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瑪尼諾夫是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他雖然活躍於20世紀,卻不寫當時流行的前衛風格音樂,一直創作傳統而保守的調性音樂。他也是演奏鋼琴的大師,市面上還可以買到他演奏的CD,在Youtube上也可以找到。如果把「帕加尼尼主題狂想曲」算在内,他就有5首鋼琴協奏曲。
1909年,他計畫要舉行第1次美國演奏旅行。為此,在夏天著手譜寫他的第3號鋼琴協奏曲,以便在演奏旅行中演奏。這首作品到9月23日才完成,因而使他沒有時間在俄國時練習獨奏部分,只好帶上不會發聲的鋼琴鍵盤在往美國的船上練習。首演是1909年11月28日在紐約舉行,作曲者自己擔任鋼琴獨奏,華爾特•達姆勒舒(Walter Damrosch)指揮紐約交響樂團協奏。1910年1月16日,改由馬勒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舉行第2次公演。練習時,不習慣演奏與詮釋斯拉夫音樂的團員們吵鬧,馬勒阻止他們,並説:「安靜一點,這曲是傑作。」而且過了下班時間還不讓他們回家,一直練習到有理想的結果。拉赫瑪尼諾夫對馬勒的這種態度很感動,後來告訴別人説「只有馬勒是能與尼基什相提並論的指揮家」。
阿圖爾·尼基什(Artúr Nikisch,1855-1922),匈牙利指揮家。他被視為布魯克納、柴可夫斯基、貝多芬和李斯特作品的傑出指揮家。布拉姆斯曾稱讚尼基什把布拉姆斯的第4交響曲演奏到「傑出、無以復加」的境地。
此曲呈獻給波蘭出身的猶太裔美國鋼琴家約瑟・赫夫曼(Josef Casimir
Hofmann)。在美國演奏後,對此曲的評價,由於樂曲較長,演奏技術又較難,因而多有所保留。一般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時間大都在25~40分鐘之間,這首作品則需要40~45分鐘。當初演奏此曲的鋼琴家並不多,連受到呈獻的赫夫曼都沒有演奏過此曲。後來拉赫瑪尼諾夫常把此曲剪短演奏,他在1939~40年的錄音,也使用剪短版。以前,其他鋼琴家也依此例子,多以剪短版演奏。
拉赫瑪尼諾夫最有名的鋼琴協奏曲是他的第2號,第3號協奏曲雖然較少公演機會,但以其具有戲劇性曲趣,豐富的旋律,要求演奏者有高度技巧與表現力等,而充分發揮拉赫瑪尼諾夫圓熟的作風。
此曲在第1樂章呈示的第1主題與第2主題,在其他樂章裡也變形使用。之所以被認為比他其他的協奏曲圓熟,其理由之一,可能是與之有關。
鋼琴協奏曲第3號d小調作品30採用一般的協奏曲形式,包括3個樂章。
第1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d小調,4/4拍子。自由的奏鳴曲式。
(Olga Kern鋼琴,Mariss
Jansons, Cochran指揮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fILR2XLeP7s 1/2
https://youtu.be/SkIM-W0F5iU 2/2(到7:10處,以後為第2樂章)
這樂章可大別為呈示部-發展部-鋼琴裝飾奏-再現部。各部分的小節數,愈到後面愈少。在兩小節管弦樂弱音導奏之後,鋼琴以8度齊奏提出第1主題。也有説,這充滿拉赫瑪尼諾夫特有鄉愁的主題,是取自俄羅斯正教會的聖歌。音樂一開始,就呈現靜謐而浪漫的氣息,但其中隱藏著激情。第1主題是貫穿全體的共通主題,也扮演統一全曲的角色。在鋼琴之後,管弦樂承接演奏第1主題。之後轉入6度上方的降B大調,出現輕快的節奏,終於引出甜美的第2主題。
發展部又回到d小調,但很快就轉調。不同於協奏曲通常的慣例,在發展部移到再現部之間,有一段兼具第1主題再現的裝飾奏。拉赫瑪尼諾夫在這裡準備兩套裝飾奏。一套是平靜而較短的(通常稱為「小裝飾奏」),另一套是使用厚重的和弦而華麗的(通常稱為「大裝飾奏」),兩者的後半部都相同,因而演奏技術的難度相同。裝飾奏比一般的長一點,其中會出現第1主題與第2主題,並形成這樂章的高潮。再現部比起其他各部短很多,其小節數只有呈示部的1/4,因而聽來像是裝飾奏後的終結部。在很短的尾聲後,靜靜結束樂章。
第2樂章
間奏曲。 慢板(Intermezzo. Adagio)A大調(d小調-升f小調/降D大調)3/4拍子。變奏曲風格的3段體。
(Olga Kern鋼琴,Mariss
Jansons, Cochran指揮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SkIM-W0F5iU 1/2(自7:10處)
https://youtu.be/It6QU_CcTiE 2/2(到7:44處,以後為第3樂章)
這個樂章的曲式並有3段體與變奏曲。説是「間奏曲」,但所扮演的角色並不止於此,是很神秘的樂章。調號雖然是A大調,實際上是繼第1樂章的d小調,開始於雙簧管含憂的下行主題。這在升f小調激烈的部分、以及降D大調的平穩部分都不改變形狀直接登場。旋律不改變形狀而反復好幾次,是俄羅斯變奏曲的特徵。音樂以雙簧管的美麗旋律為中心,還添加其他各種重要素材進行。
在中間樂段升f小調部分,躲在鋼琴的大音響背後,由小提琴暗暗的提出第1樂章第1主題的變形旋律,但乍聽之下,要辨識這旋律並不容易。經圓舞曲風格的插曲後再現開頭的主題,高昂之後,附有裝飾音而激烈的鋼琴與管弦樂以同速度(L'istesso Tempo)高潮後,直接進入第3樂章。
第3樂章
終曲。(Finale. Alla breve)d小調-D大調,2/2拍子。奏鳴曲式。
(Olga Kern鋼琴,Mariss Jansons,
Cochran指揮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It6QU_CcTiE 1/3(自7:44處)
https://youtu.be/m1MG3jMg_wk 2/3
https://youtu.be/o-l-bzSRRhU 3/3
這樂章決然有力,好像是要摔脫前面被抑制的氣氛。雖然樂曲形式可以説是自由的奏鳴曲式,但還是屬於拉赫瑪尼諾夫獨自的形式。進行曲風格的節奏,引出鋼琴有力的d小調第1主題。這主題需要運用許多鋼琴的演奏技巧。由管弦樂發展之後,又由鋼琴提示G大調抒情的第2主題。
發展部開始於降E大調含有附點的動機,其曲趣以第1樂章第1主題為基礎。中提琴與大提琴奏出第1樂章第1主題的變形,然後鋼琴優美的唱出第1樂章第2主題的變形。
寂靜之後,獨奏鋼琴與管弦樂融合起來奏出很激烈的再現部。再次寂靜之後,經過直向裝飾奏的經過樂句,再經鋼琴短短的下降音型裝飾奏而接到美麗的D大調第2主題(Vivacissimo),形成頂點後進入尾聲,加快速度一口氣達到高潮(Piu vivo→Presto),並以熱鬧的軍樂風格的終止式結束全曲。這種熱鬧的軍樂風格的終止是拉赫瑪尼諾夫作品的典型寫法(交響曲第2號、鋼琴協奏曲第2號等),而有時被稱為「拉赫瑪尼諾夫終止」。
(Martha Argerich鋼琴,Riccardo
Chailly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MOOfoW5_2iE
(王羽佳鋼琴,張弦指揮德勒斯登薩克森國立樂團)
https://youtu.be/FArWq5aBNfo
(Olga Kern鋼琴,Mariss Jansons,
Cochran指揮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AapjpeqmviM
(Sergei Rachmaninoff鋼琴)
https://youtu.be/2uqZhnqHM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