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調符號的辨識也是一個問題,因為有七個聲調,聲調本身抓不準已經夠頭痛了,更不用說還要去找對應的符號。
我左思右想,想出了一套新的口訣。
第四聲和第八聲因為涉及無聲子音尾,我們暫且不理,其他五個聲調可以這樣來記:
1.空(khang,白話音):第一聲,沒有任何符號,所以當然是「空」。khang 本身就是第一聲。
2.起(khí):第二聲,聲調符號是「/」,和股票上漲很像,所以是「起」。khí 本身就是第二聲。
3.降(kàng,白話音):第三聲,聲調符號是「\」,和股票下跌很像,所以是「降」。kàng 本身就是第三聲。
4.人(lâng,白話音):第五聲,聲調符號是「︿」,和「人」字外形很像,所以是「人」。lâng 本身剛好就是第五聲。
5.地(tē):第七聲,聲調符是「-」,和地平線一樣,所是「地」。tē 本身剛好就是第七聲。
經過這新的五個代表字,聲調的掌握是不是可容易一點了呢?
接下來,我們來研究第四和第八聲。
其實,這兩聲各有四種形式,基本上是無聲子音語尾,但也有純粹的頓音,類似日語促音的概念。
以「a」來說,它的第四聲,分別有「壓」(ah)、「沃」(ak)、「握」(ap)、「遏」(at)四種形式。
第四聲和第八聲很相似,但第八聲聲調較高音。
以「a」的第八聲沒有齊全的四個形式。
不過,它的第一形第八聲是「盒」(a̍h),比較一下,和「壓」(ah)的差別,就可以體會第四聲和第八聲的音高差了。
第八聲和第四聲在符號的差別上,第八聲會在母音上頭加「|」。
如果還覺得很難,歡迎大家提出問題,一起討論。
不過,到這裏,大家應該能了解,為什麼台語沒辦法用注音符號來標了吧!雖然確實有人發明了一套給台語專用的注音符號,但是因為符號太複雜,反而不如羅馬字實用,至於日本人曾經把台語另造的台語片假名,一樣很囉嗦難用,所以回歸到最後,台語還是採用了全世界最普遍的羅馬字來書寫,羅馬字的優點是很容易擴充適應各種不同語言,符號的設計上比較單純,加上我們都學過英語,使用羅馬字進入台語的世界可說是最最合適的一個門徑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