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19 18:45:48| 人氣4,8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曲第16號F大調 作品135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弦樂四重奏曲第16號F大調作品135,是貝多芬在1826年據説是去世前5個月時完成的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曲,而這也是他生涯中最後一首完整的作品。首演是在1828年3月。此作品之後所寫的弦樂四重奏曲,只有弦樂四重奏曲第13號的終樂章。這一樂章是寫來替代原來的終樂章「大復格」的。

提到貝多芬,大家的印象裡會出現金字塔般的9首交響曲,但是弦樂四重奏曲無論在質或量方面,都是在音樂史上燦然輝耀的傑作群。由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大提琴各一把,也就是由4位演奏者演奏的弦樂四重奏曲的世界,比起管弦樂小巧玲瓏,看起來樸素得多,然而從那簡單的編制裡產生的音樂宇宙,既廣大又深厚。

1826年,貝多芬終於到達人生旅程的最後一站。在後期四重奏曲中,除了「大復格」以外,第16號F大調是規模最小的一首。他在這裡回到其師海頓簡潔的古典4樂章形式。在手稿中,終樂章緩慢的導奏部分,貝多芬註明「Muss es sein?(必須如此嗎?)」,並在較快的第1主題註明「Es muss sein!(必須如此!)」。有些人認為這謎樣句子表示深遠的哲理,但也有人認為這只不過是簡單的對話(如「該不該償還向朋友告貸的借款」之類)。第3樂章敘情安寧的世界很美。緩慢的旋律,不斷的流過。這旋律後來影響馬勒的交響曲第3號。旅程的終站第4樂章很簡潔,沒有「第9」那樣結束得華麗。海頓風格的明快主題出現,似乎已知天命那樣,結束得端正簡潔、單純、動人。

在初期作品中,貝多芬嚮往莫札特的美,並想在那兒找到價值觀,但到中期與後期作品,他卻有令人刮目相看的進步,蛻化成長。他與莫札特極大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把奏鳴曲式的主題分解為動機,並將之發展以築起構造物。他如何嘗試動機發展,在他的鋼琴奏鳴曲中,尤為顯著。然而在去世前5個月譜寫的這首作品,似乎已超越動機發展,而要進入下一個層級。

第1樂章 稍快板(Allegretto)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
(Emerson String Quartet)https://youtu.be/CBPvR5rm-uI
這個樂章是明朗而簡潔的音樂。這裡凝聚繼莫札特之後,貝多芬所創造的弦樂四重奏曲的精華。

音樂開始於中提琴裝飾音符與4度跳躍的附點音型。在開頭這麼1小節裡,就滿載這個樂章的精髓。大概很少有這麼精簡的1小節的開始。第1小提琴顯出對裝飾音符的反應,而附點音型則逐漸形成旋律。4度跳躍變化為5度到7度的各種跳躍。音階的進行,古典的樂句帶有刻劃出節奏的伴奏,美麗的和弦解決,還有復格似的發展。連續出現聽來很快樂的瞬間。這種瞬間,常會令人感覺到莫札特的影子。當然,這是一瞬間的事,全體說來,還是以貝多芬的動機發展手法構築,只是他在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曲的第1樂章融進莫札特,會令人有些感觸。

第2樂章 甚快板(Vivace)F大調 3/4拍子。3段體。
(Emerson String Quartet)https://youtu.be/P3klbgJX69g
這一樂章又回到貝多芬。以目不暇給的速度進行的詼諧曲,會把聽者引進貝多芬的世界。節拍雖然是3/4拍,但讓人感覺到3拍子的只有在少數幾個地方。其速度與強調的弱拍,帶來獨特的聲響。

在中間樂段,有個地方由第1小提琴以外的3人反復齊奏同一音型樂句,會使人以為永遠繼續下去。這有點怕人。

第3樂章 很緩慢的,如歌而平靜的(Lentoassai, cantante e tranquillo)降D大調,6/8拍子。變奏曲。
(Emerson String Quartet)https://youtu.be/Zg3vXoxhfSU
在狂奔的詼諧曲之後,是緩慢平靜的緩板唱出悲傷。靜靜唱出的愁情,會給人深刻的印象,但這種悲傷並不是刻骨銘心的悲痛,而是一種會感覺到懷舊與安寧的愁思。中間樂段斷斷續續的旋律,像是嘆息。

第4樂章 「終於下定決心」極緩板-快板-極緩板但勿太詠唱-快板(「Der schwer gefaßte Entschluß」Grave — Allegro— Grave ma non troppo tratto — Allegro)F大調,3/2-4/4拍子。奏鳴曲式。
終樂章開頭,貝多芬註明「Der schwer gefaßte Entschluß」(終於下定決心),並在

緩慢的導奏部分,寫歌詞「Muss es sein?(必須如此嗎?)」,在較快的部分寫歌詞「Es muss sein!(必須如此!)」已如前述。

在導奏部分,中提琴與大提琴以極緩板發問「必須如此嗎?」小提琴溫柔輕聲回應。問幾次後,小提琴進入快板,以第1主題清楚回答「必須如此!」並開始呈示部。問句配的音樂聽來沉重,但回答倒很輕快。中途轉為圓滑奏,以致幾乎失去節奏感,但這快板部分很正確的刻劃2拍子,因此只要抓住2拍子,就不會失去節奏。而進入快板時的輕快,會逐漸消失。

出現在大提琴的旋律似乎帶點哀愁,偶爾顯露的「必須如此!」的主題,在其尖銳的聲響中,似乎衷心訴說某些事情。到了後半,開頭那「必須如此嗎?」的問句再現,但這時已轉為較強音,小提琴激烈刻劃出和弦。這好像是在追問答案「必須如此!」是對的嗎?而「必須如此!」仍然會出現。快板輕快的繼續下去,最後清爽的結束全曲。

貝多芬在他去世5個月前,就這樣恬淡、輕鬆、純粹、明朗、美麗而不依依不捨的結束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曲,心中未免引起一種感觸,同時也聯想到同樣令我們感動的莫札特的「安息彌撒曲」、浦契尼的「多蘭朵公主」等,雖然這些作品都沒有完成。

(Borodin String Quartet) https://youtu.be/laUMuPkm7Ow
(Budapest String Quartet) https://youtu.be/UiKhMEGPQgI
(Alban Berg Quartet) https://youtu.be/cSFtJYJExqA 
(Lindsay String Quartet) https://youtu.be/tuPWW_5qnVU(彩色分析)

台長: 雲翁
人氣(4,831)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室內樂曲 |
此分類下一篇: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曲第15號G大調
此分類上一篇:貝多芬:弦樂四重奏曲第15號a小調作品1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