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1-09 11:35:24| 人氣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供佛功德--寶手比丘緣

引用來自於: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621-a13_027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027集~由  正惠老師開示:供佛功德--寶手比丘緣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講的佛典故事,要講供佛的功德,講「寶手比丘的因緣」。

      這故事現在就要開始跟大家來說明: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舍衛城中有一位長者,他擁有無數的財寶,也娶了望族的女人為妻子,常常表演各種娛樂來享用,就是請歌妓來這邊表演。他的妻子懷胎十個月之後,生了一個兒子,相貌非常的俊秀莊嚴,五官端正世間少有,他的雙手能夠變出金錢來。這個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拿走他手中的金錢,他還會再出生來,這樣不斷地出生這些財富,取之不盡。

      這個長者就請諸方的占相師來為兒子看相,占相師看了之後就問到說:「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有什麼樣的一個瑞相呢?」他的父母就跟他回答:「他出生的時候,雙手就有金錢變現出來,拿走了之後,他還會繼續再出生,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就把他取名叫作寶手。」這個寶手他漸漸長大了之後,他的本性非常的賢良柔和,他不但有慈悲心又孝順父母,又喜歡樂於布施來幫助人。如果有人向他乞討,他伸出他的雙手,就會有很多的金錢,能夠即時地布施給這些乞討的窮人。

      有一次他帶著親友出城去遊玩,一處一處地到處遊玩,到了這個祇園精舍,寶手看見了 佛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身上散發出智慧與慈悲的光明,有如千百個太陽一樣,光明普照一切眾生。寶手他就心生歡喜,就向前頂禮佛足,然後雙手合掌,祈求 佛及諸菩薩比丘,然後說道:「希望佛菩薩能夠慈悲憐憫我,接受我的供養。」當時阿難尊者在 佛的旁邊,看他很年輕,就向寶手說:「如果想要供養佛及比丘僧,需要有財寶才能夠成辦布施。」寶手聽了阿難尊者的話,隨即伸出雙手,金錢就像雨一般的落下來,不一會兒就積成一堆。佛就命令阿難說:「你拿了這些金錢財物,去準備食物材料,來供養佛及比丘。」阿難遵照 佛的指示,立刻辦理供養的飲食菜餚。供養完了之後,佛就為寶手說法開示,寶手聽完了 佛的開示之後,心開意解,當下斷了我見證了初果。

      寶手回家之後,便向父母請求,准許他能夠隨 佛出家修行。由於父母非常疼愛寶手的緣故,所以又不願意違背他的意願,就隨喜帶著他去拜見 佛陀來出家。佛對寶手就說:「善來,比丘!」這個寶手就鬚髮自然脫落,煩惱很快就斷了,然後披上了僧衣,便成出家修行人。寶手比丘出家後,就非常的精進修行,很快就證得四果阿羅漢,具足三明六通及八種解脫的功德,成為諸天與世間人所敬仰解脫道的聖人。

      當時阿難看到寶手比丘殊勝的果報,就向 佛稟報說:「這個寶手比丘在過去世是種了什麼樣的福德啊?所以今生得以出生在富貴的望族家裡,雙手還能夠出生金錢,取之不盡,又能夠得到佛在世出家,很快就成就阿羅漢果。這是什麼緣故啊?」這時候 世尊就告訴阿難說:「我現在就告訴你們。在過去世,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賢劫中,過去有迦葉佛在波羅奈國示現成佛,教化圓滿入大涅槃之後,那時候國王叫作迦翅,他就收取佛的舍利來建造四座寶塔,來供養佛的舍利,供奉佛的舍利。在那個時候有一位長者,見到佛塔正在豎立很長的一個木柱,他心生歡喜,於是就恭敬地取出一枚金錢,放在木柱的底下作為墊底,然後發願之後就離開。因為這個功德,所以不墮三惡道,生於天上或者人間,享受各種快樂,而且一伸手就有金錢出現,乃至到了今天也是遇到佛,不但能夠雙手生出金錢,取之不盡;出家之後,馬上就能夠很快證得解脫道的阿羅漢。」比丘聽了這個故事之後,都非常歡喜的信受奉行。

      這個佛典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說布施的功德,我們要好好來跟大家說明布施的功德。布施有三件事:一個就是心、一個是田、一個是物。也就是布施者,他是怎麼樣的心境;然後被布施的人,這個福田是怎麼一個狀況;然後布施的這個物,到底是哪一種類。這三種各有不一樣的布施功德。我們來一一地詳細的說明「功德」這兩個字,「功」就是自受用,就是我們的心能夠得到解脫,如果是這樣,譬如說我們遇到需要幫忙的人,我們就很自然地,慈悲心發了去幫忙他,就是心勝。如果是為了名聲,然後再去布施,這個心就不勝,心不清淨,那這個心就不勝。這個「德」再解說一下,德就是他受用,一般所謂德被他人──德被他人這就屬於田跟物。如果對方是需要我們幫忙的窮人,這個田雖然不勝,但是也是需要人幫忙。另外三界中以修道人而有這個田的功德受用。譬如 佛是三界至尊,當然功德就無量無邊,這個部分就變成了田很勝,這個福田很勝。所以我們在這個故事裡面,發現 佛往生之後,有人來建佛的舍利寶塔,本身這個寶塔它是物勝,因為能夠讓大家發起向道的心來修習佛法,所以雖然它不是法,但是還是與佛法相應的,所以這個物就變成很勝,佛當然是田勝,那布施寶塔又是物勝。然後因為寶手菩薩,他在布施的時候心生歡喜,他又起恭敬心,然後又願意發願,所以布施雖然是只有一個金錢作為這個柱子的墊底,但是他發心,這個心很勝,這個虔誠心的關係。

      所以由此來建立,就是寶手菩薩過去世,他的發願或者是說他的布施,完全具足了田勝,還有物勝跟心勝。一般來說,都說我們要三輪體空;三輪體空也是在說這三樣東西,就是施者、被施者跟施的物品。這三輪體空一般來講,是從哪裡講,是從我們的心來說,就是說我們不要執著這些布施的功德,我們的心才真的有解脫受用,解脫受用才是真的功德。所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的地方在這邊,功德一般都在講我們心的受用,就是能夠斷除三界繫縛,包括斷除貪、瞋、癡、慢、疑,這個真的有功德。一般福德就是被布施的人,因為我們有跟他結善緣,所以下輩子他碰到我們,他自然而然他就會有一個回饋。這個回饋,每個眾生中各個如來藏,本有的這個能力,衪能夠執持這些業種。所以我們布施的人即使忘掉了、被布施的人即使忘掉了,但是如來藏裡面,都有含藏這些種子,遇緣它就現行。所以有很多人這輩子,賺錢特別容易,因為他過去世廣修布施,所以跟他結緣的眾生多,這輩子就來幫他賺錢,甚至喜歡跟他買東西,他賺錢就很容易。過去世如果沒有結這些善緣,這輩子要賺錢就很辛苦,或者賺來的錢也沒辦法存下來,這個都是因為所有的福德,都建立在眾生的如來藏裡面含藏。

      所以布施,有關利他的,就是利益眾生的,這叫作「善」。如果損害呢?那就是「惡」,損害眾生的就是惡;與眾生無關的,就是跟善、惡沒有關係的,沒有利益到他人的,跟有情善、惡無關的叫作「無記」。所以我們分善、惡與無記,是這樣來說。所以一般人說行善,行善它的對象是什麼呢?如果是有情,能夠得到實際的利益,這個就是善事。如果跟有情善惡無關,譬如我們做麵包,做的自己來吃來享用,這個就是跟其他眾生無關,這個就是無記。那做得很好吃去供養眾生,讓他吃得很快樂,那當然這個就是善;如果裡面把它添加毒澱粉,好吃,但是有後遺症,那這個就是惡。所以善惡是依於對眾生的能夠利益,或者是損害來說它是善跟惡。

      這個觀念要建立,學佛的人跟一般人的觀念,要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真正依 佛的教導來作這方面的區分。雖然我們說心要勝,所以不要執著這個田勝不勝,但是實際理上呢,田的勝還是有高下的。譬如說我們布施的時候,布施給畜生道,它百倍報;乃至布施給破戒的人、持戒的人甚至是外道修定的人,乃至修解脫道的人,或者修菩提道的人,這個完全都是不一樣的福田。

      三界以 佛為至尊,所以 佛的教法能夠利益眾生,能夠出離三界,能夠成就佛道利益眾生,這個功德本來就無量無邊。所以田就是,被我們布施的人,他修證的功德也不一樣,這邊的功德田也可以說是福德。所以心雖然不執著我們布施的對象,那是對心的解脫來說。但是實際義理,終究田有不一樣的,所以又有功德田、有貧窮田、有報恩田。這個學佛人不能執於一端,要能夠圓滿的瞭解佛法,要從多方面的角度來探討。所以布施的功德,各有不一樣的果報在。

      至於說解脫道的修證,一般來講,都是從煩惱障這邊來下手;如果能夠有布施,那我們要修煩惱就容易,煩惱障要斷除煩惱,煩惱障的最根本,就是以貪愛為根本。所以一般我們在說,佛法的思惟都是六種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不正見,這些整個都是從貪愛這邊開始下手斷除。包括十二因緣,也都是從斷貪愛這邊開始修,想要修禪定,也是要斷欲界愛、欲界的貪愛,那你看修解脫道要出三界,都要斷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所以整個修法──解脫道的修法,都是從斷貪愛這邊開始;所以一般在說煩惱,煩惱、煩惱障都是以貪愛為第一。如果能斷貪愛,後面就容易了,因為貪不到才會起瞋,因為貪愛他就有愚癡;反過來說,因為愚癡他才會去貪愛,他因為不知道這種東西的虛妄,所以就執著,那個都是互為表裡。

      所以這些佛法的修持,有正知見之後,我們就能夠一一了知,我們修學的內容,佛法是要能夠融會貫通,就發現佛法都互為表裡。因為眾生有種種的不同的過去的業力,所以要隨著他能夠信受的,然後來講解,所以 佛陀才不斷地講各種法門,佛法的修證一定要從整個三界的基本架構知道之後,然後能夠如實地知道我們修行的方向。這些方向在前幾次講到八正道裡面,都有講到;其中八正道裡面,就有一個標準,它到底要怎麼修?這些八正道裡面又把它歸納後,其實就是要斷五戒裡面這些容易違犯的惡,然後甚至能夠修行變成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這個都是修行的一個標的,就是我們一個方向,戒能夠守好了,定就容易修,要不然心裡貪這個、貪那個,掛心掛念都是掛念這個世間法,無非是財色名食睡,心怎麼能夠清淨呢?

      所謂心清淨,就是不掛念、不貪愛這個世間。尤其是欲界人間這些財色名食睡,有的人上座一盤腿,心裡掛念的,放心不下的一大堆,哪裡能夠沒有妄想呢?那妄想一大堆,大乘佛法的殊勝,它當然是不斷煩惱,而能夠證菩提,那是很殊勝的一個修法。但是修法裡面,它還是有一個我們能夠觀行的這個心,所以安住、觀行的這個心,能夠觀察我們對五蘊十八界,貪愛的這些煩惱,這個心能夠持續觀察也是定啊!

      我們慢慢能夠了知貪的過患,自然而然這些煩惱就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少,當煩惱沒了,我們哪會有那麼多妄想,所以這個妄想,都是我們的習氣攀緣五塵境界,無非就是這些五欲的財色名食睡,或者是說色聲香味觸法,都是這樣來妄想。所以如果能夠照 佛的教導,好好地現觀我們周遭,尤其是我們人,人就是從五蘊十八界,這邊來成就的,然後一一來好好地去思惟現觀,是不是真的是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苦、空、無我,其實就用無常來觀察就可以了,發現我們的五蘊十八界,每一個都是無常。那既然是無常,我們為了五蘊十八界這個肉身,去造無邊的業,那就不值得,那煩惱就容易斷。所以慧能夠幫助我們修定,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方式,希望菩薩各位能夠受益,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希望各位福慧增長,能夠早證菩提,能夠慈悲心發起,救護眾生!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人氣(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正覺電視弘法第10-15輯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懷天地之仁惠澤眾生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兄戒行貞淨不犯淫亂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