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靈山》 羅智成主講 2003 / 04 / 30
一、前言:被台灣讀者忽略了的靈山
二、基本內容:八十一個章節、你我他和一些女人。
三、特點:兩組故事、敘事方式、自傳性、民俗、生態、文革、女性、性慾、愚昧與殘忍、詩意、魔幻、後設、對白、意識流。
四、解析:時代背景、個人遭遇、創作理念。
五、評價:遲來的現代主義、用文學爲文革的愚行立碑。
*這本書看起來零碎,不知道有沒有寫完,抽掉一、二段是否也可以呢?
*雙軌並行+部分交叉的故事→類似遊記
*諾貝爾評其為一種「朝聖之旅」
*八十一個章節,由「我」、「你」相互交錯敘述,大致上篇幅各佔一半。
*「我」這個部分所走的路比較遠,實際瀏覽名山大川及民族文化的民俗之旅:西康的羌族、苗族、奇怪的少數民族、藏族、熊貓保留區、四川、湖南……。
重點:在描寫每個地方不同的風土人情、民間社會的傳說、迷信、禁忌、特有的意境。
*「你」這個部分較虛構,主要是去靈山(據書中線索,推測約是在浙江附近),所走的路程較「我」短,且是遊歷破落的村莊、廢墟、小城市。
重點:說明和某個女生(爲了報復背叛她的愛人而逃家出來)之間情慾的發展以及追尋靈山的過程。
「你」對於女生的態度是可有可無,但女生不這麼認為,故兩人時常起
爭執。
* 作者原先只創造「我」和「你」,實際上「你」=「我」,而當「你」快要真的變成「我」時,便又創造了「他」這個敘述人稱。「你」、「我」、「他」其實都是「我」。
*在故事後段失去了魔幻的力量,作者過於解釋「你」和「我」之間的關係(其實可以不用講)。
*整部書有真實也有虛構的部分,包括記憶和虛構←→百年孤寂(大虛構)。亦有旅行者在旅行的過程中虛構的感覺。
*非「有機解構式」小說:不像說人今天斷手斷腳就可一目了然。
*文字或語言的自我實現:發洩自己的想法或渴望。
*兩組故事穿插而成,平行中而有交錯。
*用「我」和「你」談事情:
用處是表現出「我」本身一種多面相的特質。
用「你」這種第二人稱來寫小說是最難的。因為必須要對「你」有充分的了解,須要有更麻煩的全知觀點,通常使用「你」,多用在傾訴或愛戀的對象,所以這本書的用法很特別。
ex:卡爾維諾的「你」:是指讀者。
高行健的「你」:高行健自己。
*充滿了自傳性的描述:有虛構的部分,但也有很多部分是來自自己的記憶。ex:「我」為什麼會跑到長江源頭去呢?高行健曾經被醫生誤診為肺癌,後來被證實為誤診,像獲得了重生,隨即展開旅行。
*民俗部分非常多,所以像遊記。
描寫生態、中國西南邊區大自然的美麗和被荼毒的狀況→生態浩劫之旅。
亦是文革活動之旅,描述了文革對社會的傷害是全國性的(羅認為這個特色最具意義。)
*本書提到的女性只有兩種:
1.又老又醜
2.稍微好看、有著曖昧的互動、交往、眼神的流動、意淫。
表達:在受壓抑的人性裡頭,永遠壓不下的慾念。
*主題上的特點:
1.充滿各種矛盾或緊張、覺醒、困惑、宿命觀、殘酷、有點傷痕文學。
2.高行健對於女生的心裡有十分高的好奇度;對於古老神秘的事情是帶著敬意的。
3.有「魯迅式的悲憤」、廣大民族的愚昧與殘忍、對民族有巨大的失落感。
4.各式各樣的女生、對情慾的自主性+對感情執著的宿命→女生總是不快樂的。
5.性格特徵:不斷聽別人講、講給人家聽。
*風格上的特點:
1.詩意(字面上有華麗的意象或想像或暗示著某種東西的象徵):其實現代的文學創作已經將小說、散文、詩的邊界模糊。
2.描寫中國西方邊區具有魔幻寫實風格。
高行健的魔幻寫實:由民間傳奇想像激發他的寫作靈感。
百年孤寂的魔幻寫實:用寫作技巧賦與民間故事更深的傳奇。
3.中國西南的「煉獄」風格、暗無天日(和尚念經的段落)、人的劣根性。
4.對話在「你」與「女生」間出現的最多,且不一定要冠上「誰說:『』」(ex:p.197)、無引號的對話是其特色之一、具有流暢表演劇的場景。
5.後設:作者在故事中提到自己對文學的看法(p.469)。
*高行健生於西元1940年,法文系,曾逢文革,由他的個人的經驗與遭遇寫出。中國人對歷史的看法總是當下知道它錯的,都不敢講,一直到事過境遷以後才用間接的方式表達,於是加害者都成了受害者。
*高行健著有《現代小說的技巧》,曾引起廣泛討論。他既然自己本身都會寫這種書,那麼在他自己的小說裡是不是也急於將這些理念全部都表達進去?想當然耳是這樣沒錯。
*曾是劇作家的行業影響他很大;受到解構主義的影響,覺得被太多主義荼毒,所以提倡「沒有主義」(近似「達達主義」:一種近似虛無的狀態。)
*台灣早期的現代主義強調「思根」;現在的「現代主義」總是強調個人心靈的探索,寫作均非來自現實的生活經驗,造成一種與現實脫節或逃避的現象。
*以存在主義為主要的現代主義、具有佛學思想(對有形的佛教的一種排斥)。可稱這本書為:朝聖之旅、馳(?)國之旅、民俗之旅。
*缺點:後半塞進了他自己本身的理念,但因為處理不恰當而顯得生硬;普魯斯特在著作中也有表現他自己本身的理念,但因為處理得較細心,較不突兀。
*後設:某英語系教授定義為「討論小說的小說」。羅:相對於對象的存在,邦前面的東西加註「引號」的動作,超越了被討論者本身再討論它,作者介入其中把讀者拉出來講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