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有菩薩問到:祖師有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既然能生,為何不去?
這是個有趣也很有意義的問題。「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兩句話,其實是兼從理與事兩方面來說的,因為常常在淨土法門的修學中被提到,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先來說第一句「生則決定生」,這一句中的「生」講的是念佛求生諸佛淨土,尤其是往生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諸佛出於世間,都是為了利益有情,因此在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當中,一一法門都是為成就眾生的道業而施設,這正是諸佛的通願,就是要攝受一切有情都能成佛。我們應當知道:諸佛菩薩的所願、所說、所行,都是以利益眾生為出發點,所教導的各種修行法門都是應機施教、對治無明;廣義的來說,都可說是為人悉壇,所以各個法門在表相上就顯得各個不同,各法門之中又各有無量差別;因此善知識常說「法無定法」,一切都是以於佛法中成就有情為根本。
而淨土的《佛說阿彌陀經》,是 釋迦牟尼佛不請自說,述說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勸導弟子們念佛往生的經典。在經文中 釋迦牟尼佛甚且三度對舍利弗尊者等弟子們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或者說:「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例如經文裡面說:「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佛說阿彌陀經》)可是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無問自說這個「念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法門」?我們不妨就以淨土經典中的記載,先來探討原因何在?首先是《佛說阿彌陀經》的最後,釋迦牟尼佛以:「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阿彌陀經》)作為《阿彌陀經》的結語。可見 釋迦世尊全然慈悲無私而勸諭娑婆眾生,應當發願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實在是因為眾生的根器、心量、因緣不同,為了憐憫、救護娑婆五濁惡世眾生,因而開示彌陀淨土殊勝莊嚴,以及發願往生的方便行門。
其次,釋迦世尊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觀想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乃是因為韋提希夫人遭遇她的逆子阿闍世王幽禁深宮不得出,也見不到她的丈夫頻婆娑羅王,以致愁憂憔悴,於是就懇求 釋迦牟尼佛:「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在如此殊勝的情形下,釋迦世尊才為她說觀想念佛求生淨土法門。由此說法因緣可以知道說,觀無量壽佛經也是 釋迦世尊為了憐憫這娑婆堪忍世界中無堪忍力的眾生而宣說往生極樂淨土法門。因為這些無堪忍力的眾生,若不藉 彌陀世尊的慈悲願力攝受,脫離難忍的五濁惡世,難保不因無堪忍力而造作種種不善業,以致墮入惡趣求無出期。釋迦世尊因此慈悲開示了這個方便的法門,實在是因為成就佛道所需時劫相當長久,必須經歷五十二階位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這麼長久的時劫裡,要如何確保不因一時貪瞋癡等習氣現行不能把持,而造作下墮三塗的惡業?尤其這個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是因為有情往世多劫以來造下的無邊惡業,熏習了無量邪見與煩惱,成就了這個充滿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的人間。這裡眾生的信力、慧力、福德普遍不足,戒行殘缺、性障習氣厚重,個個具足了煩惱障、業障、報障的三障諸煩惱。其中又以邪知邪見橫行最為嚴重,因為知見乃是一切身口意行的導首、軌範,知見一錯誤,即使是白紙黑字清楚寫著的佛語經書,也會由於誤會而將正法說成邪法;尤其到了末法時代,邪見再加上個人私利的執著,這種現象更是放眼皆是,幾乎已經到了舉世無有正法的境況!除了知見之外,佛法又特別重視修證,但修證卻需長時多劫點點滴滴累積才能有所成就;但是現代人聰明伶俐不耐久修,往往得少為足,常求一蹴可幾、速成佛道的種種方便,常以慧解代替性障的降伏、代替般若的觀行,因此就常常會在是否為親證的現量、或意識思惟的比量、甚至虛幻妄想的非量之間產生了疑惑,因而妄解佛法、誤導衆生;這些現象都會教人擔心!
在長劫佛道修學中,如何走出修行的險途?如何不被煩惱怨賊所害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鈍兼修的修行法門,念佛法門簡單易學,八十老翁會念,三歲孩兒也會念,大學教授可以念,販夫走卒乃至不識一字的阿公阿婆也可以念。加上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願力,任何人只要信、願、行,而不誹謗大乘菩薩藏正法,願意念「阿彌陀佛」,一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只要一到極樂世界就離開輪迴。信,是要相信確實有極樂世界,相信極樂世界真是殊勝清淨莊嚴,還要相信 彌陀世尊的壽命是沒有限量的,叫作無量壽佛;所以你何時想去,祂都在極樂世界攝受有緣眾生。另外,就是要相信 彌陀世尊有四十八個大願;相信了 彌陀世尊四十八大願的話,才能夠接受有九品往生;相信九品往生,就知道 彌陀世尊攝取一切眾生,只要眾生有信、有願、有行,心中確信了以後,發願「願意求生極樂世界」,然後念「阿彌陀佛」,那麼 彌陀世尊一定會來接引,必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而極樂世界是純一清淨世界,是沒有三惡道種種苦惡境界的世界,而且極樂世界有情都跟 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所以說,到了極樂世界就離開了輪迴了。這有《大寶積經》卷18 釋迦世尊開示的經文為證,世尊開示:「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大寶積經》卷18)
另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還有一個很殊勝的現世得利的法,就是說,如果一個有情造作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重罪,也能憑藉過去生所種善因,臨命終時遇善知識開示,教他念佛的因緣而往生極樂世界。經文這樣講:【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本來殺父、殺母等重罪依國家法律要判刑,但是服完人間的刑之後,並不是就結束了,接下來還有另外一個世間的果報,叫作性罪。殺父、殺母的性罪要下地獄,造這種業的人要求生西方淨土是沒有希望,但是 釋迦世尊很慈悲,告訴我們還有一個希望,那也是 阿彌陀佛太慈悲了!雖然是這樣造作了五逆的重罪,只要臨命終的時候,因為過去生種過善因,今生能遇到善知識教他懺悔,縱使臨死時被眾苦所逼,心中惶然已經來不及念佛,已經很驚恐而沒有辦法想起 阿彌陀佛,善知識便教導他說:「你跟著我唸,唸『阿彌陀佛』。」他就跟著一句一句稱唸「阿彌陀佛」名號;只要跟著善知識唸十句「阿彌陀佛」佛號,他就可以下品下生而往生極樂世界,不必因為所造的五逆重罪去受無間地獄的極重苦報,這也是現世利益。所以從事修上來說,如果是念 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話,一定可以往生,只要有信心、只要有願力發願往生、只要真的去念,一定可以去,沒有一個人不能去。五逆重罪尚且能去,何況是不造重惡,在世的時候又布施行善念佛的人,所以一定可以去的,這不就是「生則決定生」嗎?有法師說:「現在一萬個念佛修行人,只有兩、三個才能往生,連下品下生都沒分。」這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得看這個念佛修行人是否具足前面所說的信、願、行三資糧而定,不可以偏概全。
既然念佛人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一定可以往生去到極樂世界,那是怎麼去、怎麼生呢?《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對於上品上生者,有這樣的聖教開示:「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是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另外,經文裡面對於上品中生的,也有這樣的說明,經中講:「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有個身能讚歎諸佛,而且能夠聽聞諸大菩薩的讚歎、勸進,能夠自見其身,就表示這個身是有形質的色身,而且還有能見、能聞的見聞覺知;這當然是念佛人前一個五陰身捨報後,後一期五陰身未生起前,由微細物質形成的中陰身,或稱為中有身。這意思就是說,藉由中陰身乘坐金剛臺或紫金臺,隨從 阿彌陀佛及諸菩薩眾,如彈指般一念之間就去到極樂世界,然後中陰身消失進入正死位,隨即新一期的五陰出生,就成為極樂世界有情了。所以去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是念佛人的中陰身、五陰身。五陰是因緣和合,是依因藉緣有這色、受、想、行、識五法,而這五法又各自是合多法所成;五陰既然是和合諸法所成,就是有生之法,也必定是有滅之法,所以眾生的五陰都只有一期生死,是生滅變異的無常法。至於中陰身,更是眾生前後二期五陰間短暫存在的變化身,不是常住法。因此從事相上來說,具足信、願、行的念佛人,說他一定往生到極樂世界等諸佛淨土,是「生則決定生」。可是,從眾生五陰生滅無常只有一期生死的道理上來說,前後兩期五陰並不是同一個五陰,前生的五陰在捨報時就不存在了;乘坐金剛臺、紫金臺的中陰身,也在到達極樂世界的同時消失了;在極樂世界變化出生的五陰,是另一個新的五陰。這麼一來,當然不能說眾生有去到極樂世界,所以又說「去則實不去」。
可能會有電視機前面的菩薩質疑:「除了生滅無常的五陰之外,有情眾生不都各自有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是永遠常住的,第七識末那識也是入無餘涅槃之前永遠不消滅的嘛?」誠然,眾生只要有五陰在,他的第七末那識與第八識如來藏也都同在,而且是同一個末那識、同一個如來藏與眾生前、後世不同的五陰同在;往生極樂世界前、後的眾生也是如此。但是末那識無證自證分,必須透過每一世的意識才能自知自己存在;至於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又不受苦樂,更不記別,所以如來藏本身不會發起求生極樂的信、願、行,也不會有「此是娑婆世界,彼是極樂世界」的分別;所以從第七識與第八識來說,往生去到極樂世界其實是無來也無去,就是無所謂來、也無所謂去。
然而從世世不同五陰的事相上來說,雖然今生的五陰與未來世的五陰並不相同,但是明明是今生的五陰發起並且具足了信、願、行三資糧,念 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才會變生出在極樂世界聽聞 阿彌陀佛說法,依教奉行修學佛道的來世五陰;而且極樂世界有情的第七識與第八識,也還是跟往生前的今生是同一個。從這些條件來看,即使是從實際理地上來說,今生娑婆世界五陰與來生極樂世界五陰也是不能完全切割的。所以應該說:前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五陰,與此世變化出生在極樂世界的五陰雖然不是同一個五陰,但是卻前、後世次第相續,不斷相似而生,以前世五陰為種子,由如來藏出生此世的五陰果實。這樣子說,有事有理,這樣說法才是圓滿的,也才是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的真實道理所在。
這個問題我們就爲大家解說到這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