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是那一位作家說的,雖然一般人都覺得德文粗鄙,法文文雅,可是著名的詩歌,用德文寫的比英文多,英文又比法文多,所以過去曾有個說法,德意志是詩人,音樂和哲學家的故鄉。
這件事單獨看是沒什麼,仔細想裏頭卻是很有道理的。
過去中國要作詩,很講平仄,然則什麼是平仄,現代人不是很体會,從前中學教師都說一聲二聲聲平,三聲四聲聲仄,然則為什麼要這樣分?說分平仄,詩是就比較朗朗上口,我們也不是很体會得出來,據說蘇東坡填詞平仄多不協,可是我們讀起來,好像也滿有韻致,那底為什麼要分平仄呢?
仄,剛好是”不平”的意思。仄聲字,分上,去,入三聲。上聲 ,其聲調呈高低高的模式,去聲,其聲調呈由高往低下降模式,入聲,就是字尾帶短促無聲子音。台語(或稱 Hoklok話)的人可以自己体會一下,像”國”這個字,用台語唸是gok,音很短促,尾音有很小的無聲子音,是入聲字,而像”郭”這個字,用台語唸是guem,音長而舒,是平聲字(這種帶無聲子音的入聲字在廣東話裏也有,是古漢語的殘留,現代標準漢語中的入聲字消失,上去聲也被簡化)。
所以有人說用台語唸唐詩,特別有韻致,因為平仄清晰,就會產生抑揚頓挫的感覺。
回頭來看歐語,他們確實缺乏像漢語系的音調區別,但北方的日耳曼語,像德語,單字中含有特別豐富的無聲子音,像是”我”,英文是I,德語就成了Ich,多帶了”嘻”的尾音,在法文則是je,沒有尾音,又法語常連音,而且無聲子音都退化成清音的有聲子音,益發缺乏抑揚頓挫的感覺,雖然唸起來文雅慵懶,卻也如同盧梭所講的缺乏音樂性(因為法語也沒有重音)。
當然像日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又是另一種類型,它們屬於只有五元音(a,i,u,e,o)的体系,雖然沒有德語那般鏗鏘,但因為音質清晰,也保有一定的音樂性。
平仄雖然是中國獨有的名詞,但卻是各國語言的客觀現象,具有平仄的語言,雖然聽起來粗鄙(韓語也是入聲字多的語言),但適合入樂,缺乏平仄的語言(如法語)雖然聽起來文雅,用來讀詩卻少了一點味道。
凡事好像是難兩全,就端看從那個角度欣賞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