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甄嬛傳 劇集 后妃們個個手上戴著的指甲套)
臂飾珠寶
臂飾由環狀石斧演變而來,功能是隨身攜帶,好用於投擲攻擊野獸。笨重的石斧,在靈巧的矛、箭的代替下,逐漸變化成輕薄的手臂飾品,有手臂上的臂飾及手腕上的手環。臂飾的臂環原本稱為「釧」,漢魏時流行半袖的上衣,以及佛教文化的蓬勃發展下,男女都可戴釧。釧的寬度大抵多於手環,內徑大小不一,以符合佩戴者的臂粗。手環是戴在腕上,採用的材質不同于金、銀、銅等鑄造的釧,多為玉石、瑪瑙、珊瑚、象牙、琉璃製成。手臂上戴臂環,通常有種神秘奇特的氛圍,比較無法為一般人所接受,而只剩下手環,以及各種的寶石,如琥珀、密蠟、天珠等串成的念珠,當作修行防煞的心靈表徵,在繼續的流行。
手飾珠寶
一雙玉手上,除了纖細的十指可戴戒指,古代的人也用珠寶鑲崁指甲套,來裝飾圓鼓尖長的指甲。手指上的戒指,緣起于營生工具的功能而來。男人狩獵時拉弦放箭,拇指上戴個扳指,防止疼痛受傷;或者女人作女紅按針穿布,手指上戴個頂針戒指,可以減少皮肉的痛苦。聰明的祖先據此,於是創造了許多各種的用途,式樣新穎的戒指。
漢代戒指原稱指環,又稱驅環,之後又有約指、手記、代指的名稱,明代才稱為戒指。古代的皇宮裏,戒指有著另一種的用途,即后妃群妾不能接受帝王的禦幸時,將金戒指套在左手指上,以示禁戒,平常以銀戒指戴在右手,表示可以接受召幸。這種做法和古代宮女點胭脂在面靨,不用啟齒即可知曉的記號一樣。民間百姓則仿效,將戒指作為信物,特別用在婚約上的證物。戒指的指圈因為是圓形的關係,有著圓圓滿滿的意思;「戒」字呢?則有戒除浮情,切勿朝秦暮楚的寓義在內,所以用作結婚的記號,是適當的「避邪」象徵物,表示「名花(草)有主」了。
戒指的形制由從前的素圓環式、印章式、崁蛋面寶石式、以及在戒指上附加垂鏈墜子的,在冶煉、切磨、設計、雕塑、鑲工等諸技藝的大幅進步後,戒指一躍成為珠寶飾品中,最受歡迎的種類。特別的是珠寶切磨技術的改良,使得嵌鑲在戒指上的各種珠寶,隨著手指變化的姿勢,散發的光芒更加淋漓盡致。如今手指上戴幾顆璀璨的「流星」,簡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套在手指端保護指甲的指甲套,是古代富貴人家常用的手飾。原來蓄長指甲極費工夫,必須有著優渥的經濟條件,凡事不用躬親操勞,好來顯示「閒閒美代子」的養尊處優;以及手相學上的小指長度,倘若長過無名指,可以福蔭子女的心理而來,因此需要使用指甲套來保護防止斷裂,和避免彎曲。不然會像女飛毛腿的花蝴蝶葛瑞菲絲,生前留著過長的指甲,盤旋呈捲曲狀,令人側目。
指甲套多為銀制白色,或者鎏金黃色,奢侈一些的再崁以珠寶,另外也有以前述的金屬,加琺瑯呈彩色的。
(新版紅樓夢 劇集 的珠寶裝飾打扮)
腳飾珠寶
女子綁小腳的頹廢惡習,起自南唐李後主在宮中行樂,宮女帛纏而舞為其濫傷。清代滿族婦女不纏小腳,漢族倒是加速發展,不僅如此,當時還有腳踝上套腳環的。
腳環的用途,原本用來固定弓鞋飾褲,沒想到在大男人心理作祟下,竟演變成加重腳環的重量,成為束縛的腳鐐,來防杜婦女外出作歹,因而在裝飾的美觀表現上,是打了好幾折!腳環大多以銀制或銅鍍銀,上面掛有小鏈垂飾,加燒琺瑯等,好炫耀半殘廢的富貴身分呢!
服飾珠寶
服飾上繡金、滾銀、穿珠及嵌鑲珍寶奇石的,是由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所創,此種珠寶饗宴的服飾,當時上行下效相習成風,耗費過巨的緣故,才禁止如此的時髦裝飾。16世紀即明末的時期,西方的英國霸權初具,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崇尚珠寶織繡的服飾(Costumejewelry)衣服上密密麻麻的佈滿各式珠寶,如此的時尚,風靡擴及了整個歐洲上層社會。至於承續明政權的清政府,當時逢此東西海路大開資訊交流的影響,本土的織繡業又極為發達,皇室更為展其威勢,服飾珠寶也就極盡奢華的展現,搶眼奪目的,為歷代無法比美。男女袍掛上裝飾的珠寶,講究的程度,件件都成為了精美富麗的珠寶藝術品。
同時,清代的服飾還有一項特色,就是普遍的使用了扣子。之前的中國服飾,都用紐帶來連系,扣、解容易的紐扣,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明代中期始有扣子的出現。官宦富貴人家的服飾,就嘗試用各種的銀、銅、玉石來做,平常百姓僅用布、繩編成紐扣,用在對襟的衣裳好方便扣解。
服飾珠寶在產業工業化之後,人造合成的珠寶推陳出新,這才大量的運用在服飾上。像是藝人們穿著晶晶亮亮的秀服,或者平常人家穿的,毛衣上綴繡著假珠,彩色人造寶石的紐扣,都是服飾珠寶的平價展現了。
霞帔珠寶
霞帔是與鳳冠配套的裝飾,南北朝時期的霞帔,形狀像一條彩帶,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再垂以金玉墜子稱為「帔子」,隋唐時期的人們,將它比喻為天上的虹霞,故名「霞」。宋代將它訂為正式的禮服,此時的形式有如披帛,垂至腳跟前。明代更將霞帔規定為命婦的禮服,依品秩金繡紋樣,垂飾金、銀、珠翠的「帔墜」來結合垂至腳跟前的霞帔兩端。一般的婦女,僅在出嫁或入殮可着用,同鳳冠一樣可作「假借」帔墜的質料以及顏色,自然是無命婦那般的豪華美麗。清代的霞帔是作了很大的變革,一則放寬帔身兩邊合併,加後片及衣領像無袖長掛,二在前後加上代表品秩的織繡補子,三是帔角不再用帔墜,改用流蘇裝飾。
(鳳冠霞帔)
清代的滿族女子著用的霞帔,與漢族不同,宮廷中的后妃穿掛一種名為「披領」的披肩。大典時穿在朝服上面,形狀像似聳起的翅膀立在肩上,披領縫綴珍珠,領後垂明黃絛,絛上飾以各式珠寶,和朝珠的背雲相似。此種披領是北方民族用以禦寒的披風,演變而成的服飾禮俗。
滿族服飾一般喜歡金銀燦亮的繡線,以及搶眼對比的鮮豔色彩,可能源于生長在白山黑水,一般景觀比較單調黯淡,配色因而特愛明朗絢麗。身上無處不飾以琳琅珠玉,則是遊牧民族,將全部值錢的細軟,帶在身上游走天下,要來得安全一些有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