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23 16:06:04| 人氣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通與說通第58集─當授一切種智 無生法忍

此篇引用自: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58

宗通與說通第58集~由 正益老師開示:當授一切種智 無生法忍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影音連結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要根據真善知識施設這個道場以後,證悟者增加以後,到底接下來要繼續如何增上呢?怎麼樣根據一切種智的往上,進發於佛道這樣的歷程,這真善知識就要來傳授這許許多多的智慧與知識,讓大家能夠將來有因緣得證「無生法忍」。

什麼是無生法忍?它跟證悟者所證的忍有什麼不同?證悟者我們所說的是證到這個無生法,所謂這個無生法就是證到本來真正的面目,就是如來藏,就是這個實際法;所以證悟者不是以語言思惟想像來得到這個法,是以親證而且現觀,可以現下能夠觀察祂到底在哪裏,而且每個眾生都有。經過這樣現身觀察以後,就可以知道這真的是一個無生法,而且這個無生法是跟我有關的,而且這個無生法從來不會生滅、不會消失;所以透過這樣的觀察以後,能夠安住,所以一口氣就具備了智慧以及安忍。然後再從這個現象界,去觀察其他的一切眾生:是不是也是具備這個如來藏呢?所以不是說從公案領略以後,就不去作觀察,所以他一樣可以從其他種類的一切眾生,來得到這個智慧,確定這個般若智慧;所以他可以安住,於自己與其他種類眾生都可以看到,所以最後他成就「類智忍」,能夠安住。

可是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說他的安住——這個忍是屬於無生,可是並沒有證悟到一切諸法,也就是說現象界還是充滿著許許多多的法,不是說只有有情;所以我們說他證得是「人無我」從人的觀點或是從其他種類的眾生有情的觀點,可是他沒有辦法證得「法無我」;也就是說許多的法,他還有很多的執取,沒辦法現觀這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他要如何繼續進步,這時候就需要善知識來提攜;所以開悟只是修行的開始,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不要遠離這善知識,應該繼續上增上的課程,繼續在一切法如何能夠親證的情況下,繼續的往前邁進。

所以,有關於唯識的經典,包括《楞伽經》,還有包括了 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乃至於 玄奘菩薩所說的《成唯識論》,以及許多在印度論師所作的這些論,他就必須要從中來熏習。不過這些論都非常困難,甚至第三轉法輪在講唯識學,就是只有這個識,並沒有其他境界可說了,就是說一切的境界都是這個識所產生,這個識就是第八識就是如來藏。在這種情況下,第三轉法輪的經典也非常深奧,不是剛剛悟的人一下可以理解的,所以有許多的現觀,以及其中的這些障礙需要排除,許多的法需要領略,這都需要善知識來給予提攜;所以會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繼續來熏習,繼續來確定往聖道的路要如何繼續往前走。所以等到能夠圓滿初地的時候,就可以現觀一切諸法,每一個法都如同鏡像一樣,就像是從鏡子裏面反射出來的這影像一樣,當你看這個鏡子的時候,你也能同時看到影像;所以能夠在這樣現觀情況下,就可以知道自心能夠出生一切諸法,而不是被一切諸法的境界所包容、所包圍、所籠罩,而被境界所轉。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許多的許多的法都需要一步一步去親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菩薩的種性;藉由菩薩種性的生起,所以可以對於許多的智慧能夠加以承受。這時候這個學人就像是一個開始要廣大心量的器皿一樣,就像一個盆子,他的福德要更為廣大,才能夠形成一個好的座檯,這座檯才能夠把它的盆子安住;不會智慧的水一下子沖下來,這個盆子就破裂掉,或是顛倒,或是傾覆,就是因為福德不夠;所以福德對於這個階段來說,也是相當相當的重要。

然後透過所證悟的如來藏,可以重新來檢視如來藏的所有體性。在「雙不雙非」的情況下,譬如說世間的法是清淨的還是染污的,對於這證悟者來說,他就可以一步一步來現觀;然後善知識給他引導,讓他慢慢一步一步去知道什麼法是不垢不淨;然後又回到現象界,一切諸法是不是也具備,或是以如來藏來理解,就是為如來藏所出生的。透過自己所證悟的,即使是賢位,還沒有達到聖位,在三賢位位置裏面,可以一樣對這個法可以信受,就不會移轉自己的心念,乃至於最後離開這個證悟,想「證悟就這麼平常,那這樣我還是就去追逐五欲好了」。而如果有繼續這樣的課程繼續再修學,這樣學人就能夠安住。

所以要針對這點來說,其實這時候學人他對煩惱障的現行,他是比不上小乘者的阿羅漢的。為什麼呢?因為小乘者阿羅漢他可以斷除現行的種子,他對於現行的種子,他是有能力來簡別其中的現行是不是發起了貪瞋癡;即使是說他的心、他的意念偶爾會發起,可是他不會讓這個現行,變成是身口的業,不會造成身行和口行造作出來。然而證悟者這時候,還沒有辦法達到像阿羅漢這樣的程度,為什麼呢?

為什麼大乘法的見道,照理說應該很犀利,而且修學時間那麼長,為什麼卻不行?理由也是很簡單:因為大乘者他並不是要拋棄一切生死的諸法,他是要在生死中能夠讓一切的眾生有情,都能夠親證如來藏的妙法,或是能夠依次進入佛門來修學;所以他沒有辦法像小乘人一樣,完全不理會眾生、不理會諸法,就是把所有的這些感覺都關閉,或是沒有事情的時候就趕快入定,然後不再去理會所有的親緣眷屬或是有因緣的眾生。對於大乘者來說這樣是犯戒的,這樣是犯菩薩戒,大乘者必須要在一切地,對於一切眾生都要生起這悲憫情懷,都要想能夠讓一切眾生可以獲得一切智智,這樣的心永遠不會斷,這樣就是菩提心。所以,必須要對一切法、一切有情,要能夠根據大家的因緣,能夠作觀察,不能夠說一切都安住在自己內心的境界裏面;所以他還是要少分來作觀察,少分與世間諸法來應對。那如果需要他全力投入的時候,菩薩是不會猶豫的。因此,在這種情境下,你就會有很多的煩惱,會隨中產生;這些煩惱的斷除,必須要透過對這些事情能夠作深刻的理解,能夠作深刻的正法的相應,然後來調伏,或是反省自己的過失等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和小乘者斷除一切諸法的方式,完全是大相徑庭,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說,一位菩薩從無生忍要走到無生法忍的路要多久。

但是,如果這位菩薩可以堅定志向,不再對於貪瞋癡種種諸法染著而開啟世間的雜染,這樣又能夠不斷的弘法護教,讓自己的種性更趨向於菩薩,所以這時候他就會生起很多的殊勝的抉擇;這時候護法菩薩們、護法諸神們、護法鬼神們,都會來因勢利導,讓這個人修學能夠更好。這菩薩在這種情況下,他也要很確定自己將來的行履是什麼,到底是不是要留在娑婆,還是要繼續到其他的淨土;留在娑婆,要在人間,還是要往生兜率陀天,到一生補處的 彌勒菩薩那裏。然後,如果是說要去護持這個賢劫千尊佛的時候,那就要想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九百九十六尊佛都會在兜率陀天,在那裏等著成佛;所以因此就要去想這賢劫如何來作安排,等到賢劫過後以後,是不是再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然後繼續成就自己的佛道。

根據經典來說,成就無生法忍看起來並不像我們大家所想的那麼困難,然而這還是有很多的階段要走,包括要消除自己的性障;所謂的性障就是說在這個三毒——貪、瞋、癡,是不是會障礙到其他的菩薩,是不是讓自己的心性沒有做些許的調伏,對男女欲或是對世間法、錢財這些把自己綁住了,這些都是要從中來檢討的。然後對於這殊勝的一切種智,也要審慎來觀察,不可以因為法實在太深奧了,法實在是太難理解了而放棄;或是說只要等善知識來講,自己不願意事先來閱讀;這樣都對自己要能夠進入唯識種智,確實是有很多的障礙。

其實這時候開悟者,他可以熏習的地方是很多的,包括能夠閱讀般若經典。第二轉法輪經典由於在講空性,這時候就應該從空性中來作種種體會:到底空性為什麼 佛說可以成就佛道,為什麼空性對於小乘者來說並不是如此;小乘者也知道一切都是空,然而這樣的空卻沒有辦法轉成大乘的空;這空的差異呢,這時候已經明瞭了,因為 佛是因為證得這個真正的空性

在《般若經》所說的空是說「第一義空」,所謂第一義就是根據實相法來說;說有空,因為眾生沒有辦法理解,所以要根據他所說的、他所證的一切法空,然後最後再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時候他就會瞭解到:「我說的一切法空跟你說的一切法空竟然不一樣!」所以空滅、空性、空相等等,這些就不是小乘者他所能夠隨意簡擇、隨意理會;所以他這時候就可以方便、慢慢來進入這第一義空,慢慢來熏習;這就是 佛陀希望小乘者也能夠從學這個道理,讓他一開始就知道有一個東西不對勁。

所以今日如果說有人主張一切法空,然後他所要證悟的、他所要得到的,這樣只要透過文字表面上來理解,就是不曉得大乘法;大乘法即使只有聽聞或是能夠思惟,這都並不算是真正可以生起智慧而言,如果有生起智慧,那是方便來說;一切大乘法最後要以證得這真正的如來藏,產生般若智慧;依這個智慧作為根本,這樣才會說,當初聽聞的——這樣回去,反過來重新檢討——聽聞的才是真正聽聞到真正的義理。這時候再繼續聽聞,再繼續聽善知識的演講,聽這個法會所說法,才能夠更清楚、更明白。

所以一切諸法都不能離開這第一義諦,不離開證悟的這個實相智;因為有實相智,才會有聞、思、修、證的一切諸法所說的、反過來這樣可以驗證而成的智慧。所以這種智慧就不是當初小乘人所以為的,然後在現象界能夠作一些現觀,認為是無常、無我;因為在二乘法中,他能夠觀察到的並沒有一個常住法,常住法要等到第一義諦的宣演,般若智慧的明瞭。所以這常住法是證悟者所親身親眼所證驗的,並不是從語言文字所作種種的猜測;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知道,可以從這樣的智慧,將來繼續走向佛地;因為 佛說,這空性就是諸佛成佛之道,就是這菩提之道。

所以這空性就是概括了 佛所說的如來藏一切妙法,所以,佛在許多的經典都這樣告訴我們;因此一切的種智修學,還有無生法忍的證得,對於菩薩來說,一定是一個必經的歷程。對許多人來說,看起來無生法忍是遙遠而不可及的,我們知道 龍樹菩薩祂智慧非常的高超,所以祂證得無生法忍,祂是以這樣來往生極樂淨土的——以初地的證量;所謂初地證量,都至少有證到無生法忍。

我們如何在這過程中,繼續可以把菩薩種性增厚?就是不要用自己的輕慢心,自己來分裂僧團;或是說對於一些的法義來輕易的洩露。譬如說你證悟了如來藏,你當然知道祂在哪裏,可是如果輕易的洩露,甚至自己出來演講公案,把公案其中的密意予以宣洩,這樣就會造成了讓 如來正法會得到虧損的果報,也會讓自己未來世在三惡道流離失所。所以我們從這點來看,現在許多人他非常努力的解釋公案,甚至直接說這公案密意就是什麼什麼,這樣的方法不但沒有助於佛法的復興,而且這樣的人是直接讓佛法貶抑;因為許多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證悟在哪裏,也不知道真正密意在哪裏,他就開始辦各種的書籍,寫作各種的書籍,甚至辦一些報刊、一些書刊等等,然後來說這其中有種種的密意。然而這些人都不曉得,如來已經先囑咐過了,凡是密意眾生就不應該隨便講,我們菩薩位更不可以隨便講;因為這個密意容易讓沒有辦法信受的人來誹謗,來下墮三塗,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一個真正的菩薩,會直接將這公案說真正的密意是在哪裏,把關節處把它點出來,這樣的作法是錯的。

所以,善知識在那種情況下他要怎麼做呢?你就可以看禪宗的公案,都是旁敲側擊的,不能夠直接在一個地方來著眼;旁敲側擊可以讓眾生還有因緣可以得證這無門之門,可以入這無門之門的法,不能夠直接明講。所以我們透過這樣,也可以來作善知識的簡擇。

菩薩種性的培養,除了證悟以外,另外對於善知識,要真的完全的服膺;不要因為自己個人的私欲私見,而產生了種種的背離。這個在大乘法中是很常見的,可能有的勝義僧團,它會經過許多的弟子,他們到了一個階段就離開了;而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都不能瞭解,真正法的真實義不是在於證悟而已,你還有很多很多需要來修學。真正見道開始還有很多修道的歷程,這個修道歷程就是屬於一切法都有它的智慧;不論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切法,它都必須跟如來藏來連結,因為如來藏出生了這一切諸法;最後能夠在這樣的無生法來安住,知道所知障就是代表一切所知境界——無為法、有為法,這一切諸法都能夠出生智慧,都能夠讓我們真正斷除這些我執,所以這就是無生法忍。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