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19 23:35:02| 人氣1,8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茲將持名念佛法門所修之境界,由淺至深,簡略分述於後: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jpg






淨空法師法語-2.jpg






聖嚴法師.jpg






淨空法師法語-1.jpg






mobile01-14fab6576fa56658bf5bcdeb4acaf784.jpg






淨空法師法語-8.jpg






我對佛說-1.JPG






佛陀灑淨圖.jpg






<開始讀懂佛經>.jpg






小沙彌卡通-1.gif




阿彌陀佛!祈願眾生離苦得樂!學佛精進菩提道!阿彌陀佛!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頓兼修的修行法門。尤其適合繁忙緊張生活的現代人。念佛法門簡單易學,八十老翁念得,三歲孩兒也念得;大學教授念得,販夫走卒及不識一字的阿公阿婆也念得。但能信心具足,皆可依其根機而獲得或多或少的利益和感應;若能深入佛法、細意思惟,乃至能因念佛法門而明心見性。有極少數人因為自視為利根人,不屑於念佛,而喪失修行上的大利益,頗令人惋惜感慨。

 

念佛雖然人人念得,卻因根器及知見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層次。茲將持名念佛法門所修之境界,由淺至深,簡略分述於後:

 

一、隨興持名︰

此種人剛開始學習念佛法門,還不明白為什麼要念佛!甚至不知道「念」佛與「唸」佛之不同。只是聽說念佛好,便跟著別人學念佛,從持唸佛名開始。口中雖在唸佛號,心中卻老是在打妄想。貪瞋癡慢疑,樣樣皆不離。偶爾參加念佛共修,遇到刮風下雨或心情不佳,便不參加共修。平常心中默持佛號,也只是隨興默唸,大約是打妄想的時候多。

 

二、唸佛不輟︰

此種人因為過去生所種善根福德為因,今生復有善侶提攜接引為緣,常與念佛人伴黨;漸漸知悉為什麼要念佛,以及念佛有何好處,已能相續執持佛號。有時可以全心放在佛號上,時時默唱佛號。

 

亦有人不曾念佛,緣因父母師友平日常與念佛人共修念佛法門,一朝忽然見其捨棄報身,諸蓮友們為其助念佛號,此人賭其父母師友往生時之瑞相,或見念佛人助念時之莊嚴自在,而接受念佛修行法門,時時默唱佛號。也開始瞭解所念之佛菩薩,其本願與事蹟及其佛土世界之依正莊嚴,開始解知念佛之好處。

 

三、持名憶佛︰

此人不但已知諸佛土(通常是指極樂世界淨土)之依正莊嚴,深信有極樂世界,深信釋迦世尊所說彌陀四十八大願絕對真實,深信念佛可以往生彼國,而於深心之中發起誓願,願生彼國。因此開始探索念佛法門,欲求一心深入,時時繫念思惟,漸漸深入研讀善知識們闡述念佛法門之著作,了知唸佛號與念佛之差別。明白了知念佛共修時不但要口唸,還要心唸;不但要心唸,還要心聽;不但要心聽,還要憶念;不但要憶念,還要持續不斷、放下萬緣,不讓妄想打斷佛號與憶念。

 

如此每週或者每日精進地持唸佛號,配合憶念而不間斷。此種共修念佛,不可大聲唸佛號,以免傷氣傷身。要點在於保持憶佛之念不離佛號;以佛號不斷故,憶佛之念亦不斷。若因昏沉或妄想減少時,即應隨眾不高吭不低沉地持唸佛號,同時憶念於佛。平時則於心中默唱佛號,心念心聽。

 

若得心念心聽、清楚分明,即應改為心念心憶,以默唸佛號配合憶佛。心念心聽是心中默默念佛號,並專注一心,觀照心中佛號之音聲,使不間斷;此是功夫,成就者少。若能成就此心念心聽功夫、清晰分明而不間斷者,即須進一步探討:為何要心念心聽?若細細觀察思惟,便知心念心聽之目的,其實是在集中精神排遣妄想,當時憶佛之念若有似無,並不分明。有時乃至全無憶佛之念,而處於定境。既已觀察分明,便知轉折。此時應改心念心聽為心念心憶,配合心中連續不斷的佛號而保持憶想佛菩薩之淨念於不斷。當我們修學念佛法門到此一地步時,應已在念佛過程中,或多或少得到佛菩薩的冥感或顯相的感應,信心極強,不易退失。

 

四、無相念佛︰

此類人之所以能修學至無相念佛之層次,應已於過去生中恭敬供養世尊、供養三寶,廣種福田、深植善根,並曾兼修禪定,淨定雙修而不偏廢。常親近善知識,卻絕不人云亦云。肯深入探索思惟念佛法門,而不斷地提昇自己的念佛層次。因此今生雖仍主修念佛法門,仍不忘攝取修定之知見;因淨土法門及修定法門之基本知見已具備故,於精進不斷的修學過程中,細法漸出,自然而然到達無相念佛之層次。心中憶佛之時,佛號、佛形了然不生。以具備深厚善根福慧之故,深知此種法門是真實念佛,毫無猶疑,一心決定,深入修持;自信必能於捨報之時以較高品位往生極樂淨土。此法即是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若能輔以無相憶念拜佛之方法,則可很容易地將無相念佛法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而成就動淨之中皆能無相念佛之功夫。

 

一旦修成此種念佛法門,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保持此種功夫者,我說此人對於佛法僧三寶,已經信心具足;於自己也一樣信心具足。此生必定不離三寶,出三界之家的心念油然而生。若有自修或共修時,持名憶佛極為精進,持念至無佛號可唸之際,爾時佛號不起,而能一心繫緣於所念之佛,心不散亂、憶念相續不斷者,則能體會此種境界。

 

如果此人能更精進,於此法門深入憶念、思惟、修習,清楚分明地了知:佛之形像非佛,佛之名號非佛,佛號之音聲非佛,乃至感應時佛所示現之佛形像非佛。佛者唯是一心,佛乃覺者。二千五百年前示現於印度之釋迦牟尼佛,乃由法身所示現,是應化佛。佛之本際不生不滅,真實之佛不即空有而不離空有,唯是真心而已。是故吾人所念,既是此一心,心無名相,心無聲相,心無形相;我所念之佛,唯是此心,何須經由聲相、名相、形像來念佛呢?便於深心確定:念佛時應當捨離聲相、名相、形像而念佛。若念佛人能一心思惟、深入此知見者,便能捨離聲相、名相、形像而開始無相念佛,若能將此無相念佛之淨念由坐中移轉至日常生活中繼續練習者,則無相念佛之功夫可於一至三天之中初步成功。若極精進之人,繼續修習深入體會,一、二週乃至一、二月可以修至不憶而自憶之境地,憶佛之念猶如泉湧,源源不絕。無需刻意提撕此念,時時刻刻自然存在。

 

此憶佛之念雖然無相,然非憶十方佛,而是專憶特定之一尊佛。雖然無相,但是心中卻清楚分明地了知所憶之佛是哪一尊。此憶佛之念,以無相故,較難體會。若已有持名憶佛之功夫,則較容易體會。末學另以無相憶念拜佛之法以為佐助,幫助念佛人迅速深入此一境界。讀者欲知其詳,可函佛教正覺同修會索取《無相念佛》一書,以便深入探討。

 

欲修習無相念佛法門者,必須減少或消除攀緣心、覺觀心、疑心、慢心。若有攀緣心,則不能捨離名相、聲相、形像;即使能捨離,也不能保持淨念之相繼不斷。若不捨離覺觀之心,則會疑神疑鬼,或希求佛菩薩之感應,難以安住無相念佛(憶佛)之境界中,欲求淨念相繼,便不容易。

 

疑心不除,則懷疑此境界,認為無所根據;或疑此法非是佛法。此疑不除,則需等候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一百年後,此法之弘傳已進入爛熟時期,彼方肯學。彼時或者垂垂老矣,或者已至來生,未必能遇此勝法,殊堪惋惜。卻不知古今大德闡述此法者不少;而末法時期流通佛書者,常以為此境界難以修成,而予以忽略,未能廣為弘揚;或有極少數人為方便故,將大德所述之「憶念」之旨,釋為持名,致念佛人多有所疑,裹足不前。

 

復有一種人難修此法,所謂「慢心」。此輩人或以禪為貴,花費一、二十年光陰,雖摸不到「話頭」,卻仍鍥而不捨,令人既敬佩又憐憫;或以皓首窮經為貴,成為佛學大家;時光荏苒,轉眼垂老。

 

此二種人往往懶於念佛,不樂與念佛人為伴。需知佛教以蓮花為象徵,非無因緣;蓮花象徵佛法之清淨尊貴,但蓮花卻於卑溼淤泥之中生長。學佛人若能去除慢心,則心謙卑、容易受法,修學念佛法門,易得成就。

 

以無相念佛法門助人學佛以來,深覺慢心之為害學佛人至深且鉅。

若無慢心則修學迅速,得法容易。

若有慢心,則往往流於權威崇拜,而不信任沒有名氣之善知識。

即使真正善知識現前,亦不肯學,失之交臂。

是故,欲深入念佛法門,必除慢心。

台長: 祈願皆有佛緣皆成佛!
人氣(1,80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