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庫斯現在是一個很著名的觀光點,事實上有兩個司馬庫斯,舊的司馬庫斯現在稱作星光部落,而新的司馬庫斯很可能是全台灣唯一的人民公社,全村土地共有,由村社共同体統一發放村民零用金.
從內灣這個客家莊再前往司馬庫斯的路上,山峰迅猛拔地而起,中間有一大片山坡種植有竹林,竹子是製造免洗筷的經濟作物,山地生活不易,泰雅族人乃依此為生,竹子的根淺,有時颱風暴雨,一整片颳落到山谷,徒留光禿禿的土坡.在星光部落裏,族人且告訴我們,要是遇上大颱風,造成道路中斷,他們有時甚至幾個月時間都要依靠政府空投泡麵米糧來度日.山上的空氣很好,溫度也宜人,但交通不便之外,又不利農作,種植竹林或許也有不得不的無奈,如果不是今天有觀光事業的開發,族人們的生活只怕是更加困苦,於是,我的心中不得不起了一個疑問,當初馬庫斯酋長為什麼要帶領他們來到這荒山野地,是厭惡山下炎熱的氣候,還是山上的獵物確實比較多呢?
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台灣人口並不多,荷蘭人統治當時全台灣的土著民族共十萬人,緣何出現這麼多山岳民族,泰雅族又特別剽悍,即使遇上日本的大砲毒氣,也敢奮力對抗,要在平地上找到一塊生息之地應不是難事.他們是基於什麼理由登上此山地呢?
考古學家大多同意台灣目前的南島系住民大約在四千五百年前由島外遷來,這第一批留下遺跡的移民很自然地最初就居住在海濱,著名的大岔坑文化,圓山文化,十三行文化,長濱文化都在平地,山岳民族的出現是往後的事.
在過去,我們的歷史教育常提到平埔族因受漢人的壓迫,或遷徙內山,或土地遭侵佔致人口凋零,如果平埔人如此溫順,泰雅族又何必居住在高山上?從一個部落走到另一個部落,有時必須先抵達山谷,再重新仰攻山峰,相當消耗時間体力,受制山區狹窄的生存空間,每個部落所能容納的人口非常有限.
荷蘭人抵達台灣的時候,發現福爾摩沙這個地方有幾個特點,福爾摩沙人長得相當高大,營養似乎很好,在平原上鹿群是成千上萬,他們雖然耕種技術很差,但都擅於打獵,事實上,和我們的想像很不同,平地的福爾摩沙人一樣有馘首的文化,顯見他們和山地裏居住的種族並無大的差異,沒有特別溫順之處.
平地的部落一樣經常互相攻伐,這也許是人口不蕃的真正原因,我設想幾支南島民族登陸到台灣之後,為了維持生活品質,很快地年輕的族人必須離開原居地,拓展到島嶼的其他地方,等到平地都被佔據完畢之後,更年輕的族人只好往山上前進.
泰雅族人的傳說裏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原先都居住在南投仁愛鄉的發祥村(Pinsbkan),為了足夠食物養活族人,群聚商議要分出一些人到其他地方,當時的古泰雅人中有一系稱作Sinkhmayun,他們的長老提議用吶喊比賽來決定各部分派的人數,首先吶喊的泰雅人祖先一出聲就震下樹上的葉子,震山撼地的叫聲讓他們相當自豪,輪到Sinkhmayun人的時候,聲勢卻微小不足以使樹葉掉落,Sinkhmayun的長老就要求泰雅人的祖先要多分一些人到他們這邊,這樣大家才都有足夠的人手,泰雅人的祖先同意了.接著他們準備第二回的比賽,這次Sinkhmayun聲勢驚人,把樹葉全震撼下來,可是泰雅人的祖先卻因為人數變少而無法撼下樹葉,但這時候Sinkhmayun族卻不願意分人給泰雅人的祖先,協調爭執不下,泰雅人祖先最後撂下狠話,從此以後,兩族相見必要取下對方的首級,才能罷休.
從傳說中,可看出馘首禮和生存空間有相當深的關聯.
自古以來,居住在台灣人民為了各自部族的生存,互相戰伐不止,從泰雅族人自己內部的衝突,再到平埔與高山族群的爭鬥,再到原漢之間的殺戮,以至於漢人內的泉漳械鬥,閩客矛盾,再到如今的省籍情結,經過四千多年的爭戰,舊的恩怨消失,新的恩怨又起,每讀一字故事,就增一分感悟.
司馬庫斯的名字是起來紀念馬庫斯(泰雅族語’司’是思念之意)的,如果馬庫斯還在的話,相信他也希望族人們已真正抵達了上帝應許的迦南地,現在整座島已過度開發到無新地可遷往,我想馬庫斯的征途也終該停止了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