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於戰後的法國哲學界很反感,這種反感不下於我對小布希政權的反感.
黑格爾的絕對主義体系崩解以後,哲學的聲譽幾近於破產的命運.高斯對黑格爾自然哲學的嘲諷,預示了哲學和科學徹底分家的未來.
失去理性科學主導權的哲學家們,只剩下三條路可走,一部份人退到康德時代謹慎的認識論型形上學傳統,這就是十九世紀末康德主義復活的原因,他們只敢說形上學不是什麼,只敢討論各式獨斷論的內在缺陷,沒有人敢走得更前進,深怕重蹈黑格爾的覆轍,在新康德主義影響下,產生了德意志有史以來最宏大的形上學計劃--現象學,最乾淨細緻的學院派,每一個推理,每一道證明,都追求一種幾近吹毛求疵的程度,對於無法確認的形上學假設一概以”括號化”來處理,創始人胡塞爾甚至將計劃完成的年限放寬到一千年後.
而另一群人抱著黑格爾的遺產,企圖做翻本的工作,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馬克思,他們依然相信理性的絕對光芒,依然繼續構築巨大的系統,除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一書還試圖對自然科學說三道四之外,基本上,馬克思主義及他的徒子徒孫只敢把注意力集中在社會科學,深怕再犯黑格爾式的錯誤.
最後一些人則在尼采的指引下,將世界除魅的工作做到底,不信邪不信鬼,不信宗教,不信科學,反科學,甚至,還要反真理,反 Logos,這群人就是戰後的法國哲學家.
胡塞爾的計劃,自他去世以後,一切宣告停擺,他最大的弟子,二十世紀哲學祭酒海德格失足,竟與尼采派合流,鼓吹對科學的戰爭,倡導一種詩意的個人化的不講求理性的存在哲學.
法國人沙特接了海德格的棒子,認為生命是荒謬的,人類在這種被拋出的過程中,唯有自己做決定的時刻享有自由,這個自由的背景沒有意義,只有自己選擇自己的路這一動作才是戰勝這種無意義宇宙的武器.
沙特至少還肯定人的選擇是自由的,到了結構主義出台以後,連人的選擇都只是社會大結構下的結果,要對抗這個宰制人的社會,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尼采則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導師.
傅柯連同羅蘭.巴特一干人,從懷疑個人的自由,開始發展成懷疑寫作者的自由,然後,將一切理論,一切科學消解成只是被寫出的文本,文本的重量自然不如真理重,所以攻擊文本,貶低文本,一陣偷樑換柱以後,任何能被寫出來的東西,都不具絕對的意義,換言之,任何人只要用文字寫下理論,都無法宣說真理,都帶有歧義性,這種歧義性連作者本人都未必知道.
德希達更兇狠,不只攻擊文本,甚至連語言也攻擊,我們試圖以語言來把握真理的企圖被視為邏各斯中心主義,配合傅柯的人的消滅說,所有真理的憑藉都被否定掉了.
當德希達死去,法蘭西式的虛無哲學並未走到終點,結構主義後一堆後學--後結構,後現代的後面,還有一個新傳人--Slavoj Zizek 紀傑克,繼續書寫講到快爛掉的拉岡和一堆扭來扭去無聊的文學炫技.
如果沒有真理,哲學就沒有存在意義.
沒有存在意義的哲學,乾脆自我了斷,何故把這葬禮排演了一遍又一遍,令人不禁生厭起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