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問題:何謂三障?我們學佛人一般在家課誦用功或參加法會,常會誦唸迴向發願偈:「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其中「三障」指的是哪三障?意涵是什麼?
三障,一般指的是煩惱障、業障、報障。如《佛說佛名經》有這樣的聖教:「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障、二名為業障、三是果報障。」(《佛說佛名經》卷1)《大智度論》中 龍樹菩薩也說:「三種障:煩惱障、業障、報障。」(《大智度論》卷5)首先來說煩惱障。《瑜伽師地論》中說:「煩惱障者:謂猛利煩惱、長時煩惱;由此煩惱,於現法中,以其種種淨行所緣,不能令淨,是名煩惱障。」(《瑜伽師地論》卷29)這意思是說,煩惱障所說的煩惱,就是猛烈而勢力強大的煩惱,是長時間以來一直存在的煩惱;由這些煩惱的緣故,導致眾生今生雖然行種種清淨行,都不能得真正的清淨,因而障礙了佛道正法的修學,這就是煩惱障。詳細地來說,煩惱障就是見惑與思惑,或稱為我見與我執;在大乘法中稱為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就是見一處住地、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無色界愛住地。住地,是說覺知心所住的境界,覺知心住於一個境界中,不能了知該境界是虛妄而執著不捨,所以稱為住地。見一處住地,就是住在我見的境界中,誤認為五陰的全部或部分為恆常不壞的真實法。欲界愛住地,就是住在欲界五欲的境界中,對於五欲境界執著不捨。色界愛住地,就是指修學禪定的人對於從初禪到四禪的禪定境界,或修道的人對於色界天的境界產生了貪著。無色界愛住地又稱為有愛住地,是指修學禪定的人斷除色界愛煩惱證得四空定,或修道的人超越了欲界、色界到了無色界,沒有了色陰但是還有受、想、行、識四陰,就是四空定中的意識心,也還有能作主的意根心,這二個心還在就是「有」,也是三界之中的「有」;執著無色界有,就是執著四空定中微細的離念靈知心,以之為常住不壞法,誤以為安住在四空定境界中就是無餘涅槃,這樣安住不捨,就稱為有愛住地。見一處住地的我見,既然認為五陰為真實;而欲界愛、色界愛及無色界愛的我執思惑,則是執著三界境界而不棄捨;可見我見、我執的四種住地煩惱會障礙眾生出離三界解脫證涅槃,因此稱為煩惱障。
那它具體的內容又是什麼呢?像《大般涅槃經》中這樣說:「煩惱障者:貪欲、瞋恚、愚癡、忿怒、纏蓋、焦惱、嫉妬、慳悋、奸詐、諛諂、無慚、無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貢高、懟恨、諍訟、邪命、諂媚,詐現異相、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有恭敬,不隨教誨、親近惡友,貪利無厭、纏縛難解;欲於惡欲,貪於惡貪;身見有見,及以無見;頻申憙睡,欠呿不樂;貪嗜飲食,其心[夢-夕+登]瞢;心緣異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惡,好憙多語;諸根闇鈍,發言多虛;常為欲覺、恚覺、害覺之所覆蓋,是名煩惱障。」(《大般涅槃經》卷11)可以說,唯識五位百法五十一心所法中的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根本煩惱,以及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無慚、無愧、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二十隨煩惱,以及悔(或者稱為惡作)、睡眠、尋、伺等四不定法,都是屬於煩惱障所攝。
因為不能棄捨三界境界,當然就有一個三界中的「我」存在;有我,就有了對境界的覺知性、了知性在,就是六識中眼識見色、耳識聞聲、鼻識嗅香、舌識嚐味、身識覺觸及意識知法的見聞覺知性;這六個了知性,在三界中或者具有全部——如欲界,或者只有一部分乃至少部分。如色界初禪等持位雖然仍有全部六種覺知,但二禪以上等至位中離五塵覺觀而僅剩意識,等持位中也無鼻、舌二識,只剩眼、耳、身及意識;無色界無色身,所以也只剩下意識對定境法塵的了知。然而三界中不論哪一界的見聞覺知心,都必須以六塵為緣才能現起,所以見聞覺知心中不可能沒有六塵;要繼續保有見聞覺知心,就要不斷有六塵,既然有六塵,那就有萬法,因此就生起了對三界六塵萬法的貪愛執著,然後經過不斷熏習增長,就會有這許許多多的煩惱障礙著眾生解脫出離三界生死。
接著來說業障。就是由身行、口行、意行所造作的不善業,尤其是五逆十惡的大惡業,足以障礙眾生佛道正法的修學,因此稱為業障。譬如《瑜伽師地論》中這樣說:「言業障者,謂五無間業,及餘所有故思造業,諸尤重業。彼異熟果,若成就時;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業障。」(《瑜伽師地論》卷29)這意思是說,像造作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未來世要異熟到趣果無間、受苦無間、時間無間、壽命無間及身形無間的五無間地獄去受極重苦報的罪業,以及其他一切故意思惟而造作的諸業中極為重大的惡業;這些惡業的異熟果報如果成熟的時候,就會障礙這個有情正法的修行,使他不能生起、不能成就,這就稱為業障。所以說,業障就是往世所造的種種惡業,導致今生以及未來世中修學佛法的時候,會有種種障礙出現,阻礙佛弟子們修學佛法,更會阻礙見道。業障的形成,都是由於在六塵萬法中起貪愛,因為貪心的緣故而造惡業,往世所造的惡業種子,在今生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就會障礙佛子的道業。簡單地說,就是往世的業,而產生今世修學佛道—尤其是了義正法—的障礙;明明是很容易入手的方法,他卻始終沒有辦法學,學完回家修行時,總是沒辦法用功,就算是聽懂也使不上力,這叫作業障。
《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就三障之中的業障的勢力,認為它是影響最大的,因為:「積集諸業乃至百千萬劫中,不失、不燒、不壞,與果報時不亡。是諸業能久住,和合時與果報;如穀草子在地中,得時節而生,不失不壞。是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須彌山王,尚不能轉是諸業,何況凡人!」(《大智度論》卷5)意思是說,累積蓄集了種種業的勢力,即使經過百千萬劫的時間,都還是不會消失、不會燒毀、不會滅壞,縱令受了果報也還是不會完全消除,因為還有餘業,乃至還有殘餘的習氣勢力。所以說,諸業的勢力都會長久地存在著,和合時節因緣就要去受果報;就如同稻穀以及草木的種子,在土地之中不會消失、不會壞滅,到適當的時節因緣就會出生萌芽一樣。像諸佛如來已經是一切智者,猶如須彌山是眾山中最為高大的一樣,諸佛是一切眾生中最為尊貴的,尚且不能轉變過去因地造作的諸業,都還要受著業報之苦,何況是一般的凡夫眾生呢?
第三個是報障。這報障,它所指的就是因為過去生造作了重大的惡業,而招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以及無佛之處等的極重苦報,足以障礙眾生佛道正法的修學,因此稱為報障。因為諸業的果報,幾乎都是異時、異地、變異而熟,就是要等到因緣成熟去到未來世,到另一個地方轉變成另一個有情而來受報,稱為異熟果;因此報障又稱為異熟障。如《瑜伽師地論》中說:「異熟障者:謂若生處,聖道依彼不生不長;於是生處,異熟果生。或有生處,聖道依彼雖得生長;而於其中異熟果生,聾騃愚鈍,盲瞽瘖啞,以手代言,無有力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是名異熟障。」(《瑜伽師地論》卷29)這意思是說,如果有一個有情,他出生的地方是佛法聖道不曾出現過,或雖曾出現過但無法弘傳,不能長時存在,那這個有情之所以會出生到這個地方,就是因為他過去生造作的惡業,受出生於無有佛法之處的異熟果報。或者一個有情,他出生的地方雖然有 佛陀的聖教出現與弘傳,但是由於他過去生造作的惡業,導致他受異熟果報所得的五陰身卻是眼盲、耳聾、瘖啞、癡呆、愚鈍,說話只能比手畫腳,對於善說或惡說的法義沒有能力分辨簡擇,更無法瞭解其中的真義,他雖然出生在有佛法之處,卻還是無法修學。像這些情形下的有情,都是受著過去生造作惡業的異熟果報所障礙,就稱為異熟障,也就是報障。異熟果報的障礙,當然會因受報五陰身心的功能差異而有淺深、遲速的不同;比如同樣受報到畜生道中,蟑螂、螞蟻等昆蟲牠們的障礙,當然比貓、狗、大象等動物要重,想要得到解脫的時劫就比較長久,像佛世時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運用神通觀察一隻螞蟻,過去八萬大劫中每一生都是螞蟻,再看牠未來八萬大劫每一生也還是螞蟻!看看這過去造作惡業所受的果報多麼嚴苛!所以,報障也是眾生修學佛法證道的障礙之一。
知道了煩惱障、業障、報障這三障的意涵,這三障彼此之間的關係如何呢?《佛說佛名經》中這樣說:「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障、二名為業障、三是果報障。此三種法,更相由籍:因煩惱故,所以起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又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呵嘖:亦詺此煩惱以為怨家,何以故?能斷眾生慧命根故;亦詺此煩惱以之為賊,能劫眾生諸善法故;亦詺此煩惱以為暴河,能漂眾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亦詺此煩惱以為羈鎖,能繫眾生於生死獄,不能得出故;亦詺此煩惱猶如蟒蟲,食啖眾生真如佛性故,所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皆是煩惱過患。」(《佛說佛名經》卷1)就是說,這三種障彼此之間有著先後因果的關係:眾生因為有我見、我執等種種煩惱的緣故,就會造作惡的身口意行而種下惡業種子;將來種子成熟,就要去受不可愛的異熟果報。所以諸佛菩薩及證入真實理的聖人,都以種種譬喻來訶責煩惱:說煩惱就是眾生佛道修學的怨賊——就是怨家與盜賊,怨家會奪去眾生的法身慧命,盜賊會劫奪眾生種種善法財寶;煩惱也是眾生佛道修學的暴河——就是洶湧湍急的河流,會使眾生漂流而沈溺在三界生死的大苦海中;煩惱也是眾生佛道修學的羈鎖——就是拘繫眾生的鎖鑰,會把眾生綑綁在生死的牢獄中不能出離;煩惱也像眾生佛道修學的大蟒蟲及老虎,會吞食眾生的真如佛性。因此,眾生之所以在三界六道中不斷造作種種惡業,導致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牽連不絕,受著無窮無盡永不止息的苦惡果報,都是因為煩惱的過失與災患所致。
那麼佛道修學的這三障該如何消除呢?《菩薩地持經》中聖教開示:「諸根成熟,解脫報障;善根成熟,解脫業障;智慧成熟,解脫煩惱障。」(《菩薩地持經》卷3)經中並解釋說:「諸根成熟者,壽具足、色具足、種性具足、自在具足、信言具足、大力具足、人具足、力具足,身得報果堪能勇猛、精進、方便,心無疲厭,於一切明處悉方便學。善根成熟者,性少煩惱,不起惡法;陰蓋輕微,質直隨順。智慧成熟者,明慧具足,善說、惡說、能解義趣,受持分別,生智成就,堪能究竟離諸煩惱。」(《菩薩地持經》卷3)意思是說,菩薩長壽久住、容貌端正,出生於豪貴上族之家,擁有眾多資財及廣大眷屬,不欺誑、不詐偽、處世公正,眾人對他所言無不信受,有大名稱、大方便、大智慧,又有為人恭敬尊重讚歎的種種技藝工巧,具有講理守倫常的人格特性,少病少惱堪能任持重責,獲得這樣的果報身,就能勇猛精進並有方便善巧,心中沒有疲勞厭倦地在五明之學—就是語言典籍的聲明、工業技藝的工巧明、醫藥學術的醫方明、論理邏輯的因明及佛陀法藏的內明等大乘菩薩所應學處—都能方便修學,這就是諸根成熟;菩薩諸根成熟,就解脫於報障。又菩薩心性貪瞋癡等煩惱微薄,不會起心動念於邪惡之法;種種遮覆蓋障明性智慧、妨礙道業,乃至定業的修學過程當中的煩惱還有性障都極為輕微,個性樸實正直又隨緣和順,這就是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菩薩不會去造作惡業,就解脫了業障,不再有修道、行道上的障礙。而菩薩因實證見道與修道,具有明達的智慧,對於良善正確的說法及偏邪錯誤的說法,都能真實瞭解其中的義趣差別而分別簡擇善惡,正確地受持生與無生的智慧成就,能究竟遠離種種煩惱,這就是智慧成熟;智慧成熟,就解脫煩惱障。
三種障的消除,當然得經過菩薩五十二階位修學漸次漸修。但既然報障是由眾生過去造作惡業的業障所感生的異熟果報;眾生又是因為我見、我執的煩惱障不能消除,而作了不如理、不如法的身口意行,因此造作了種種惡業而有了業障;那麼要消除佛道修學的這三種障,當然應該從煩惱障下手。而煩惱障的源頭正是惡見—五利使,而五利使中最根本的就是我見、身見;所以消除三障的首要就要先斷我見。斷我見是正覺同修會三乘菩提系列節目重點之一,諸位菩薩可以參考其他單元中詳細的解說。
這一集我們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