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每個人的效用可以相加嗎?
我們姑且先承認這個作法.但這樣一來,我們會遇到一個很奇怪的結果,所謂個人的效用是很主觀的,同樣的一枚肥鵝肝,一般人可能吃不出箇中奧妙,而覺得不過如此爾爾,但對一個美食家來講,他能体會非常多,生發非常豐富的感受,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一個美食家更值得品嚐這樣的珍品,同樣的道理,這個社會中,感受比較強烈的人應該獲得更多的資源,因為他們能激出更多的滿足感,得到更大的幸福感,進而促進’公共利益’?
功利主義本身有太多思慮不周的地方,以至於後繼者放棄這種簡單相加的方式,而提出艾奇渥斯箱與巴烈圖最適,重新修正功利主義,只要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主張提升每個個人的效用,這個思想又結合一般均衡原理,最終,經濟學家們得出只要在效率市場裏,整個社會會自動達成巴烈圖最適.(鑑於有點專門,又需要用圖和數式解釋,這邊只有簡單帶過)
至此,經濟學家們就在這個修正過的功利主義道路上往前走,功利主義和自由市場主義結成某種聯盟,特別在英語系世界更是如此,而循著另一條路過來的歐陸傳統,一直更重視社會公平和國家實現這種相較之下形上抽象的思想,最後,在羅爾斯(John Rawls)身上匯流成一個最新的結果.
羅爾斯有兩個很著名的想法,一個是’無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一個是’最大最小值規則’(maximin rule).功利主義結合自由市場主義之後,雖然變得較具說服力,但還是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由會導致社會資源分配愈來愈傾向擁有資本的一方面,形成馬太效應,使”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擁有資源的人可以影響議題方向進而促使政治往有利自己的方向走.
無知之幕就是用來救濟社會契約論的一個設計,在人們開始簽署社會契約的時候,使他們處在一個平等的狀態,沒有人一開始就擁有特別強的資源,因此也無法預測自己在這契約中是否將是得利的一方,每個人的才智也相當,這樣決定出來的契約才可能是公義的,因而也才能符合公共利益,因為在這種情況,沒有人能絕對避免自己落入社會的底層,為了使自己一旦落入那種狀況,能得到最不糟的結果,這樣的契約傾向促使社會中最底層的人的情況得到最好的改善,這就是所謂’最大最小值規則’.
雖然’無知之幕’是個純粹形上學的假想,在實際歷史上,只有很偶然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稍微類似的狀況.但這個概念完全將康德’無上命令’的思想結合住社會契約論,最後還連結到社會主義,確實是個非常漂亮的理論.不過,我個人覺得’最大最小值規則’這名字太冰冷了,就想起聖經中的一段耶穌所講的話:”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我不知道羅爾斯是不是不自知地被基督教所影響,而創造出這個我願意稱做’最小兄弟原則’的思想了.
繞了這麼一大段路,我們終於要回來講樂生院的事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