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8-01 00:02:19| 人氣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以真如三昧為轉依(上)

引用來自於: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396-a14_081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二) 第 81集~由  正祺老師開示: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以真如三昧為轉依(上)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單元,今天我們要來探討「大乘菩薩的轉依真如三昧」。

      這段論文是在 平實導師《起信論講記》第六輯第4頁開始,論文的內容是:【行住坐臥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恒不斷絕,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論》卷2)首先我們來談,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以真如三昧為轉依,在《瑜伽師地論》卷51中記載︰「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在這論中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必須緣於真如的境界,也就是親證如來藏以後,緣於真如三昧的境界去修行,大乘菩薩邁向成佛的聖道才能夠展開。大乘菩薩開悟明心之後,就要開始將自己對於三界的執著性滅除掉,也就是滅除對自我的一切貪愛,然後漸次地將我們凡夫染汙的七轉識心相,轉變成清淨的佛地出三界的心相,這種轉變的過程是要長時間的轉依修行;是要降伏覺知心對自己的執著,不斷地加以降伏,修除我執、不斷地去除對自我的貪愛,這樣子歷緣對境,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一切時中修行,而且恆不斷絕,才能夠漸次得入真如三昧。

      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中說明:【真如三昧也叫做阿賴耶三昧,這個三昧就是依於真心如來藏(心真如)作為究竟的所依,以這個真心的體性去修學三昧,才是菩薩所修的三昧。舉凡一切法的修行,一切三昧的修行,都必須依心真如第八識為主體而作觀行,永遠都不離心真如而作般若別相智、一切種智的智慧觀行;修學通外道的世間禪定時,也是不離心真如而修證禪定。如此,所有的禪定、一切三昧都依心真如而顯發,都可以確定是依心真如而有、而生,親證三昧而又如是現觀時,就叫作真如三昧,又名阿賴耶三昧。只有這樣正確的修行,才有辦法「究竟折伏一切煩惱」。】(《起信論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5。)

      平實導師告訴我們,菩薩道的修行,是一種實證的過程,又稱是轉依。轉依的過程是以實相心如來藏作為轉依的對象,轉依是大乘佛法中實證的重要修行方法,藉由轉依,可以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可以證得涅槃與菩提果。所謂的佛法,是在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上實證的過程,解脫道是必須盡除煩惱障,佛菩提道必須斷除所知障及煩惱習氣種子隨眠。煩惱障與所知障都可以藉由轉依而斷除,當二障永遠斷除清淨,也不再有煩惱習氣種子隨眠,這樣子才能成就佛道。

      《成唯識論》上說:轉依是轉捨依他起性上的遍計所執性,而轉得依他起性的圓成實性。所謂的依他起性,是由於如來藏所生的六根和六塵相觸,相觸的結果,六識就在這根與塵相觸的地方,由如來藏流注出六識心的種子,六識心的功能就出現了,就有了六塵裡面種種分別相出現,這就是依他起性。因為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所以也叫作緣起自性,如果對這個緣起法的體性不瞭解,產生了執著,那就是妄想自性,又稱為遍計所執性。也就是因為對緣起法不瞭解,所以執著依他起性的六識、六根、六塵,就在這十八界法裡面,對意根,對其餘的十七界加以執著,執著的原因,就是從虛妄想像而出生,因為對於依他起性有虛妄想像,因此產生了執著。譬如誤認為離念靈知的意識心,為真實常住的自我,就是佛教界一種普遍的虛妄想像,由於對依他起性產生了錯誤的理解,所以產生了執著,有了這個執著,就叫作遍計所執性。

      眾生因為不知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背後有一個真實常住的如來藏,因此對於依他起性的種種法,產生了執著,生起了遍計執性,產生了貪瞋癡而淪墮生死;諸佛菩薩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法,都是第八識如來藏心體種種功德中的一個小部分,因此轉依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不會產生執著,不會落入我與我所執當中,知道依他起性,原本不是令人流轉生死的原因,而是因為眾生不能了知覺知心等六識是依他起性,錯誤執著為真實常住的緣起法的緣故,而產生了遍計所執性,所以流轉生死。菩薩就是這樣現觀,轉捨了遍計執性,而轉依第八識如來藏的圓成實性,能夠出離三界而不出離三界,甚至常住在三界當中,就以種種依他起性的無漏有為法來利益眾生,最後圓成第八識心體的無漏有為功德,然後成就佛道。

      聲聞乘及緣覺乘,則是分別從現象界中觀察世間萬法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或是世間萬法皆是依緣而起,因此斷除對世間萬法以及三界自我的貪愛,這二乘並不否定有一個實相心真如的存在,但是他們所依止修行的對象是世間法,以遠離蘊處界法來斷除煩惱。因此他們只能針對覺知心相應的三界煩惱的現行加以修斷,對於深藏於實相心如來藏中的煩惱習氣種子隨眠及無始無明隨眠,則是無法修斷;因為如來藏藉緣出生了蘊處界世間諸法,而二乘人以遠離蘊處界世間法的修證方式,連如來藏的所在都不清楚的情形下,是無法深入如來藏中,去修除隨逐著眾生眠藏在如來藏中的煩惱習氣種子及無始無明。大乘菩薩則以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為根本,深入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進修,在證得無生法忍,修學道種智的過程中,才能究竟斷除一切煩惱習氣種子及無始無明,所以最後能夠成佛。

      對於轉依,平實導師曾經以比較白話的開示來說明說:【轉依就是轉變覺知心與意根自己的執我性、不淨性,依止於常住如來藏的無我性、清淨性、涅槃性。悟前都是依止於處處作主的我,依止於見聞覺知的我,現在開始轉變自己而依止常住不壞的如來藏為真實法,認定自己虛妄不實,我見與我執漸次消減了,煩惱漸次減少了,轉而依止從來都無所得的常住心如來藏,這就是轉依,這樣就是「守於真常」。因為如來藏恆常不滅,轉依如來藏時就叫作「守於真常」。】(《楞嚴經講記》第七輯,正智出版社,頁250-251。)平實導師說︰守於真常也就是安住在真如三昧中。世間人的我,是能夠見聞覺知的我,也就是六識心;或是處處作主的我,也就是意根末那識。這七識心本身虛妄不真實,可是都以為自己真實常住,當我們七識心返觀自心如來藏時,發現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一切時中,自心如來藏一向清淨無染,無有貪愛等等煩惱,我七識心也是要如此清淨無染,無有貪愛等等煩惱;如來藏心體自住的真如境界才是我們七轉識的究竟歸依,也就是轉依真如法性,也就是大乘菩提中所說的轉依處。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譬喻,大乘菩薩證悟之後就會發現自我身心之中,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祂像是一把尺,這把尺不是拿來衡量別人,而是拿來作為自己修行的根本依據,這把尺是如此的清淨、自在、客觀、中道,而且含藏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大乘菩薩就是依於身心世界之中這把尺,作為行住坐臥的規矩而深入修行。然而我們身心世界中這把尺,卻是佛教界中人士所不知的,例如在以前有一場座談會中,有位大法師曾經問在場聽眾說:這個世界上有所謂的客觀嗎?不少台下聽眾紛紛點頭,不料大法師卻說:「不!這世上並沒有所謂的客觀,因為所有的客觀都是出自我們的主觀。」大法師認為:「在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一個人跟你有相同的背景和經驗想法,個性和觀點當然也不同,所謂的客觀,其實都是出自我們的主觀,如果別人跟你的觀點一樣,不表示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只是表示說觀點相同;如果雙方的觀點不同,也不表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只是表示觀點不同。就像螃蟹橫著走,也許牠以為自己走的是直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觀的,不必以為自己心中那一把尺一定是直的。」大法師所言似乎有點道理,因為若是以緣起性空、一切法空等認為眾生只有六個識的人而言,現象世界中確實沒有所謂客觀這一件事;因為我們的身心世界,包含六識都是依緣而生無有真實自性,無法成為一個客觀的標準,每一個人都依於自己五蘊的立場作為自我,所以大法師說「所謂的客觀,其實都是出自我們的主觀」;因為這位大法師全部落在意識境界當中。

      可是我們再深入仔細地想一想,世界上如果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那因果如何來成立呢?譬如說兩軍在暗夜中交戰時,我們在暗夜中發射了一顆砲彈,這顆砲彈有沒有造成對方的傷亡,我們的意識心並不知道,可是因果存不存在?因果絕對是存在的,而且是絲毫不爽!可是意識心並不知道這顆砲彈掉到什麼地方,也不清楚這顆砲彈造成了多少人、或是哪些人的傷亡,或者是死亡、或者是受傷;可見因果的報應,絕對不是由意識心來完成這個善惡業果的酬償作用。我們不能說:意識心雖然不知道,可是祂能夠執持這個業種;因為意識心的功能就是了知境界,既然不了知這個境界,表示不在祂的功能範圍中;這個善惡業種的成立,還是必須由諸法實相的如來藏作為基礎,才能夠在這混亂混雜的戰場成就業果酬償的關係。

      我們再回到這位大法師所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如果這種說法成立,也就是說每一件事情都是我們主觀的認定,請問:大法師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這種說法是否也是某個人的主觀認知,不是客觀的標準;當然也不是真理。佛法上講因緣果報歷歷不爽,一飲一啄皆註定。這因果成立的標準,是根據您的主觀還是我的主觀,我作惡要上天堂、您行善要下地獄,這您能接受嗎?世間法上有相對待的關係,因此有「人是直著走,螃蟹是橫著走」等相對的關係,這些相對關係,只是我們意識所認知,並不是永不變異的真理,但是相對關係成立的背後,卻是有一個絕對的諸法實相來支持著。有這個諸法實相,才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這個諸法實相作為根本,我們才能夠說:不計較,一切都功不唐捐;不比較,一切都有因有緣。就是因為這樣,我們的成佛之道才能夠展開,否則一切的修行都是天方夜譚;這個諸法的實相,就是實相心如來藏,祂是因果律則的根本,也是我們轉依的對象,也就是大乘菩薩修行的依據。

      在《楞嚴經》卷4中,如來告訴阿難說:【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4)如來告訴阿難說:第一種決定義,你們聲聞緣覺眾人,如果想要捐捨聲聞道而轉修菩薩乘,想要在修學菩薩乘以後進入佛的知見與所見之中,應當要這樣詳細地觀察,因地覺悟時所證的初心,與將來成佛時果地所覺悟的心,是相同的一個心呢、或是不相同的兩個心?阿難!如果在現在因地之時,是以生滅性的意識心作為修習的正因,而想要求證佛地的不生不滅境界,是沒有這種道理的。也就是說,在因地菩薩道修行的時候,必須依於一個真實的法來修行——依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作為修行的根本,這樣才能夠成就佛地的常樂我淨。如來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菩薩修證的標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在因地時這個心稱為阿賴耶識、異熟識;成佛時所證悟的菩提心也是這個第八識如來藏,這時改稱為無垢識。

      菩薩在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以第八識如來藏內所含藏的一切種智作為修證的內涵,是以轉依作為實證的方法;所以說,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以真如三昧作為轉依,意識本身不可靠,因為祂是虛妄緣起的。譬如有一則心血管藥物的廣告,廣告內容的重點是:當我們上了年紀以後,因為色身衰老、記憶力衰退,所以在日常生活上,對於是否吃過藥、是否已經關了瓦斯等等事情,經常會覺得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顯然意識本身是虛妄無常,非常不可靠,因為祂是必須緣於良好的色身才能產生。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凡夫,所以他們的意識是低劣的,我們就是要將意識經由修行,變成時時刻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實意識若是能夠時時刻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為何無法記得過去世的種種事情?為何我們睡著時意識就不見了?為何我們打了一針麻醉劑,祂就昏昏沉沉睡著了?

      從行住坐臥種種觀行當中都可以確認,我們這個能見聞覺知的意識心是虛妄無常的;若是以不真實的意識作為本修因,果地絕對不可能是真實的佛地境界。我們想想:當我們成佛時,我們會希望我們的佛果是虛妄不實的嗎?會是希望我們的佛果是無常變異的嗎?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邊,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