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一輯 定的正受(二)解脫正受(一)
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談過「見地正受」以及「定的正受」可分為七點,並且談過其中的兩點,包括「覺明現前」以及「非定不禪」的道理之後,今天我們要繼續來說明第三個定的正受。
第三個「定的正受」是說他能夠體會定力、定相和定境的差別。基本上,我們一般人只要聽說修定,直接想到就是要把腿盤起來坐在蒲團上,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樣。大家總以為說用七支坐法,有模有樣的正襟危坐著,不許別人來打擾,以為這樣就是在修定,其實這樣叫作「定相」,是修定的一種表相。透過這樣的定相,我們應用一些方法,譬如說數息法、觀心法、觀念的起處,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們的心漸漸的安定下來了,妄想就漸漸的變少。到後來連妄念也很少了,可以安住在某一些定的境界裏面,這時候我們就說他已經證得一些「定境」了。這種人雖然可以證得某些定境,但是這種定的功夫,通常是在打坐中才有,在下了座以後,心又照常散亂,很容易又照樣發脾氣,或者照樣的貪瞋癡不斷。如果我們是有這種情況的話,就知道說我們的定力是偏在靜的一邊了。
然而對於一個能夠眼見佛性分明的菩薩來說,他就能夠把從靜中修來的定力帶到動態當中來,因此在動靜之中都能夠制心一處、正念分明,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動靜一如」的境界。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想要實證眼見佛性的境界,定力的鍛鍊不但是在靜中要做,在動態當中更要做,最後能夠在動靜之中都能夠心不散亂、制心一處。而且不但能夠制心一處,還要有一個正念,清楚分明不會遺失,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定力。這也是一切想要眼見佛性的菩薩們所應該具備的基礎行門功夫。任何一個眼見佛性清楚分明的菩薩,他一定具有這樣的功夫,這個時候他一定就可以很清楚的分辨,什麼叫作「定力」,什麼叫作「定相」,以及什麼叫作「定境」。這三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他都能夠了然於胸沒有疑惑。
各位菩薩,您也許想要問:「那到底什麼才是定力呢?」其實所謂的定力就是心不隨定、亦不捨定。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心隨著定的話,就會進入定境而沒有辦法參禪。我們的心如果捨定的話,心就會散亂,沒有辦法制心一處,話頭當然也就看不見了,也因為沒有辦法保持正念,所以就沒有辦法參究如何是佛性的話頭。一個眼見佛性分明的菩薩,他一定可以深刻的了知,我們修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參禪;能夠在真參實證的時候,不會落到意識思惟妄想當中。而定的作用,則是因為定的力量所產生的作用,這種定的作用,使我們能夠清楚的眼見佛性。菩薩們如果能夠確實了知修定的道理,自然就不會對定境和定相產生執著,而被定境和定相所拘束了。
各位菩薩,經過這樣的說明,您是不是對「定力」、「定相」和「定境」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呢?如果您對我們這一段的說明能夠如實理解,那麼對於您將來要求證實相念佛法門,一定有非常多的幫助。
接下來我們介紹第四個「定的正受」。第四個定的正受是說這位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他完全明白了禪與定之間的差別。對於一個已經明心見性的菩薩來說,定的功夫他已經鍛鍊起來了,參禪的過程他也已經體驗過了,所以他對於修禪與修定之間有什麼差別完全了然於胸,沒有絲毫的疑惑。譬如說,當有人以持咒或者是持佛名號、數息或者是修止觀種種方法,把它當作修禪來修的時候,這一位菩薩就知道他們都錯了,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錯,他完全能夠瞭解,為什麼呢?因為禪是般若,禪不是禪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知道:禪定是功夫法門,屬於事修;而禪是般若,是智慧法門。菩薩們由於這樣的清楚認知,所以就能夠遠離一般人「以定為禪」的種種過失。
各位菩薩,這種「以定為禪」的現象,也是一般參禪人最容易落入的境界相,總是會錯把各種離念、無念的覺知心所安住的境界,誤以為是找到如來藏實相心呢,卻不知道這些知見都是錯誤的知見。各位菩薩,如果想要真修實參的話,就應該要趕快遠離這種「以定為禪」的錯誤見解。這樣才會有明心見性的因緣。
第五個定的正受是,他知道修定並不是僅僅在靜中修一念不生的功夫就可以了,而主要是應該要在動中修學「正念相續」的功夫。那到底什麼才是「正念相續」的功夫呢?所謂「正念相續」,並不是說在心裏面保持沒有妄想、沒有雜念的狀態,就可以叫作「正念相續」,而是要有一個清淨的念存在。譬如說我們是體驗真如的念,或者是眼見佛性的念,甚至於我們在憶佛想佛的念,都是屬於清淨的念。假使有人是用修數息觀的話,只用一個數目字的聲音在心中,譬如說「一」……不停的在心中延續,這也算是正念,甚至於在心更細膩的時候,我們把「一」這個聲音也把它捨掉,而住在「一」的數目字的意念裏面。
各位菩薩,這和參禪人所謂的「看話頭」,其實都是一樣的意思,這樣才叫作「正念相續」。而不是說心中完全無念的「一念不生」狀態可以叫作「正念相續」。各位菩薩,這一個「正念相續」的知見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夠明白。
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第六個定的正受。這個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他能夠明白接下來的修行必須要繼續的修學禪定功夫,以及要修學無量百千三昧的事修功夫和境界。大家心裏一定會這樣想問,菩薩們為什麼能夠自己明白悟後起修的道理呢?其實這都是由於大乘見道的功德所引生,才會有這樣的智慧出現。已經見道的大乘菩薩們一定會深刻的瞭解到,我們經由參禪而明心見性了,這是屬於慧的解脫。然而菩薩即使證得了慧解脫了,仍然沒有辦法自己自主生死,生死仍要待緣。假使菩薩們想要求證俱解脫的話,就必須要加修四禪的功夫,有了四禪的定力以後,才能夠提前捨報或者延後捨報,也就是說什麼時候要捨報,完全可以由自己來決定。當然除了捨報的時間可以由自己作主以外,未來生要在什麼地方,要在什麼樣的家庭出生,也可以由自己來作主。這種可以自主生死的功德,完全是菩薩所具有的俱解脫的證量,所展現出來的功德力。所以說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如果要往俱解脫的境界前進,除了必須要修學靜中的定力以外,也要在動中進一步去修除煩惱和習氣,這樣才能一步一步的往俱解脫的修道之路邁進。以上所介紹是第六個定的正受。
接下來我們介紹第七個定的正受。第七個定的正受是說,在悟後起修的過程裏面,這位菩薩會漸漸的明白,修除煩惱和習氣是修定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一般人總以為,要修四禪八定就必須要不停的打坐、不停的鍛鍊功夫,認為這樣才是修定。但是對於一個真正有禪定證量的菩薩而言,他會告訴我們:假使我們要修初禪、二禪、三禪,乃至四禪的功夫,除了一方面要增強定力以外,另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地斷除各種煩惱和習氣;這樣兩者相輔相成,才是使我們的定力可以快速成就的最重要因素。特別是當我們修學很久,才終於可以進入二禪,也就是可以證得「無覺無觀」三昧以後,對於應該要修除煩惱和習氣的體驗最為深刻,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的煩惱不斷除、習氣深重,那麼絕對是不可能進入二禪以上的禪定境界。因此我們說修除煩惱和習氣,也是修定的人所必須要努力下功夫的地方。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定的七種功德正受。相信大家在聽過我們說明以後,對於禪與定的分際,以及我們要怎樣把禪定修好都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
雖然說「非定不禪」,也就是說假使沒有相當的定力,絕對是不可能開悟明心、眼見佛性的。但是六祖慧能大師卻也告訴我們:「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六祖壇經》卷一)。這個意思是說,佛法的修證還是以能夠開悟明心、眼見佛性最重要,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禪定解脫的境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解脫是要靠智慧去斷除煩惱,才能解脫生死輪迴之痛苦,而不是靠四禪八定把煩惱給暫時降伏,不讓它起現行就可以說得解脫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禪定即使修到了四禪八定都具足了,在捨壽以後卻仍然必須在三界當中流轉,沒有辦法解脫於生死之苦。因此說,對於一個精進的修行者而言,能夠如實的了知「禪」與「定」的分際和其中的差別,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如實瞭解以後,才不會走錯路頭白費光陰,乃至浪費生命。希望在電視機前面,有緣聽聞這一段法義的菩薩,都能夠確實的瞭解定力、定相以及定境之間的差別法相,並且能夠經由禪定的幫助,大步的邁向明心見性,實證實相念佛的境界。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實證實相念佛人有關定的七點正受,提供諸位菩薩作參考。
在介紹完定的功德正受之後,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說明實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的第三目,叫作「解脫正受」。各位菩薩,請問您,什麼叫作解脫呢?是不是大家都想要得解脫呢?我們都知道,解脫的相反就是繫縛,譬如說我們被別人用五花大綁給綁起來了,在動彈不得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就叫作繫縛,叫作不得解脫。相反來說,如果我們用方法把綑住我們的繩索給解開了,那我們就可以得解脫了。
各位菩薩,一切的有情眾生,由於無量世來被無明所遮障,因此就被種種的煩惱和習氣所繫縛,所以就在三界當中不停的流轉,沒有辦法解脫於生死。而菩薩們卻可以經由修行、證道而漸漸解脫於三界的繫縛。譬如說,明心的菩薩一定可以獲得三縛結的解脫功德,也就是一定會斷我見、疑見和斷戒禁取見;如果是見性不退的菩薩,那麼一定可以獲得薄貪瞋癡的解脫功德,也就是說貪瞋癡可以淡薄;甚至於過牢關的菩薩,就可以獲得斷五下分結乃至斷五上分結的解脫功德。
這是大致上的情況,但是並不是大家都是這個樣子。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如果以見性來作例子的話,也就是說見性菩薩他們的定力好不好,會有退與不退的差別產生,但是如果是明心或者是過牢關的話,那麼就永遠不會有退失的時候了。這些明心見性的解脫功德正受和其他的功德正受,會因為每一位修證者的根器、福德、禪悅和定力的不同,所以會有退與不退的差別存在。也因為這些境界的退與不退,所以會導致每一個人所得的功德正受有所不同。因此並不是說大家明心見性以後,所得的功德正受都是一樣的。這一點希望各位菩薩也能夠建立起一些知見。
在簡單介紹過解脫的概念以後,接下來我們要將實證實相念佛所可以獲得的「解脫正受」,大致分成八點來為各位作說明。第一個解脫正受是「具深慈悲心」:菩薩們由於已經親證實相心如來藏,可以深切的了知如來藏本來解脫的境界,這個時候如果再反觀其他的有情眾生,卻還在生死大海當中頭出頭沒,到現在仍然沒有辦法覺悟生命的實相,菩薩因此就生起了廣大的慈悲心,想要救度一切的有情眾生出離生死苦海。
古德常說「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意思是說,這位已經證得念佛三昧的菩薩,他對於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和喜樂都能感同身受。譬如說,當他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耍遊戲的時候,他內心也沒來由的就跟著快樂起來;當他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也會沒來由的跟著難過;在他內心深處總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安樂。尤其是當他看見別人學佛數十年,而仍然無法得力,甚至於被邪見、被邪師所誤導的時候,心裏更是難過,總是想辦法要去幫助他們,這就叫作慈悲心。這種慈悲心是不修而有,也是親證實相以後會自然生起的一種心情。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就是我們所說的慈悲心,所以說具深慈悲心是實相念佛人所獲得的第一個解脫功德正受。
第二個解脫功德正受是說,可以「遠離以我為中心的私心」。人們之所以會有私心產生,都是因為覺得有一個「我」能夠有所得,所以才會產生私心。譬如說有人送來了一杯水,我喝了這杯水可以解渴,所以「我」就解除了口渴,不再口渴了。或者說,有人送「我」一本書,是精裝本,好漂亮!這是因為有一個「我」,覺得「我」獲得了一本精美的書,所以生起了喜樂。因此,因為有一個「我」,得到這一本書,所以「我」就怕這一本書被別人偷走了,因此就產生了私心。而現在既然沒有一個「我」的存在,也就沒有人有所得,既然無所得,誰要就送給誰,別人也就不用偷了。由於這樣的觀行,可以證實沒有一個「我」的存在,因此就可以除掉私心作祟的情況。一般眾生之所以常常會被煩惱所繫縛,沒有辦法得解脫,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有一個「我」的真實存在,擔心我所擁有的東西不見了,因此心生恐懼。而如今我們所親證的實相心卻是離開我與我所的,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因此就能夠漸漸遠離因為我與我所而產生的私心,得到了解脫功德受用。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解脫正受中的前面兩點,也就是說「具深慈悲心」以及「遠離以我為中心的私心」。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說到這裏,下一集中我們再繼續為大家詳細說明,非常謝謝您的收看,再會!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