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洛威夫人》:追憶逝水年華
對於英國偉大的女演員凡妮莎蕾格烈芙所詮釋的達洛威夫人,這個英國文學中最複雜立體的女性人物,除了「完美」,我似乎無法找到一個更直接而完整的形容詞來表達。她不僅就活脫脫地像是從小說裡走出來一般,甚至會給予人一種詭異的錯覺,以為這個角色根本是維吉妮亞吳爾芙依照凡妮莎的樣貌而塑造出來的!當你看著這個如鳥兒般可愛、單純、守舊、充滿柔性魅力的女人時,你絕無法想像,卸下了神奇的演技表象後,凡妮莎蕾格烈芙曾是(現在也是)影藝圈中最知名的政治激進份子之一。
《達洛威夫人》對我而言是一部「不可思議」的電影,一直到我真正看到這部電影前,我仍不敢相信,【達洛威夫人】這部艱澀得神奇的小說有可能改編成一部「好」的電影(更遑論是「好看」的電影了)。雖然【達洛威夫人】並不是大部頭的文學作品,也沒有太龐雜的支線,甚至整個故事只發生在一天之中(從早晨到午夜),情節主軸更是單純的可以(一個議員夫人籌辦她的盛大晚宴)。不過在吳爾芙筆下純熟無比的意識流技法,穿梭於時空間宛如毫無阻隔存在,對人物心智世界的描繪更是細緻豐富得教人咋舌,尤其是時間的流動感與那在語言文字之外的意境,要成功地影像化,簡直是難上加難。
荷蘭女導演瑪琳歌莉絲與轉任編劇的英國女演員艾琳亞金絲這兩位同是女性主義者的搭檔,顯然是既洞悉吳爾芙夫人的心意,也深闇文學轉變為影像的技巧,竟成功地達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文字中心靈意識的跳躍,在電影中想當然是透過剪輯的技巧來表達,但歌莉絲與亞金絲所做的卻遠不止於將故事用旁白及剪接照本宣科(如果真是如此,電影一定會很「難看」),她們將小說中零亂細碎的往事片段,透過結構重組,藉由不同人物的角度來拼湊呈現,使原本小說中散落全篇的往日枝節,得以凝聚起來,製造出濃度甚高的戲劇張力(尤其是那段三角關係),但又在雲淡風清般的觸感下,不帶壓力的推展(文學電影很容易流於填鴨般的滯澀感),讓整部電影非常易懂又好看,精緻迷人。而文學中那股時間的流動感,除了仍援引小說中「鐘聲」的象徵性,情節中今與昔間時空的溶接點與交疊,更是關鍵,較之於去年《英倫情人》所達到的成就毫不遜色。透過每個角色「現在」的生活,觸動對「往日」生活的記憶,兩者間不僅有意義上的連繫,也對比出歲月逝去、年華易老的喟嘆,當一切匯集到最終的盛宴上時,那種直掏人心的感觸,那種飄忽無法捕捉的感傷,相信是沒有人能跳脫得出的。
故事的主線是一名上了年紀、大病初癒的國會議員夫人為晚上她精心策劃的宴會準備的過程。達洛威夫人,曾經大家都叫她克蕾麗莎,在這個大戰結束後,六月的一個美好的日子裡,將舉辦一場完美的晚宴,要讓每個參加的名流,都能度過一個有趣的夜晚。而另一方面,她素未謀面的一個年輕退役軍人,受困於戰爭殺戮的陰影之中,時而瘋狂、時而畏懼,當心理醫師強迫他要到療養院學習休息與「恢復平衡」時,他跳樓自殺了。就在達洛威夫人的晚宴上,心理醫生無動於衷地談起了這樁悲劇,撕裂了她完美女主人的心靈外衣。她躲回房裡,走到窗口,一天以來不斷浮現的幕幕青春回憶、那樁自殺慘劇,狠狠地敲擊著她的心靈。想起她繽紛多彩的青春與生命,竟就在這平衡穩定的制式生活中,溶蝕殆盡了。
聽說這個改編意識流經典的野心得以成形應歸功於女主角凡妮莎蕾格烈芙的建議,而凡妮莎蕾格烈芙無論在年紀、外貌與演技功力確實是當前詮釋這個角色的不二人選。她從體態、語氣甚至到眼神與一顰一笑間都絲毫不差地融入這個角色中,那種在世故外表下包含的純真與柔弱、那種在歡愉興奮情緒中糾結的膽怯與厭倦,將如此脆弱易碎的光鮮華麗表象,由內而外地把這個女人立體地刻劃出來。而編劇極聰明地將原著中散文詩般對人物內心思維的描繪,轉化而成角色的內心獨白,在凡妮莎舒緩輕柔卻鏗鏘有聲的口吻與爐火純青的面部細膩表情的配合下,有著撼人心弦的超強力道,尤其是最後窗前那一長段的內心獨白戲(編導極聰明地運用交叉剪輯將另外一段老友對談穿插其中,除去了可能發生的單調乏味,也讓兩者有著如對唱般的意趣),簡直精彩得駭人,是這幾年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表演之一。
此外,飾演年輕退役軍人的魯伯葛夫與達洛威夫人年輕時代的娜塔莎麥克虹也有非常出色的演出,尤其魯伯葛夫極具突破性的角色詮釋,瘋狂中帶有細緻的感性,走出以往他在默詮─艾佛利文學電影《窗外有藍天》《墨利斯的情人》中年輕衝動小可愛的制式形像,堪稱是他從影以來最複雜動人的表現。
在影片最後一幕,在內心獨白後的達洛威夫人,彷彿已墜樓身亡求得解脫的,是她自己,宛若新生地離開了陰霾的房間,像回到少女時代般地奔下樓(畫面上就是她的少女時代),回到她杯觥交錯、冠蓋雲集的盛宴上,扮演她完美的女主人形象。當她以著如同年輕時夜間泛舟那晚的姿態,拉起舊日情人的手,輕柔地跳起舞來,那個三十多年前悠閒的夏日午後情景,又浮現出來。這段小說中所沒有的結尾,看似比吳爾芙夫人的收場有更多含蓄溫煦的保留,其實卻有著相同犀利的刀鋒(那個舒暢的午後,其實只是風雨欲來前的寧靜,緊接著就是衝突與驟雨的發生),在看來極其迷人溫暖的氣息中,收斂掉原著嘎然而止的震撼力,以可親柔和的調性,隱含著相同程度的感傷與無奈,編導在作者心意與觀眾接受度上拿捏之準確,簡直神奇到了極點。
如果你有安心地坐在位置上看完最後的演職員表,你大概會看到在導演的感謝名單中有著詹姆斯艾佛利與伊斯麥默詮的大名,確實,《達洛威夫人》有著這對搭檔的神髓(凡妮莎蕾格烈芙、魯伯葛夫、娜塔莎麥克虹都曾是艾佛利的愛將),它在文學與影像轉換間的成就上,也直追這對搭檔的最佳作品。在文學電影日益追求炫、創新卻失落了經典內在深意之時,《達洛威夫人》以不浮誇的手法成功地將一部難讀不易懂的文學作品,轉化為一部簡單好看卻不失深度的電影,也許不夠時髦,但絕對耐得住時間的考驗!
溫莎夜未眠:《布朗夫人》
藉由英國史上最雄才大略的維多莉亞女皇與一名樸直的蘇格蘭馬伕約翰布朗
兩人之間一段隱晦曖昧的黃昏之戀來反覆論辯階級、身份、自我與角色扮演
等主題的"布朗夫人",讓人不由得想起幾年前羅勃萊納的那部描述總統與環
保掮客間愛情故事的"白宮夜未眠",不過,"布朗夫人"的含蓄溫厚與內斂較
之"白宮夜未眠"節奏明快的高張情緒,在相同主題的闡述上,更多了幾分深
刻。
1864年,喪夫的維多莉亞女皇仍不可自拔地沉溺在王夫艾柏特親王因傷寒而
過世的哀慟中,貼身侍臣們為幫助女王早日擺脫傷痛,找來了親王生前的馬
伕--出身蘇格蘭鄉野的約翰布朗,企盼能以他的樂觀天性來開導女皇。在
主僕兩人相處之間,布朗先生的直率大膽與赤誠,正好讓維多莉亞女皇得以
遠離宮廷的繁文縟節及沉重的俗務,獲得喘息,終於能走出心靈陰霾,而兩
人間也發展出一份跨越身份的友誼與似有若無的愛意。不過,卻也因為布朗
護主(/愛)心切的粗莽強硬,和女皇的閒雲野鶴、不問政事,使得兩人間的關
係與王室的聲譽受到極大的打擊.….
角色扮演與身份認同是本片中一再反覆出現的主題。對女皇而言,哀傷與悲
慟不僅是源自於對亡夫的緬懷,也是對自己寡婦身份所期待的情緒表現。而
崇高的地位對她而言,既是偽裝情感的面具(每當她要掩飾感情時,總是以
”女王”或”她”來自稱),也是心靈的桎梏枷鎖。當她走出了”女王”這個角色的
束縛時,也就能在真實的自我中,找到克服傷痛的力量。但最後,她還是不
得不面對她所需扮演的角色(兒子的母親、人民的女王、政府的領導),回到了
她原有的定位上。而布朗先生對女王介乎對領袖的崇敬與對摯友知交的情誼
(/愛意),在角色的重疊與因階級身份差異而須克制壓抑的情況之下,顯得既
朦朧曖昧又深刻動人,當片末,衰老的布朗先生拿著槍在森林中狂亂地吼著
“神佑女皇”的那幕重現時,那股堅定執著的熱誠,早已無法分別到底是”敬”
抑或是”愛”了。
導演以舒緩的步調與起伏有致的情緒,工筆般細緻地描繪這段英國野史中的
情愛傳奇,細膩巧妙的鋪陳,並以紀年體般以年代將故事切割幾個章節,隨
著時間的推衍,感情也一步步加深,讓這份欲言又止的愛意,教人感傷欷歔
不已….而導演在運用室內場景燈光與自然景色來襯托人物心境的功力也讓人
印象深刻。當皇室成員們共桌用膳時,以光潔的擺設、暗淡的服飾、明亮的
光線與單調的聲音,呈現出冰冷的哀傷與疏離。相對的,當女皇造訪鄉間人
家與隨著蘇格蘭民謠而快意暢舞時,昏暗但溫暖舒適的的室內,則顯現出女
皇的自在與歡愉。而溫莎草木扶疏的田園美景與蘇格蘭壯闊雄偉的高地奇觀
,除了極奇賞心悅目之外,更適切地輔助了角色的情感發展與情緒轉折。
茱蒂丹契挾數十年的舞臺表演功力,駕馭起維多莉亞女皇這個既強勢又脆弱
的複雜角色來真是揮灑自如,無論是情緒的控制或是氣氛的調配都極其洗練
成熟,彷彿角色就是為她量身打造般的適合。幾場語帶哽咽、眼眶噙淚的表
演場,字字句句宛如出自肺腑般地真切,既內斂又爆發力十足,精采得教人
瞠目結舌。比利康納利也把布朗先生的粗率直樸,詮釋出細緻的層次,天真
樸實、仗勢橫行、忠膽赤誠、落寞無奈、死而無憾,都在他的表演中,有了
誠摯的內涵。而兩人絕佳的表演,使這部片堪稱是”長日將盡”以來,最豐富
的一場演技盛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