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經營親子遊學最大的一個"風險",就是不知道螢幕前聯絡許久的"筆友",到底是什麼一個模樣?我說的不是長相,而是不知道同住一個屋簷下時,彼此的氣味是否投合?!
緣份就是這樣,我在地球的這一端叫了叫,竟然叫來了Ruby一家人,而投不投機這一個感覺,通常在雙眼對視後的三秒鐘,立即下了定局,一個月的親密相處,那空虛感,在他們上車的那一刻,突然大聲張狂地前來,狠狠地落下幾公升的眼淚後,我告訴自已,如同Ruby在卡片上寫著:「這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Jimmy & Paris (五歲半) ,在學校的適應力高強,讓大家感到驕傲,二個小孩報到完畢的當天,乖乖地上學去,完全沒有眼淚,也不拖拖拉拉,從國語到英語的學習環境,他們完全沒有任何適應不良的狀況。
Ruby & Michael,親切和善,體貼又好相處,配合力極高,Ruby每個禮拜,自告奮勇地幫我吸地拖地,菜園裡玉米收成時,也是她拿著園藝叉幫忙翻土;一個月一次的除草,是Michael頂著大太陽,用力努力地完成。
孩子的適應力高低,其實從父母親身上便一目瞭然,父母親願意入境隨俗的話,孩子們更是樂意地追隨,喜不喜歡其實是其次,重點是願意嚐試。
除此之外,這一個月的相處,是我台灣胃最受滿足,在他們的鼓勵下,我首次嚐試做豆漿、豆花、豆酥、地瓜球,涼麵醬,蛋餅等,紐西蘭的廚房裡,飄來陣陣台灣小吃香,滿足了異鄉遊子的鄉情。
丫頭和左左的國語說得更好,母女間已經能夠用國語溝通,孩子們也開始了寫功課的習慣,每次接受台灣家庭,我才深刻感覺,孩子們 (紐西蘭孩子)寫字閱讀上的落後,台灣五歲半孩子,相當於這裡八歲左右的程度,到底是好是壞?這實在很難一線分明。
和Ruby聊到台灣媽媽一些教養觀,也因Ruby介紹看了知名台灣親子書作者汪培珽的書,聊天和閱讀之中,我檢討和檢視本身的教養觀,"完美"是個極高難度的標準,"努力與盡力"才是自我能夠掌握的動向,站在西方與東方的界線之中,我有極多的選擇權,重點是自我實行及要求的修行。
每一次的接待,都是一份緣,也是一種學習和收獲,我想藉由打算這一扇門,我要孩子學習著分享,學習紐西蘭之外的文化與美食;每一次接待,心總是滿滿的,說再見之後,往往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