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人的生活
養成了一些習慣 生活上的習慣 運動上的習慣 休閒上的習慣等等
就會有許多固定打發時間的習慣
習慣的養成之後,就會變得堅固而無法抵觸。
比如運動方面每星期二早上六點半的Bodypump課程
以及每星期五晚上八點半的Spinning課程
或是星期六晚上的二輪片戲院
或是星期天早上的IKEA早餐閱讀等等
其實我覺得照著這些固定的行程安排
常常一個星期覺得過得挺快的
其中閱讀的習慣也是我沒有偏廢養成以久的習慣
我還是喜歡透過閱讀來增加自己的想法與見解
現在我家裡訂閱了商業週刊、今週刊、GQ雜誌三種讀本
不過因為閱讀的消化時間與精神有限(今週刊卻是常常被我放在那邊)
但是商周和GQ我幾乎都會閱讀,在那星期日的早晨我固定進行閱讀的時間
老實說,有些文字,是會讓你在看完的那一瞬間,
產生內心莫名的衝擊
所以我要特別在記錄第一次經歷與電影觀賞之後
再增加一個我每星期進行閱讀所讀到成功人士的語錄
(有點沒有意義的開場介紹文)
小羅斯福總統夫人艾蓮若:
「一個人的哲學,不是表現在話裡,而是表現在他做的選擇裡」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當所有人貪婪時,我恐懼;當所有人恐懼時,我貪婪。」
接班人教室
現在的IBM朝向以服務為核心,所需要領導人才,要能以客戶為導向,溝通力要強。
這與以製造為核心的企業,更強調前瞻眼光有所差異。
在教材裡,連員工提出請辭,主管該有什麼反應,都會模擬,讓這些領導人反覆練習。
有人認為,每個人的領導風格不同,為何要統一標準?
「我們希望員工不必因為主管變動,而忙著適應新的管理方式」
台灣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劉鏡清認為
這是輪調頻繁的全球性企業應有的觀念。
Mac Steve Jobs-2004年商業週刊
「得對上千件事情說不,才能夠確定我們不會走錯路,或者是做太多。」
大野耐一-大野耐一的現場經營、豐田生產方式
「員工奉獻寶貴的時間給公司,如果不能妥善運用他們的智慧,才是浪費。」
「人要利用機械,而不能讓人被機械使用。」
「所謂沒有異議,是因為錯過了異議,沒有的話就要創造異議,了解異議再做。」
「徹底挑戰人類的能力,才是目標。」
Stephen R.Covey-第八個習慣
「場內同隊十一個隊員中,只有四個明白哪一邊是自己的球門(知道企業目標為何),
只有兩個球員關心比賽,兩個知道自己的位置與為何而戰。
在更多的時候,這些球員是在跟自己的隊友競爭而已。」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指出
相較於股票分紅制度
提供的外在激勵因子
如較高的薪水福利,豐田管理強調的是內在激勵的因子
如穩定長期與安全的工作,這是兩種邏輯完全不同的思維
這對企業與員工都是一種選擇
要走豐田管理,員工的薪資報酬不會太高,但是工作穩定。
「在全員一同追求改善的學習組織中,強調的是團隊合作
不會給誰特別高薪,他們用人,不會找明星,而是會找中上水準的員工
去培養與形塑」
一個常識豐富的人,等於腦袋中開了很多不同主題的檔案夾,可以不斷累積、整合。「當你做到最高的層級,常常要定義這個世界,碰到問題,更要有自己的完整架構,」喻芝蘭從作為主管的角度,感受尤其深刻。
08/3/2th
一生財富自由進度表
按步驟做,你也可以財富自由
20歲:財富自由養成期
1.提高本業(職場)收入能力。
2.管理自己的現金流量與資產負債。
3.訂出財富自由目標,設專屬帳戶,開始投入金額。
4.控制消費慾望,養成儲蓄習慣。
30歲:財富自由進階期
1.積極投資報酬率高的投資工具。
2.建立房子等核心資產。
3.持續投資自己,增加本業收入。
40歲:財富自由擴張期
1.投資理財與本業收入兼具。
2.開始用錢滾錢。
3.做好資產配置,1/3投資房市、1/3投資股票和基金。
4.及早準備孩子的教育基金與保險規劃。
50歲:財富自由成熟期
1.投資理財更重視風險控管。
2.做好自我財富管理。
3.規劃未來財富自由的生活。
4.定期健康檢查與運動不可少。
《統計數字 是事實,還是謊言?》
兒童代言人對國會議員說,每年有近三千名孩童受到網路誘惑而遭綁架。
反對菸草人士宣稱,每年有四十萬人因吸菸而死亡。
儘管媒體不時提供類似的統計數據,數據其實還是由人利用方法製造出來的。
什麼方法呢?執法單位是否定期記錄網路綁架事件?
是否有醫學權威協助判定那種肺癌死因由吸菸引起,哪些死亡起於其他原因,
如吸入污染的空氣?
一般群眾只是被動接受社會運動的主張,鮮少從批判的角度思考統計數據。
再者,媒體特別喜歡播送統計數據,因為群眾多半抱持數據就像事實真相的想法。
部份原因是因為群眾不懂數學,也就是數盲,相當於數學方面的盲人;
無法妥善處理數字與機率的基本概念。數盲常犯的錯誤,
其中之一就是無法區辨龐大的數字。
「腦袋不是拿來記東西、而是學東西、時間不是拿來找東西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Kahneman)就發現,人的滿足與快樂,是來自「比較」。
比較,讓人產生無止境的物質欲望。當別人有,
而自己沒有的時候,人就會興起想要擁有以平衡的心理。
欲望會纏繞著收入有限的人,譬如,我們買名牌包,
是認為名牌包可以讓我們與社會中其他人平行,甚至被認為有身分地位,
這讓我們身陷所謂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或稱為花車效應)。
欲望也會纏繞著富有的人,譬如,很多貴婦人不斷追逐新的名牌包,
有時候換的理由只因為別人也開始背相同的皮包。
捨棄它的原因,是因她認為不該背的人也開始背了,這就是所謂的勢利效應(snob effect)。
當你擁有的資源無法彌補因為比較而興起的欲望時,大腦會傳達出不滿足的感覺,
這時候,多數人可能選擇最簡單的方式來彌補這種匱乏感,
譬如,向銀行借貸購物,來維持快樂感,惡性循環也就因此發生。
怎麼說?根據大腦科學研究發現:消費帶給人的快感是會遞減的,
人們必須不斷的消費才能維持快感。
譬如,今天你買了一千元的皮包,所得到的快感,明天需要花到一千五百元才能達成。
這種大腦「適應」刺激的現象,被學者稱為「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
人一旦有了某種物質新體驗,就需要更多新物質才能維持快樂,
就好像要在跑步機上不斷的跑,才能維持平衡般。
國立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認為,
「刺激」要與人的經驗產生連結後,才會產生意義,
成為記憶停留在腦中,否則很快就會被忘掉。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人擁有眾多資源,但總是想要再追逐——
因為我們從未好好去體會現有事物的滋味,才會覺得匱乏。
當我們看過廣闊的世界後,您對自己以及您的國家理解會更深入。接觸到不同的人、體驗過不同的世界後,你對自己會有更多的認識。
您會發現你從來不曾注意的興趣,從而知道您的長處與短處;您也會發現您過去認為很重要的事,
其實並沒有那麼了不起。從地平面開始,往上看這個世界。當您觀察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
不只是裝飾得很漂亮的景點時,你會不期然的發現使您心中浮現重要問題的一些經驗。
《吉姆.羅傑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樣為輕鬆,這是一個很舒服的位置。
《王徫忠》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