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引用來自>>>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71
宗通與說通第71集~由 正圜老師開示:二乘菩提與如來藏(上)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在上一集中,我們對大家講述了輪迴與解脫之三種緣起,也就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和真如緣起。並且說明如果想要真正瞭解輪迴與解脫之三種緣起,第一步必須先求大乘之宗通,也就是要開悟明心,能夠親自領受如來藏之自性,並且能夠一一體驗之;然後依照真善知識之教導,按部就班就能漸次的通達佛菩提道。所以說,佛菩提之宗通不離第八識如來藏;往後佛菩提道之進修,更是以親證如來藏為基礎。今天我們則要進入一個新的單元,也就是要來介紹「第五章第三節、二乘菩提與如來藏」。
各位菩薩,您是否聽人說過,「現在是末法時期,要開悟明心,證悟佛菩提非常的困難」這樣的話呢?然而現在真的是末法嗎?什麼叫作末法呢?是不是人間已經沒有正法了呢?其實所謂「末法」的意思,是說眾生的根器普遍越來越陋劣、福德淺薄、性障深重,多半不講求實證,唯貪著於外境的攀緣。往往在法相的枝末上產生種種虛妄想,然後對這些虛妄想產生愛樂和執著,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稱現在是「末法」。然而在末法時期,並非已經沒有了義正法的存在、綿延與賡續;但是因為親證的人非常的少,設使有因緣親近真正的善知識聽聞正法,也都因善根微少、福德淺薄而無法信受,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現在就是末法時期。
譬如台灣寶島近年來多有法師、居士,因為大乘禪之見道極為困難,所以退而求其次,改學南傳小乘佛法之內觀禪,然而如法者少,不如法者多。所謂「不如法」的意思是說,修學者多半落入定境之中,追求定境之有境界法,將定境之修證誤認為即是內觀禪之修行;因此教人時時保持警覺清醒,不能昏沉睡眠,要讓這種覺醒性不能中斷,以為這覺醒性就是不壞的涅槃本際;而事實上,都是墮入了我見之中而不自知。因為這覺醒性正是意識之作用,並非不壞的第八識心體,而他們對此卻一無所知,所以說這不是聲聞內觀禪的正確修法。
真正「如法」的內觀禪,乃是在一切舉止運為之中,體會色蘊之機械性,從而確認色身非我、非我所,這時候就可以斷除身見,成就身念處觀。然後必須繼續轉入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觀,依序進修才能真正斷除我見,於佛無疑。身見斷了之後,疑見及禁取見也同時可以斷除,就名為斷三縛結,可以預入聖流,成為初果聖人。這樣的聲聞初果雖然可以斷除我見,但卻是無法斷除我執,那是由於他們對了知心及明覺心之我執未斷的緣故,所以仍然執著此心為我。然而大乘菩薩卻不是這樣,菩薩修大乘禪,在四禪見道的時候斷除我見,也同時可以斷除我執;這是因為大乘菩薩已經完全了知這個能知的明覺心是虛妄法的緣故,當然對於自我也就沒有任何可以執著了,因此而得以斷除我執。所以說,大乘法和二乘法在修、斷上有許多層次淺深的差別,不可一概而論。
然而真正如法的南傳佛法之內觀禪,設使可以使人修成法念處觀,斷盡有愛住地,從此不再以四空定中之微細覺知心為我、為我所,我見完全斷盡而得慧解脫,成為阿羅漢,捨報以後能夠取證無餘涅槃;卻仍然無法了知菩薩修祖師禪,于見道時身見、我見俱斷,所證得涅槃本際、中道實相的境界。由此來看,南傳佛法如法修學者尚且無法了知涅槃本際如來藏,何況不如法修學者之落在意識定境之中,連二乘菩提之見道初果尚且無法證得,遑論能夠取證四果解脫的無學果位呢!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南傳佛法的情形。而北傳佛法的大乘比丘們,也如同南傳佛法一樣,口中常說無常、苦、空、無我,雖然他們也在教導眾生修學四聖諦、八正道等無常、無我之法,也有教授十二因緣之緣起性空者;但是我們觀察他們的所說、所修以及所證,卻都仍然落在意識我見之中。像這樣的人,自身尚且無法斷除我見,都是以意識細心作為涅槃本際,都是屬於錯悟之人,卻反過來指責大乘真見道的菩薩親證如來藏是外道神我,實在是沒有這樣的道理啊!這是由於意識不論如何的微細,終究不是涅槃本際,不是生死輪迴之主體,因為意識必須依意根觸法塵為緣然後生起現行啊!
各位菩薩,我們來想想看,為什麼南北傳大師如此認真的修證佛法,卻始終無法證得二乘之見道呢?其原因歸納起來不外乎有兩個:第一、是因為不瞭解基本佛法十八界之內涵。第二、是因為不瞭解涅槃本際的緣故。前者使得南北傳大師無法證得二乘菩提之見道;後者使得南北傳大師于二乘菩提生起種種的邪見,乃至以此邪見而誤導眾生。為了使大家能夠遠離這種種錯誤的見解,我們將針對前面所說的兩個原因,來略述一下十八界和涅槃本際的意涵,以幫助菩薩們建立起未來能得二乘見道,乃至大乘見道之基礎。如果能夠確實瞭解十八界與涅槃本際的內涵,就能夠信受 世尊在《阿含經》中所說的都是如實語,確實是有第七識及第八識的存在,一切有情都是八識心王具足的。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什麼叫作十八界。所謂十八界,就是指六根、六塵和六識,這是一般學佛人都知道的道理。人間的六根即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及意根;六塵則是指內、外相分的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乃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如是六根、六塵、六識合稱為十八界。所謂「界」,就是界限、侷限的意思,也是「功能差別」的意思。也就是說根、塵、識各有各的功能差別。譬如眼根能觸色塵,而不能觸聲塵,耳根能觸聲塵而不能觸香塵;又譬如眼識能了別色塵,而不能了別聲塵,耳識能了別聲塵,而不能了別香塵;乃至如色塵與聲塵作用不相混雜,聲塵與香塵作用不相混雜。如是根、塵、識各有各不同之功能差別,不能也不會相濫。譬如色塵不能自知,而眼根雖能觸色塵卻不了知,唯有眼識能依眼根與色塵相觸而現起了別色塵之功能;因此說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其界限,總稱之為十八界。
六根中的前五根都屬於色法所攝,即是名色中的色。眼根有扶塵根與勝義根之差別,眼之扶塵根就是指眼窩中之眼球及其所屬的視覺神經,眼的勝義根則是指腦部掌管視覺的頭腦之局部。其餘四種有色根,也都有這兩種根的差別,都各有勝義根與扶塵根。這五根都是隨有色根立名,譬如眼根因為屬於眼,而且是接收色塵的受器,所以立名為眼根;此根隨眼立名,而為眼識生起及運作時的所依根,所以說為眼識的根,名為眼根;耳、鼻、舌、身根,乃至心法的隨「意」立名,而為意識生起及運作時的所依根,說為意根。
五色根都各有扶塵根與勝義根,勝義根又叫作淨色根。五色根的扶塵根就是指眼球、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它的所行境界是外相分五塵,屬於外五入所攝;五色根的淨色根就是指掌管視覺乃至觸覺的各部分頭腦,所行境界是內相分五塵,屬於內五入所攝。這五根都是各自運行於自己的一塵境界,都不涉及到其他四根所運行的四塵境界;也就是說,眼根只能觸取色塵,耳根只能觸取聲塵,乃至身根只能觸取觸覺上的觸塵,這就是五根各自行於自己所行境界,所以說五根是異行異境界。換句話說,五根所行的是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界,而五識則在五勝義根所在的處所,領納五塵中各自應該領受的境界。
然而由於五根各自領受五塵中的一塵境界,無法統合領納全部五塵境界而作應對,必須得要有另外一個心來統合五根對這五塵的領受,否則就會變成五個有情各自領受不同的境界了。那個統攝五塵境界相的心就是意識,祂是有情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有情的思考、判斷、記憶、邏輯、推理以及喜怒哀樂的情緒作用,都是意識的功能。前五識各有其所依之根,第六識也是依根而起。前五識是依于清淨四大所組成的淨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識則是依於第七末那識,是心法之根。前五識緣色聲香味觸等色法;第六識則是緣於法塵境,所以是心法。前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而第六識則是前五識任何一識發生作用,第六識即與之同時俱起,共同了別五塵境界,所以又有「五俱意識」的稱呼。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前六識的概略狀況。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說明第七識,也就是意根,意根在大乘法中稱為末那識。眼等五根中之扶塵根都屬於外五入,是粗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偃月、身如肉桶等,都可以看得見;但五根之勝義根則都是內入處,雖然也都是有色根,卻是不可見、有對。而意根也是屬於內入處,意根是心非色,不可見、無對;意思是說,意根是心體,不是屬於有色根,無法以肉眼看得見,祂也不能像意識一樣可以讓凡夫們感覺到,所以不可面對。凡夫們都無法了知意根的存在,所以無法面對意根,乃至諸大師也多半無法瞭解意根;譬如有人竟然說大腦就是意根,也因此而產生種種的邪見。
各位菩薩,為什麼大腦不是意根呢?因為 世尊曾經開示說,意根可以去到下一世的緣故,所以說大腦不是意根。譬如《雜阿含經》卷十四中,世尊開示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經》卷十四)前面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如果有思量性不滅、如果有虛妄想不滅的話,則有結使攀緣之第八識存在;因為這個具有結使攀緣之第八識存在的緣故,所以進入母胎名色之中;進入母胎名色之中的緣故,便有未來世之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
為什麼我們說有攀緣識住的識是第八識呢?那是因為 佛說「此識入胎,住於名色中故」。意思是說,剛入胎的時候有此識入於名色之中,而這個名還沒有前六識,所以名唯是意根;而色則是指受精卵還沒有分裂之單細胞而言。名攝在心,不是有色根,所以說意根是心。由於上一世死亡時,前六識俱滅,不能去到未來世,因此說,識所入住的名色之名,唯是意根;意根是心,不是有色根。名既然是指第七識意根,則能持名者必定是第八識,因為前六識還沒有出生的緣故。所以,如果這時候意根之名是指大腦的話,則是違背了事實現象。
如果有人說「剛入胎時唯有色而無名」,也同樣違背 世尊在四阿含中的開示,世尊說「此際名色具足故」。因此說意根是心,不是大腦,因為大腦不能去到未來世。一切為人母親者,都不曾見到自己的小孩是帶著上一世的大腦來入胎的,這是任何世間人都可以現前觀察和了知的道理。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知道,《阿含經》中佛語正真,已經證實有第七識意根以及第八識持名色之識,如此一來即已具足了八個識;不需像應成派中觀師一樣,在十八界外另行建立意識細心,以之作為前後生死輪迴因果之連繫者,以及建立這一個意識細心作為涅槃之本際。因為佛說意識需依意根才能出生,不是本來自有之心。佛說意識若在,即不能入無餘涅槃。佛說意識之最細者,莫過於非想非非想定中之意識;此心若不永滅,則不能令第八識捨壽入胎故。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