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46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46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密宗應成派之中觀見(下)
余正偉老師 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接著上一次節目的內容。
我們說到呢:有一位屠夫他有宿命通,他看到了他在過去生中當屠夫然後殺羊,殺了羊之後就可以生到天上去享福,所以他跑來要求國王說,希望國王接下來能夠繼續的把這一個殺羊的工作全部都交給他。那國王覺得很奇怪,就跑去問 佛:「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子,難道殺羊會生天嗎?」佛就回答說:「這一位屠夫,他說他有宿命通是真的,因為在過去的第七世裏面,他曾經遇到了一位辟支佛,心中生起歡喜,所以睜大了眼睛用善心仔細的瞻仰這一位辟支佛,由於這樣的福德,接下來呢,他就能夠六次往返於欲界六天跟人間之中,並且自己識知宿命。而他在過去六世所宰羊的業報還沒有顯現,必須在下一世開始才顯現,所以在這一世結束之後呢就會下地獄了,在地獄中再慢慢的償還這一些殺羊的果報。這是由於這一位屠夫他的宿命智太淺,他不能夠看到過去六世之前是因為瞻仰辟支佛的福德而生天的,所以他就以為是後來殺羊而生天,這個人雖然能夠識得宿命,但是這不算神通,也不算三明當中的宿命明之證明。」這就是告訴我們,自己的六識身感覺與見解是相對之法,不是真實之法,縱使是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也不是真實的,充其量只是一個相對的真實,而不是絕對的真實。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裏面開示說:【識以了境為自性故,即復用彼為行相故,由斯兼釋所立別名。能了別境名為識故,如契經說眼識雲何?謂依眼根了別諸色,廣說乃至意識雲何?謂依意根了別諸法。】(《成唯識論》卷五)這是說:六識是以了別、分別、辨別六塵當作祂們的自體性,也以這個了別六塵當作是祂作用的相貌,由此也說明了六識的另一個名稱,叫作了別境相能夠變化的六識。因為六識能辨別六塵境界,所以說六識是識,六識本身祂是對應著六根、六塵而出生的,是時時刻刻在改變的,沒有了六根與六塵也就沒有六識了。
所以六識的本身只是一個用來了別的工具,祂並不是本來真實之法。當六識存在的時候,祂就一定會向境界上面去攀緣,在境界法上面去覺、去觀,也就是去尋求、去待伺。所以 玄奘菩薩又說:【尋伺俱依外門而轉,淺深推度,粗細發言,此識唯依內門而轉,一類執我,故非彼俱。】(《成唯識論》卷四)也就是說:尋與伺也就是覺與觀,祂都是六識存在的基本條件,都是隨著第六意識向外活動而推理出或者淺或者深的推理尋求,並且作出或者粗或者淺的表達。而第七末那識呢,祂只會向內運作,只執取第八識的功能差別當作是「我」,所以「覺與觀」只與意識相應。到這邊我們可以發現六識身的本質,都是依著六根、六塵而有的,是依他而起之法,不是本來常住之法,所以六識身都是應捨之法。
譬如說,大家都知道要捨惡向善、要不放逸、要攝心為戒,可是當境界來到的時候呢,我們的心中雖然也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但是為什麼最後還是常常做不到?每一個酒鬼都講說「我要戒酒了」,但是看到了酒就是忍不住拿起來喝;每一個好賭的人都說「下一次不賭了」,但是人家一招「三缺一喔,老王!」又忍不住坐上牌桌。明明我的意識心中清清楚楚的知道該怎麼做,但是最後的結果總是事與願違,這是為什麼呢?又好像把這個在磨坊裏面磨麵粉的馬帶上戰場,這些馬一輩子都是在繞著石磨轉圈圈,上了戰場千軍萬馬的威嚇之下,這個馬呢一嚇,就竟然還是在原地轉圈圈;那馬也知道主人的意思是要牠向前衝,可是在一緊張之下,為什麼還是在原地轉圈圈?因為長久的習慣已經養成「習氣」了。習氣又是哪一個識呢?佛說要調「心馬」,這個心馬只是指這個能思能量的意識而已嗎?好像不是這麼簡單喔!
再說,我們都知道要造善業,止息惡業,今生如果遇到不如意的境界,是因為過去生所造的惡業種子成熟了所顯現,業力成熟就要去受報;可是如果六識身就是我的全部,那為什麼現在我的意識想說「不要再痛苦了,不如意的境界趕快消失」,但是惡業還是繼續現前,我們還是得一直受報到結束?
如果我的意識心不能夠改變種子的現行,那顯然善惡種子不是由我的意識心來執持的囉!這當中就會有兩種可能。一種人說:「那是因為我的意識心不夠專注,定力不夠,所以不能夠改變業種的現前。」那就算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他們可是三界當中定力最好的,但是阿羅漢也不能阻止自己的業力現前。所以呢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他窮盡了一切神通,想要救釋迦族的人免於瑠璃王的刀兵殺戮,就把釋迦族裏面的男男女女裝進了他的缽裏面去放到天上,結果呢兵難過去了之後,大家還記得嗎?缽裏面的眾生怎麼樣呢?目犍連把缽一打開,裏面的眾生變成一缽的血水,這就叫作業力不可違。但是我們也不能夠說在眾生以外還有一個全能的造物主,他在掌控著業力,這樣子可就變成了婆羅門教的大梵思想了。那當然更不能說有一個什麼「業力自動償報系統」,這樣子就變成了婆羅門教的自然發生論囉。這中間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一些問題如果不能弄清楚搞明白,眾生是不能安心的斷盡我見、我執,那我們的學佛就會變得沒有意義了。
在佛世的時候,佛說法分成三個時期,又稱為三轉法輪。初轉法輪的時候,佛教導解脫道,告訴聲聞人涅槃是真實的、是清涼,有本際,所以聲聞人就能夠安心的把我見、我執斷掉,而成就阿羅漢,入涅槃,但是不能成就佛果。譬如說,在《中阿含經》裏面,佛一開始教導五比丘的時候就說過了:「五比丘!……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是成明成智而不是取於斷滅喔!不是把「將滅止生」而叫作安樂,因為有明有智,那就絕對不會是斷滅。即使是在 世親菩薩迴小向大之前所寫的《俱舍論》裏面也說到:在死後的世界呢,這樣子的生死輪迴當中必定、必須要有一個能夠保持同一性的個體存在,否則就沒有辦法說明輪迴之間的連續性。所以既然涅槃必是「有」之法,祂就絕對不會是一種虛無的假設。
到了二轉法輪的時候,大家都已經瞭解了六識身非真,十八界不實,在這個前提之下,佛開始說「非心心」、「無心相心」,讓大家能夠更進一層的迴小向大,直至初地。到了三轉法輪的時候呢,佛開始說「真如」、「如來藏」、「藏即阿賴耶」,說成就唯識種智的成佛之道,到了這個地方,佛的講法終於圓滿了。
佛滅度以後,聲聞道的阿羅漢以及證果的聖眾們逐漸的凋零,有一些取證涅槃,有一些上生到天界。而大乘中的證悟菩薩們本來人數就很少很少,佛在世的時候也常常是要靠他方世界來的菩薩才能夠圓滿法會;世尊離開以後,菩薩們大部分跟隨著 世尊往他方世界或者往生到各種他方的佛土去,留在這個世間的菩薩很少;再加上菩薩們大部分是現在家相,並沒有固定的組織與供養,這一些世間的菩薩們散落在全印度各地,特別是在印度的南方,他們不與聲聞僧團共住。所以在 佛滅以後,阿難要離開之前聲聞教團中其實已經開始轉變了——才不過不到百年時間,當 阿難還在世的時候,正確的解脫道教法就已經開始衰敗了,所以逼得 阿難臨走之前還得使出諸般神通來攝眾,把這一位同時具有阿羅漢與地上菩薩身分的 阿難,當作是無知的失智老人,這就是代表當時的僧團已經全面敗壞了。
然後接下來的幾百年呢,這一些無證無修又秉持著錯誤的解脫知見這一些凡夫僧,一直掌控著僧團中的主流,所以就分裂出十八部派、二十部派等等。部派佛教裏面呢,大部分都是這一些沒有證得四向四果,甚至連解脫知見都偏邪,空具一身表相的凡夫僧。他們依著 世尊的預記,回過頭去反而去向這個改革以後的婆羅門教(也就是印度教)裏面去求法,所以呢就有了各種奇怪的思想進入佛教,到最後佛教就不得不分裂為許多的部派。而在人間的菩薩們,以在家的身分只能夠維持住散落在各地的小眾文化,聚集少量的徒眾,只求把教法能夠延續下去,加上一位又一位的菩薩往生他方淨土,或者是印度以外的地區,所以菩薩的教團也是逐漸的凋零。
到了西元前後,大菩薩們見到時節成熟了,是該重振娑婆世界法教的時候,所以又紛紛的開始往生人間印度。龍樹菩薩是集其大成者,祂走遍全印度把各個地方的大乘菩薩,也叫作各地的瑜伽師,把祂們的教法經典彚整起來,還是多有失傳與不足。後來呢祂得到了 大龍菩薩的幫助,祂進到了龍宮,看到了那一些在人間已經失傳而龍宮還收録完整的大乘經典。龍樹菩薩把其中的小部分經典帶回人間,幾十年間就大肆弘揚佛的正法。那這一些人間的外道跟自以為是的聲聞僧團,因為他的供養跟名聲受到了影響,所以紛紛的指責這一些大乘經典是偽經甚至是邪教。所以 龍樹菩薩出世弘法以來,終其一生祂都在摧邪顯正,要改變人間錯誤的外道思想以及錯解的部派教法。當時 龍樹菩薩的處境並不容易,因為:一方面呢,對內要導正十八部派裏面的思想,去邪存正;一方面呢,對外要弘傳大乘的妙理,而且還要小心不能讓真如本際的教法被人家誣陷為印度教的大梵思想。所以,龍樹和祂的弟子們對內、對外都要非常努力的去摧邪顯正,去著書論作。甚至祂的大弟子提婆菩薩就是被這一些祂所摧伏的外道所殺害,實際上很可能就是佛門中的外道所殺害的。在 龍樹菩薩與 祂的門人努力之下,世尊的教法又重新的在印度復興起來。雖然三乘的佛經都已恢復,但是 龍樹菩薩他們這個師徒之間呢主要的工作,是在使得正確的解脫道以及二轉法輪的般若教法再次的出現在印度。例如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面說到:「佛觀一切眾生及諸法,從本以來至不生不滅,常清淨如涅槃,是名無異想。」(《大智度論》卷二十六)然而十八界法並不是如祂所說的從本以來就不生不滅,那到底 龍樹菩薩講的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能夠從本就不生滅呢?
再接下來就是要復興三轉法輪的一切種智了。這一點 彌勒菩薩親自召集了三地的 無著菩薩來幫忙,完成了《瑜伽師地論》來作為這個世間菩薩的根本論典,也就是為了未來 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先預作準備。這一個偉大的事業,後來加上 世親菩薩一起來完成而達到完備,使得 佛所說的經典能夠有了完整的論典來闡述,人間所需要的大乘經論到這個地方全部完成。但是並不是說正法的力量到這個時候就非常的強盛,因為娑婆世界裏面的外道永遠多於佛弟子,佛門中支持錯誤教法的力量一定是比正法的力量大,這就是五濁人間莫可奈何的事!比方說,世親菩薩 祂最後是在尼泊爾看到了穿著袈裟的僧人卻在耕田,祂最後感歎於 世尊的法教衰落至此,就這樣往生了。由於 世親菩薩的名聲太響亮,所以當時有許多人來隨從 祂學習,但是其中大部分的人其實也只是來湊個熱鬧,並沒有得到 世親菩薩的真傳,但是他們出去以後都說自己是 世親菩薩的真傳弟子:例如像陳那、安慧。在 世親菩薩之後,這一些徒子徒孫真的能夠得到 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真傳,能夠證得真如如來藏,能夠通達種智之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是全天下的諸師都說自己是 世親菩薩的法脈,自己沒有法眼、沒有種智的時候還真的很難判別。
在 龍樹之後 世親之前,有許多人研究 龍樹的般若中觀,有著不同的見解。在 世親菩薩過世以後,最先出名的是佛護(Buddha-palita),他是龍友和僧護的弟子,他對於 馬鳴、龍樹、提婆的著作寫了很多的註釋,然後創造了「中觀應成派」思想。比佛護稍微晚一點的是清辨(Bhavaviveka),他是僧護的學生,在佛護去世以後呢,清辨整理了佛護所著的論註,大致上認同佛護駁斥以前中觀諸師的這個論點,那也寫下了清辨自己的註釋。他們兩個人成為後來「中觀應成派」與「中觀自續派」思想的兩位創始人,他們都是屬於「中觀無自性」學說,是相對於 無著與 世親菩薩的「唯識有真實實相識」的這個唯識思想而說他們是無性。佛護和清辨都主張 無著與 世親菩薩的學說不是在宣說 龍樹菩薩的中道,而只是在講解唯識學而已,他們甚至主張除了他們自己所說的以外沒有別的法是真實的法。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在 無著與 世親菩薩之後,其實真實佛法的正教呢很快的又衰敗了;因為菩薩們已經開始從印度往生到絲路與中國了。
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是解脫軍,他也是僧護的弟子,他本人並不像 世親菩薩那樣子是真正證得真如唯識的,但是他是第一位以中觀無自性的觀點,然後去註釋 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的人,他對後世錯誤的影響非常的大。至於 世親菩薩所傳下來的法義被稱為「瑜伽行派」,其中有一個分支是安慧所傳下來的,雖然安慧號稱是 世親菩薩的學生,可是他並不支持阿賴耶識是真實的存在,被叫作「無相唯識派」。正確的主流則是由護法菩薩、戒賢菩薩、玄奘菩薩所繼承的「實相唯識」,主張要親證阿賴耶識為萬法的根本,並且繼續修習一切種智之學,這才是 佛陀正法的繼承者。
中觀應成派與中觀自續派後來各自有繼承人,但是其中呢以中觀應成派的影響最大,因為坦特羅佛教裏面的主流、骨幹的哲學思想就是屬於中觀教派。一直到今天,雖然在坦特羅佛教裏面也有其他的哲學思想,例如中觀自續或者是如來藏思想,但是因為整個坦特羅佛教中幾乎沒有人證得真如阿賴耶識,因為他們的教法當中違背 佛所制定的重戒,所以不可能有人證得真如阿賴耶識,所以實際上整個坦特羅佛教沒有離開過意識心的範圍。
那到底中觀應成、中觀自續與如來藏教派之間,他們的關係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後來的發展,為什麼整個坦特羅佛教會變成實質上以中觀應成的思想、以意識心為染淨法根本思想,變成整個坦特羅佛教的基本哲學?這個部分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為各位介紹。
那今天就為大家解說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