校友捐款的紀錄。
報告的最後,煩請各位校友多加分享母校的臉書、You Tube,如果您知道的或別的校友知道的有關同志社故事、事蹟,更歡迎通知後學來整理報導廣為宣傳。
於京都參加日本経営士會全國大會期間(2019年9月中旬),回母校走走時,未曾想是在同志社博物館的登記簿上看到”蔡仁堅”的名字!
於是問櫃檯人員此位人士才剛離開嗎?得到回覆的我趕緊撥通蔡前市長的電話,仍在校園內參觀的他遂又折回,蔡蟳權充導覽員再次向蔡前市長說明館內陳設著的相片、紀念物、歷史及建物等等。
此哈理斯理化學館的樓梯欄杆,當初是以抬新島襄棺木的木材做成。因此,有個說法是,想進同志社就讀的學生,如能摸摸此來加持,概率大增,是有著此一傳奇故事。
就因為有著蔡前市長的鼓勵,動手指敲鍵盤的動力倍增,多年後(2022年)第三版《同志社台灣校友流芳錄》不負期望總算付梓成冊。此一工作不能與校祖新島 襄說的「滿身瘡痍」相提並論,但我卻可以很驕傲地說「心甘情願」。
有關同志社校友報導文章可供參考之網頁:
同志社台灣校友的足跡探訪之旅(73)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category/19
NHK 2013大河劇 八重櫻 劇集報導(41)
https://mypaper.pchome.com.tw/carawayseed711/category/13
愛玉香菜子的家(同志社台灣校友流芳錄)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ixsixchua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