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由公司人資單位所舉辦的招募甄選暨面談技巧實務班的課程
感覺受益良多,因為從一開始招募工具的介紹到招募工具的實地操作
雖然這些是我平日的工作內容
卻也從課程中發現到一些平日沒有察覺的系統小功能
更發現我可以自行製作填寫發送感謝信函的內容.
假如這些課程可以給新進的人資人員上課的話
我相信所帶來的效用一定更高
這堂課有個很重要的啟發與重點:
『除了專業能力之外,人格特質也必須加以重視』
Betty說:
與其要求一隻火雞爬樹,不如找一隻會爬樹的松鼠.(是這樣子說的吧?)
接下來的甄選工具說明與應用
我覺得是屬於進階班的部份
在同組的組員中,我還發現其實有許多投資公司跟總公司的招募工具是不同調的.
他們可能沒有導入104的職能測驗系統
所以也就比較不了解何謂是職能測驗?
之前我的確有很多疑問
是關於公司全面執行職能測驗的篩選決策感到不解與困惑.
後來在今天的課程之後,我的確可以了解到了.
而且我也知道為什麼當初在據實填答的部份會有一個「問號」
同時還註記上:「受測者作答上有迎合社會讚許的傾向
結果可能無法反映他平日狀況」
當初我看到這段文字,我臉都綠了...
想說這是什麼?我很認真的在填答說!
後來我也才在上課之後知道原因為何
在「有沒有說過謊」以及「有沒有做過弊」的選項裡
我都填寫了沒有的最高分數
所以才會被打上個問號
這世界上沒有這種人嗎?
我長大之後就告訴自己不說謊的。
再透過這樣子的課程之後
我對於職能測驗的功能應該可以說是完全地了解
今後可以更加透過這個昂貴的分析系統,對前來面談的求職者進行分析
也可以作個更稱職的人資人員.
這堂課真的學習到很多
將統計的觀念導入之後,才發現這門學問也是統計觀念的延伸.
不過普查的母體的樣本數只有1808人,施測率為64.5%.(實際數應為2805人)
不知道將這樣子的數據去跑常態分配的檢定
該結果會不會也是顯現為常態分配呢?
(笑~怎麼我滿腦子裡都是統計經)
最後小白的面談實務演練
也是相當的實用與方便,期待明天更有實際演練的機會到來
一整天下來,我覺得吸收到的效果比之前所以的內訓課程都來得高
對我而言是一堂高效率的課程.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8/bomike/3/124612776411)
第二天開始
就直接從如果做好面談的部份做切入
這對我而言也是相當重要且具有啟發性
因為面談求職者也已經是我這位初出茅廬的HR人員會遭遇到的情況
我就把心得感想寫於下:
首先提出什麼是不好的問題類型:
→申論式問題-你都如何安排你一天的工作?
→引導式問題-你和主管之間的關係應該還不錯吧?
→選擇性問題-你喜歡獨立工作或與他人一起工作?
→不安全問題-你有男朋友嗎?
上述這些問題的提問
都存在著對該求職者真正性格輪廓失真的問題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問題都是開放式的,沒有任何的「限制式」
求職者大可以從他心理面回答他覺得最理想的答案
同時也可以依照該職務著重的職能來做回答
那麼,即使你問再多
明辯的人永遠可以給你最漂亮的答案
變成了怎麼問也會是白問的問題!
哪麼我們又該如何的解決這些問問題的盲點呢?
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清楚明確的給求職者一個清楚的限制式(或是條件)
抓住這個原則,你就可以順利的將你的問題輕鬆地變成行為式問題
當然我得多舉幾個例子
→你與同事發生衝突時,你會怎麼樣來處理?
(求職者像是拿到一篇作文題目,心想該如何回答最好)
我們加個條件式之後重新再問問看
→請您談談「你」曾經與同事發生衝突的經驗?當時「你」是怎麼處理的?
條件加上你自己的實際經歷,這樣子想掰也掰不了了!
→我想作為小組的組長,一定感到很滿足吧?
(引導性問題,求職者能夠說「不」嗎?)
我們換個方式來問問看
→請談談「你」作為小組的組長,最喜歡/討厭的是什麼?
把握隨時加上條件限制式,你就不會得到官方不具參考性的回答了
另外再把握住行為式的面談原則之後
我們還在要導入另一個高效能行為面談的原則
即C-A-R《Condition-Action-Result》
掌握CAR原則,就不會發生問題沒有釐清的疑慮了。
這我得用兩個例子來作說明:
→隨著科技的進步,所使用的套裝軟體應該會在半年內變得過時(Condition)
於是我開始尋找替代品,我閱讀市面上最新的軟體說明介紹,並一一試用。(Action)
這個求職者的回答,卻獨獨少了Result的部份,我們應該主動地追問那結果如何呢?
達到釐清疑慮的部份。
→上次與客戶談合約,我是代表之一,那次的氣氛原本很緊張雙方互不讓步(Condition)
但最後我們還是爭取了大部分要求的條件(Result)
這個回答,缺少了Action的部份,如何爭取,做了些什麼保留了大部分要求的條件
都沒有提及,這時候人資人員就應該再繼續的追問。
所以第二天的課程主要有兩個重點
第一點為:問題目的方式要把握行為式面談原則,盡可能的加上個人的條件限制式
在把握這個原則的情形下
在考慮C-A-R三者兼顧的原則
通常我們只考慮Result的部份
但是有多的問題就被隱顯在Action的提問當中
最後我們進行了一場面試模擬:
組員給我的回饋是
「字正腔圓的語調本來就給人比較嚴肅的感覺,
要我面試的時候多一點笑容...」
是嗎?可是我一笑的話
我就會看不見說(因為我的眼睛太小了)
補充:五大性格要素(O-C-E-A-N)
Openness經驗開放因素
個人對於內心與外在環境感知經驗開放的傾向
Conscientiousness勤勉審慎因素
個人在行事風格中重視條理,謹慎負責的傾向
Extraversion外向實踐因素
個人試圖影響外界,實現意圖的傾向
Agreeableness親和樂群因素
個人對於人際互動互動樂於積極參與,配合的傾向
Neuroticism情緒穩定因素
個人在面對壓力情境時,心理能維持或恢復穩定的傾向
我會謹記這兩項原則,期許自己做個稱職的招募面談人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