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06 16:44:40| 人氣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宗通與說通第35集─真實義通(下)

此篇引用自: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35

宗通與說通第35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真實義通(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當中,我們說明了三乘佛法都是依於如來藏而立的,但是三乘菩提是有著根本的差異,這就是三乘佛法的真實義。

依於親證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而能夠具有真實義通的別教菩薩,當然能夠正確了知三乘菩提的差異。不會像有些人這樣說,他說:「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就是三乘共依的聖典。」佛法的如實之相當然就是佛法的真實義,對於一個能夠如實知「四部阿含已含攝三乘菩提」的人而言,佛法的如實相確實無所謂大小乘之別;因為小乘法已明確地攝入大乘法中,不論四聖諦或十二因緣都要以「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入胎識如來藏為根本所依,才不會在滅盡諸苦根源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後,成為斷滅空無。

只是以聲聞人及緣覺人來說,並不是以親證大乘菩提如來藏為必要條件,只要是初果須陀洹斷我見,而能夠信佛語,了知見聞覺知心外別有無餘涅槃中的本際,能夠如實知「滅盡十八界而成為無餘涅槃時並不是斷滅空」。然而這樣的初果人,也必定清楚了知親證大乘菩提的別教菩薩們的智慧,是遠遠勝過自己的,而且不是自己初果的智慧所可得思議的;因為菩薩明心所證的妙觀察智,並非身處初果位的自己所能夠臆測,至於大乘別教菩薩由親證如來藏所生的平等性智而發起的慈悲行願,當然更不是一切聲聞人所敢望其項背的。

而這樣的人竟然說「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可見他無法瞭解以上所說的正確義理,連聲聞初果須陀洹的果證都沒有;當然更沒有能力、沒有智慧看出 佛在四阿含中所隱說、顯說的三乘菩提真實義;僅僅是偏邪的認為佛法的如實相就是緣起性空,然後自以為是地妄認聲聞、緣覺與菩薩是一樣的;乃至於錯誤地宣稱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最後果位都是阿羅漢果,並且認定阿羅漢與佛的智慧並無差別,只是行願有所不同罷了。

為什麼我們斷定他說佛法的如實相就是緣起性空呢?因為「佛為法本,法由佛出」,佛法的如實相當然是指佛世尊親證法界實相而具有的智慧——「佛智」。在這裏他先說「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然後緊接著說,他說「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這就不折不扣的認為佛法的如實相就是緣起中道、緣起性空。他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顯然是說:緣起中道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而《阿含經》所彰顯的正是緣起中道的正理,所以《阿含經》就是三乘共依的聖典。

但是,佛在《阿含經》有提到,入胎而能出生五陰名色的本識入胎識;而第八識入胎識的真實存在,在佛教正覺同修會截至目前,已經被四百多位親證的菩薩證實了;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在祂所著作的《阿含正義》一到七輯中,更舉阿含經文詳細地申論加以證實:如果否定了名色的根本因入胎識而說緣起性空,那是無因唯緣的無因論者。因為緣起不是中道,只是一個概念,一個說明現象界萬法緣起性空、終歸壞滅的現象的一個觀念而已,不是一個真實自在體性的法。它並不是一個有真實自在體性的法,根本是連斷見、常見都談不上,它只是一個存在人們意識心中的無常的觀念;就如同虛空被稱為「色邊色」,只是一個形容物質色法邊際狀態的觀念而已。這一個觀念如何能夠說有斷、有常呢?如果要勉強來說有斷有常,或許就只能夠依它所據以存在的意識心的斷常來說斷常吧。然而意識心中的這個觀念,雖然說談不上是斷是常,但這並不表示可以說為中道;因為當此世的意識心入胎而永斷以後,他心中的這個觀念也就隨之永滅不存了;以緣起中道來稱它,將緣起而無常的觀念判定為中道,只能夠說是完全的妄想與戲論。以這樣否定入胎識而墮於斷滅空的緣起中道來看待阿含,那麼阿含又如何能成為三乘共依的聖典呢?這就顯示說,說這句話的人他不但沒有大乘佛法的真實義通,連二乘阿含解脫道的真實義通也沒有。

另外必須一提的就是,既然是佛法的真實義,必定是不會演變的,否則就不能稱為真實義;正如同《大般若經》所說的,說這個「如所有性」祂是一切常、恆、無變無易、有實性者。不能夠像以學術研究的方式來學佛的人,大膽的主張說「大乘非佛說」;否則,不但三乘菩提的修證全都無所能為,甚至於還會在佛學研究當中產生許多的矛盾。

就像有人這樣說,他說:「三乘佛法是由原始佛法發展演變而成的,而發展演變的主要動力,就是來自於『佛涅槃以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那就是認為大乘經不是 佛陀金口親說,而是經過三五百年的演變進化才發揚起來的,具有外道梵我、神我思想的晚期佛教。可是他又說,他說:「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世尊的真諦的。」以主張佛教演化說的佛學學術研究者的觀點,所謂的「初期佛教」,一般是相對於後來發展的「大乘佛教」而作區分;就是從 佛陀創立教團弘揚教理開始,到 佛陀入滅後的這一百年、二百年之間,教法一味,教團統一,還沒有分裂為部派以前的時代。當然這些佛學學術研究者,也都只承認四部阿含是在這個時期所集結的經典,而大乘經則是之後三五百年才孕育演化出來的。所以,他這裏所說的「初期佛法」,指的就是初期的四部阿含的法義。但是他既然主張大乘非佛說,否定 釋迦世尊曾說過大乘法,否定四部阿含中有大乘法的法義存在,可是卻又說「大乘教雖為了適應時機而多少梵化,然而他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光華燦爛,能徹見佛法真髓的。」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一連串的矛盾的邏輯問題。

首先,他說,初期佛法四部阿含的聲聞佛法時代,不能夠充分表達 世尊的真諦;但是經過三五百年的孕育成長的大乘教,卻能夠徹見佛法真髓。那麼佛法真髓——世尊的真諦,究竟是要從他所承認為 佛說的阿含聖典中觀察而能夠有所理會;或者是說要從他認為非佛說而是經過三五百年的孕育長成,也就是演化而來的這個大乘經典中,去觀察而有所體會呢?再者,若他認為 世尊所說的「初期佛法」不能充分表達 世尊的真諦,那是不是在表示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卻沒有說到重點?世尊親口說的不能充分表達 世尊的真諦,卻要待後世佛弟子,經過三五百年研究、揣摩、推敲的結果,來表達 世尊的真諦,而能夠徹見佛法真髓?他的意思是不是也就是說,世尊所表達的佛法是不具足的、是不圓滿的,用來證明說 世尊當時確實是尚未成佛,而講不清楚的;要待後世三五百年的佛弟子,對 佛的永恆懷念,所結集出來的大乘法,才能夠徹見佛法真髓?那三五百年後的佛弟子們的證量,是不是比 世尊更高呢?而更有資格被稱為佛呢?所以,以上的說明就可以瞭解,這樣的說法實在是有非常非常多的過失。

再來,我們說外道的梵我、神我只是識陰所攝的第六意識;而識陰中的第六意識,不論是粗心或者是細心,都是依法塵以及六根,就是五色根還有第七識的這個意根為緣,才能夠從本識如來藏中生起,而在人間現行以及存在。外道神我跟如來藏這兩者,一個是第六意識,另外一個是第八識如來藏,怎麼能夠說佛教真常唯心所說的如來藏本識是被外道第六意識所梵化,而與外道神我合流呢?第八識法義與第六識法義,自始至終是兩個不同的識,怎麼可以混同為一個識而合流呢?

成佛之道必須要具足兩個法,一個就是解脫道,另外一個就是必須要具足一切種智:解脫道是二乘聖人所證,雖然菩薩以及諸佛也一樣親證;但是一切種智則是無上正等正覺所得的智慧,只有菩薩隨佛修學佛菩提道,才可以分分的證得,它是不共二乘聖人的。因為二乘聖人他們不修佛菩提道,只修解脫道;而且二乘聖人的解脫道也是不究竟的,因為還有生死有關的習氣種子未滅盡;二乘聖人所修的解脫道,即使說成為四果阿羅漢,也不過是斷了習氣種子的現行而已,但是那個習氣種子其實它還是沒有斷盡的。一切種智的意涵,它就是具足的證知如來藏心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發起了一切種子的智慧,而能夠具足運作一切種子,也就是具足的來運作如來藏中所有的一切的這些的功能差別。必須要經由證悟如來藏之後,將近三大阿僧祇劫悟後起修,最後才能夠具足現觀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種子,這時候才說具有一切種子的智慧,稱為一切種智。諸地菩薩分證這個智慧,但因為還不具足,所以就另外稱它叫作「道種智」,意思就是說「修道位當中的一切種智」,仍然不是究竟位的一切種智;由於已經親證如來藏中的種子,但是還沒有具足了知,所以就稱為道種智。至於三賢位的七住位是真見道,從七住位開始一直修到經過十行、十迴向,到十迴向位滿心,都是屬於相見道;但是,還不能夠算是已經進入修道位,所以說這三賢位都沒有道種智。一切種子的智慧,既然是依如來藏而有,成佛必須要以一切種智為判斷、評斷的標準,而成佛的證得就已經函蓋了聲聞的解脫道。

在「三法印」,大家都知道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它是檢查所悟的三乘菩提是否正確的一個準繩,特別是偏重於在檢查二乘解脫道的果證是否正確。由此可知,三乘菩提的實證絕不會互相矛盾的。三法印主要是在檢驗解脫道的果證是否正確,解脫道的果證,其實三乘是一樣的;所以說三乘菩提的實證是絕不會互相衝突、互相矛盾的。但是解脫道的修證,它是要以如來藏為基礎,才有可能成就的。由此就可以知道,三法印它的自性絕對不可以外於如來藏,否則就沒有檢查解脫境界是否正確的功能;因為解脫境界的最後實證,也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它是依滅盡蘊處界後獨自存在的本住法入胎識的自住境界來施設的;因為若是離了本住法入胎識的獨存而無知無覺的境界,就沒有無餘涅槃可入,就會成為斷滅空了;因為滅盡蘊處界一切法以後,佛說還有本住法,就是涅槃中的本際,祂是不會滅失的。所以,不可以說阿羅漢入涅槃時滅盡蘊處界一切法以後是斷滅空。

而色法就是五色根還有六塵,是在入涅槃前就必須要滅盡的,所以無餘涅槃的本際一定不會是色法。又因為虛空是空無,是無法,沒有一法存在,所以叫作虛空;假設虛空就是無餘涅槃的本際,那麼無餘涅槃就會成為空無一法的斷滅。再者,無餘涅槃的本際如果是心,那當然不會是意根,更不會是離念靈知、有念靈知的這個見聞覺知心、這個此覺心;因為意根與意識兩個心已經包括在十八界當中,那麼包括在十八界中的意根與意識,在入涅槃時都是必須要被滅除的。所以說,這樣的說明以後,無餘涅槃的本際,既然不是色法,既然祂不是虛空,既然祂不是意根,也不是見聞覺知的意識心,當然指的就是入胎識這個本識了。既然有七識心,而七識心在入涅槃時已經被滅除了,沒有「眾生我」存在了,剩下的這個心入胎識獨存,而被稱為無餘涅槃,當然入胎識本識就應該被稱為第八識;因為前面已經說明有七個識,那第八個這個識——七識以外存在的這第八個識,當然就應該是被稱為第八識。這不就正是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所講的,這個本住法阿賴耶識如來藏嗎?

若沒有這個本住法、這個本識心獨自存在而離見聞覺知,無餘涅槃就只能成為斷滅空。那就與佛世的焰摩迦比丘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前的斷見看法無二無別——他認為涅槃中,無餘涅槃當中是一無所有。佛弟子們三次這樣問他,他都三次這樣回答:「無餘涅槃中是空無所有。」這當然是不正確的!所以弟子去跟舍利弗講,去跟 佛陀講。那麼 佛陀、舍利弗當然要找焰摩迦比丘來加以訶責,說:這樣的斷滅見那是不對的,是不符合 佛所說的法的。

應成派中觀師他們所主張的「滅相不滅」,只是意識覺知心中的一個想法、一個觀念而已,並不是實有法,仍然是屬於五陰的想陰所攝,也是死亡前的意識心作意而擁有的一個概念,是意識心所擁有的知見。但是當他死亡的時候,意識心斷滅了以後,這個意識心所擁有的作意就隨之滅而不存了。他人還沒有捨報之前,心中抓著這樣的觀念——「滅相不滅」這樣一個觀念,這只是意識心中的一個觀念而已。他讓意識心不斷的作意,然後擁有這樣一個觀念、這樣一個概念,或者說這樣一個想法,但是大家想想看:當他死亡意識心是一定要斷滅的,這個依著意識心的作意而存在的這個觀念、這個想法,不是就隨之滅而不存了嗎?所以說並不是常住法,不可以說是不滅法。所以,「滅相不滅」它只是一種詭辯的言詞施設建立而已,並無實法可以獨存於涅槃中,只是一種戲論;就是十八界滅盡的涅槃當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這樣一個觀念、這樣一個想法,所以說它不是實際存在的常住法。當這些應成派中觀師死了之後,這些作意不能夠隨同永滅的此世意識帶到未來世去;也無法隨同此世意識在捨報入涅槃的時候,在涅槃當中安住,所以根本無法在滅盡五陰以後獨存。

因此,聲聞解脫道的實證,要依本住法如來藏,才能夠成立以及存在,才不會同於常見以及斷見外道。另外,解脫跟一切種智是有所不同的。解脫三界生死的實證,只要斷除蘊處界真實不壞的邪見,斷了我見,再進而斷除對自我的執著,也就是斷除思惑,就可以實證解脫的第四果,也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但是,這四果的聖人仍然不知法界的實相,還是沒有一切種智;必須要迴小向大,修學般若,然後證得實相心如來藏以後,才能夠發起般若的智慧;然後進而跟善知識修學以後,逐漸的了知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這樣才能夠具足一切種智。

以上我們針對於這個真實義加以說明,就說明到此。

阿彌陀佛! 

台長: 菩提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