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24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24集~~由正光老師開示: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上集)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個單元講的是「佛菩提道首重開悟——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今天講的是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成佛之道》第13頁。
佛菩提有二個主要道——解脫道、佛菩提道,它含攝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佛菩提。
聲聞菩提是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就將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三縛結斷除,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將我所執、我執斷除而成為四果的阿羅漢,就可以入涅槃。然而阿羅漢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阿羅漢入了涅槃到底是不是斷滅空?因為有所疑,就去請問 佛,佛就告訴阿羅漢:阿羅漢入了涅槃,並不是斷滅空。由於聲聞人相信佛語開示,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就入了無餘涅槃。所以聲聞僅是了知蘊處界虛妄而已,並未觸及生命實相。
緣覺菩提則是從十因緣觀察,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往上逆推,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因為有個識。這個識就是入胎識,這個入胎識能夠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長,這個入胎識也是 世尊所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因為不能超過這個識,只好從十因緣這個識順推回來,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檢查的結果完全正確無誤。
佛菩提則是需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那才能成佛。哪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也就從十信開始建立對佛的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圓滿後轉入十住位。於初住開始布施,二住持戒乃至五住修禪定,於五住位圓滿轉入六住位;於六住位修般若,建立佛法的正知見——所謂的五蘊十八界虛妄,有一真實心不虛妄,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等等,於六住位熏習圓滿後轉入七住;依照善知識所教導的參禪正知見去參禪,於因緣成熟時,破參明心找到了第八識,發起了般若的智慧,以及依第八識的立場來觀待蘊處界虛妄,再加上善知識攝受,圓滿七住,轉入八住;由於菩薩精進的結果,轉入到十住,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培養看話頭的功夫,修集廣大的福德,於因緣成熟時成就了如幻觀,圓滿十住位進入了十行。於十行位圓滿成就了陽焰觀,轉入了十迴向位。於十迴向位圓滿成就了如夢觀,轉入初地。於初地滿心就可以慧解脫而不取證,繼續留惑潤生;到了三地滿心前,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於三地滿心,就可以取證俱解脫而不取證,故意留惑而潤生;到了六地能夠證滅盡定,所以仍不想取無餘涅槃,到了七地念念入滅盡定,這時候心寂靜的結果,就想入無餘涅槃,這時佛就出現了,傳授這個菩薩一個三昧,叫作「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三昧勝過菩薩以前所修學的種種三昧,所以菩薩樂於修學而不入無餘涅槃。到了等覺,以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不管內財外財祂統統布施,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圓滿之後上升天上,於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也就是說,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智慧,以及斷煩惱,才能成就。
綜合上面分析結果,三乘菩提有「共」與「不共」。共的部分是,三乘菩提行者同觀蘊處界虛妄,也就是三乘菩提行者都有解脫德;不共的地方是,菩薩找到第八識及發起了般若的智慧,有了法身德及般若德,這二德是不共二乘人。由此可知,佛菩提道主要關鍵在明心見性,它是外門修六度萬行、內門修六度萬行的主要關鍵,這個部分是不共二乘。
但是明心見性與今天要講的「佛菩提道宗通與說通」有什麼關係,則是我們要探討的地方。如同以往,引經據典來加以說明。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開示:「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解釋如下:三世如來有二種法的通達,就是「說通」與「自宗通」。「說通」就是說法的通達,有人無我智、法無我智二種。人無我智指的是五蘊十八界沒有真實我的智慧。法無我智是觀察依蘊處界而有的諸法,沒有真實我的智慧。由於五蘊十八界亦屬諸法所攝,所以法無我智比人無我智更深、更廣。「自宗通」就是宗門的意旨通達,即是大乘見道的明心見性,又名宗通。
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開示:「謂我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解釋如下:宗通就是宗門的教示,乃是為真正的修行人而說的第一義諦法,也就是明心見性。說通就是接引及度化初機人,猶如啟發佛法中的童蒙,建立佛法的正知見,為證悟作準備。原來佛菩提道的明心見性,就是宗通。然後以宗通的法,教導學人未來能夠明心見性,這就是說通。
接下來要詳細說明「宗通」與「說通」的內涵。
「宗通」就是大乘見道的明心見性。首先談明心的部分,是菩薩用參禪的方式,於一念相應找到了第八識。正如《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
【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解釋如下:由十信位開始修行,對佛開示具足信心後,轉入十住位,到了六住位熏習般若的正知見,於般若正知見熏習圓滿後,轉入七住,於參禪時,正確的觀行現在前,親證了生命實相找到了第八識,又經過佛菩薩加以攝受,得以圓滿七住,常住不退,在此之前,稱為退分菩薩。
從這裏可以證明,明心就是七住菩薩。如果有人不承認明心的菩薩就是七住菩薩,名為不懂佛法者。又,如果有人主張:「明心後是不會退失菩提心。」你就知道他根本不懂佛法,因為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曾開示:「菩薩明心後仍然會退菩提心。」如經文所說:
【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經典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善知識攝受,少者一劫,多者十劫,一定會退失菩提心。因此,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過去曾經明心過,但因為沒有遇到善知識攝受,遇到惡知識而退失菩提心,因此退入凡夫不善惡中,無法成為習種性人。因此,如果有人主張「明心後是不會退失菩提心」,你就知道他對佛法懵懂無知!
當菩薩明心找到第八識,發現祂本來就在,而且八個識在一起。有一首偈說得好:「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裏把帳開。」「八個兄弟共一胎」指的就是八個識;「一個伶俐一個呆」,伶俐指的就是第七識,呆的就是指第八識,祂離見聞覺知;「五個門前作買賣」指的就是前五識,祂在現前境界作分別;「一個家裏把帳開」指的就是意識啊。菩薩明心後,對禪宗的公案、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經典漸漸看得懂了,然後以真見道的總相智為基礎,深入相見道的別相智,於別相智圓滿,深入諸地修道種智,最後圓成一切種智的究竟佛。
然而,坦特羅佛教只靠觀想就能成佛的說法,非常荒唐!因為坦特羅佛教所有修行法門都以觀想為基礎,不能自外於觀想法門。譬如坦特羅佛教所謂的「觀想天身法門」,藉著觀想自己有廣大的天身,於觀想成就後,自己就有廣大天身,然後以此觀想所成天身,作為將來成佛之準備;乃至觀想自己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自己就是佛了。這樣的說法完全違背 佛的開示!因為 佛告訴我們:成佛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智慧,以及斷煩惱,才能成就。所以,坦特羅佛教只靠觀想就能成佛,那是非常荒唐的說法!那是誤導眾生的大惡業!
既然菩薩明心發現第八識本來而有,不是因為妄心修行清淨而變成真心——因為這樣的「真心」是修所成法,不是本來有,未來會斷滅的,所以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張「要將意識心修行清淨變真心」,你就知道那是錯誤的法,是不如法的。
此外,意識在五位一定會滅,哪五位?睡著無夢,也就是眠熟的時候,以及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譬如,世間人都知道睡著無夢,意識一定會斷的,沒有不斷的,這也是世間人所認知的基本常識。如果有學佛人宣稱:「在睡覺的時候意識沒有斷,只是在休息,否則怎麼經過人一叫,就會醒過來?」你就知道他真的不懂睡覺的道理,其智慧反而不如世間人,比世間人還差!又譬如正死位,也就是正在死亡的階位,意識一定會斷。不僅世間人都知道這個道理,而且 佛在《大乘流轉諸有經》也曾開示過:「至命終時意識將滅,所作之業皆悉現前。」(《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卷一)佛開示:意識在死亡的時候一定會滅的。所以祂無法來往三世,也就是說,意識無法從過去世來到今世,也無法從今世来到未來世。所以意識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又譬如,後腦勺被人敲了一棍,昏過去了,或者是極度驚嚇昏過去了等等,意識不見了,唯有待色身稍微康復了,意識才會出現。意識出現了,就可以發現在悶絕的時候意識真的斷了。所以意識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就算將意識修行清淨,意識仍然是妄心,不是真心。因此,主張「要將意識修行清淨變真心」的人,那是錯誤的,是不如法的,有智慧的人不應該相信。
接下來談見性。有四種佛性:凡夫隨順佛性、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十方如來隨順佛性。
「凡夫隨順佛性」是指凡夫臆想及感覺佛性,常將六識的自性——見聞嗅嚐覺知性,當作是佛性,這已經墮入了妄知妄覺中,所以不是未入地菩薩的隨順佛性。「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是菩薩找到了第八識的作用,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而成就了如幻觀。
「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有三種。第一種,明心直往地上菩薩隨順佛性:於三賢位中已明心,於初地才見性,所以無法發起莊嚴報身及輪寶,不能面見百佛、供養百佛,及親受唯識的微妙理。第二種,明心見性直往之地上菩薩隨順佛性:未入地前已明心見性,於初地滿心蒙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能至十方百佛世界面見百佛、供養百佛,以及聽受唯識的微妙理。第三種,二乘俱解脫無學迴心之地上菩薩隨順佛性:二乘俱解脫無學迴小向大,明心見性後,於初地修五神通、八識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入初地,於初地領受百法明門,後得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發起了莊嚴報身及輪寶。接下來是「十方如來隨順佛性」,是指十方如來見性成佛時,成所作智現前,八識心王與二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所以每一識、每一個心所法都能夠獨立運作,利益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因此「隨緣赴感靡不周」。
接下來說「說通」。以宗門的法教導學人成佛之道,也就是幫助學人建立佛法的正知見,未來能夠明心見性乃至成佛。但是說通必須觀察眾生的根性而說,因為眾生的種性有五種: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如果有眾生來修學佛法,則先告訴他「施論、戒論、升天之論」,如果眾生聽了喜歡,則是人天種性人。
如果眾生想要更勝妙的法,則告訴他聲聞法。也就是告訴他:聲聞是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將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三縛結斷除,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將我所、我所執斷盡,可以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說,阿羅漢斷了見惑、思惑,可以入無餘涅槃。如果眾生聽了喜歡,則是聲聞種性人。
如果眾生想要更勝妙的法,則告訴他緣覺法。緣覺法則是要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先從十因緣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往上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結果知道有個入胎識,這個入胎識能夠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長,這個入胎識就是 世尊所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由於不能再超過祂,所以只好順推回來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接著,再從十二因緣觀察,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是因為有這個識。這個識是過去世的六識,而有現在世的名色出現;過去世的六識的出現,是因為過去世造作了種種善行、惡行,而有過去世的識陰六識出現。會有過去世種種善行、惡行出現,是因為有無明的關係。知道無明以後,已經推究到頂,無法再超過,因此順推回來檢驗,完全正確無誤。因此緣覺知道十因緣的「識」,是指入胎識;十二因緣的「識」,是指過去世的識陰六識。然而緣覺也是觀察蘊處界虛妄,他知道有個識,這個識在哪裏,他不知道!但因為緣覺觀察蘊處界虛妄以後,如同阿羅漢一樣入無餘涅槃。如果眾生聽了喜歡,則是緣覺種性人。
如果想要更勝妙的法,則告訴他菩薩法。也就要告訴他大乘見道明心見性的法,要行菩薩六度萬行,在六住位熏習五陰十八界虛妄,現觀能取、所取空;並告訴他有一個真心,五陰十八界及萬法都是從祂出生,這也是唯識學所說「現前立少物,謂唯識性」,這也是禪宗祖師所證悟的標的;因此,菩薩而轉入到七住,並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參禪,於因緣成熟時,明心見性,圓滿七住位轉入八住;於十住位眼見佛性,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為止,完成第一大無量數劫,於初地開始修道種智,以及開始斷除習氣種子隨眠,進入第二大阿僧祇劫,一直到七地滿心為止,完成第二大無量數劫;於八地開始,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一直到成佛為止,才完成第三大無量數劫。所以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與智慧,才能夠成就佛菩提道。
可是,坦特羅佛教卻教導眾生在男女邪淫當中,於性高潮快樂的覺受遍全身,觀之為無形無相,說之為「樂空雙運」、「樂空不二」,就是即身成就「報身佛」了。這樣的說法完全違背 佛說!因為 佛告訴我們,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及智慧,才能成辦。由此可知:坦特羅佛教的即身成佛的說法非常荒唐!
最後做個總結:佛菩提道與解脫道有共與不共的地方。共的地方則是三乘菩薩同觀蘊處界虛妄;不共的地方,菩薩除了能夠親證二乘人所證的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以外,還親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以及發起了般若智慧,這不是二乘人所知的境界。所以佛菩提道主要的關鍵,在於明心見性,它是外門修六度萬行、內門修六度萬行的主要關鍵,這也是佛菩提所謂的宗通。然後,以宗通的法教導學人,未來能夠明心見性,乃至能夠成就佛道,這就是說通。然而說通要觀察眾生的根性而說,才不會違背 佛的開示,才不會虧損如來、虧損法事。能夠這樣,才是說法通達的人,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繼續說明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共與不共的詳細內涵。敬請期待!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