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代表捷克的作曲家雅納傑克(Leos Janácek, 1854-1928)在63歲時遇到美麗的有夫之婦卡米拉‧絲緹斯蘿瓦(Kamila Stösslová 1891~1935),並對她發生很熱烈的戀情。當年卡米拉26歲,比雅納傑克小37歲,卻成為雅納傑克創作的原動力,使他在晚年接連譜出傑作。完成弦樂四重奏曲第2號「隱秘的信」的5個月後,雅納傑克以74歲高齡去世。
(卡米拉‧絲緹斯蘿瓦)
對最晚年的雅納傑克來說,卡米拉正好擔任繆斯女神的角色。雅納傑克遇到她之後,在11年之間寫多達700封情書給她。卡米拉一開始就把這些情書保留起來,而她寫給雅納傑克的信函,則為了避免給妻子看到,他多沒有留下來。「隱秘的信」指的是這些不可公諸於世的寫給卡米拉的情書。音樂裡,好像浮現跟卡米拉渡過的一幕幕快樂時光。
卡米拉對於雅納傑克的熱情,都抱着若即若離的態度。據説,她一直愛着她的丈夫與兒子。雖然卡米拉的態度曖昧不清,雅納傑克還是在多齣舞台作品中,創造被她觸發的角色。如歌劇「卡恰‧卡芭諾瓦(Káťa Kabanová)」中的女主角,「伶俐的母狐狸」中的母狐狸,「瑪克駱布洛斯事件(Věc Makropulos)」中的艾蜜麗‧瑪爾緹等都是。其他如聯篇歌曲集「一位感懷者的日記(Zápisníkzmizelého)」、「格拉哥里彌撒(Glagolská mše)」、「小交響曲(Sinfonietta)」等,咸認為得靈感於卡米拉。而受她最大影響的最有名作品,就是弦樂四重奏曲第2號「隱秘的信」JWVII-13。許多這些作品都説明雅納傑克對卡米拉害單相思,不過雅納傑克去世時,卡米拉還是在他身邊。
雅納傑克誕生在捷克東部,離開布拉格約350公里的胡克瓦爾迪村(Hukvaldy)。附近小丘陵上有胡克瓦爾迪城廢墟,城堡在18世紀燒燬,現在是公園。登上城堡廢墟,可以看到視野廣闊的摩拉維亞地區美麗景色。
1923年,波希米亞四重奏團委託雅納傑克譜作兩首弦樂四重奏曲,1928年完成弦樂四重奏曲第2號「隱秘的信」,「隱秘的信」一詞,是作曲者自己附記的副題。此曲是受對卡米拉的戀情所觸發而譜寫的作品。雅納傑克説:「毎一個音的背後,都有活潑有力、親愛的妳。妳的香味、妳的親吻──不,不是妳的,是我的。我的所有音符,親吻所有的妳。我非常需要妳──。」
此曲脱離傳統的樂曲形式,這是在雅納傑克晩年的作品中常會見到的。中提琴在全曲中甚為活躍,象徴着卡米拉‧絲緹斯蘿瓦。第2樂章描述或許卡米拉會為他生兒子的夢想(妄想)。
目前,弦樂四重奏曲第2號「隱秘的信」有兩個版本。1928年完稿而交給波希米亞四重奏團的是「決定版」。後來在他去世後,發現另一套版本,是此曲的「初版」。「初版」的特徵,是使用柔音琴(viola d'amore)而不使用中提琴。柔音琴是巴洛克時期使用的擦弦樂器,其外觀幾乎與中提琴沒有兩樣。不過,中提琴屬於小提琴族,而柔音琴屬於古提琴(violada gamba)族。柔音琴的弦數比中提琴多,在通常的演奏弦下,還有金屬共鳴弦,因此可以奏出比中提琴更甜美溫柔的音色。
不過,無論是用中提琴演奏或用柔音琴演奏,這首作品聽來不是表現甜美如蜜的戀愛感情,而是以刺激性音響,激動的表現愛恨交織的心情。使用柔音琴演奏,其聲響聽來稍微柔和一點,但在音樂根底的感情相同,因此用任何一種樂器演奏,都會表現出從戀愛衍生的深刻煩悶。
雅納傑克有兩首弦樂四重奏曲作品。第1號e小調「克羅采奏鳴曲」有很強烈的個性,這次談的第2號「隱秘的信」一樣有很強烈的個性。這是雅納傑克作品引人之處,但無法接受的人,會覺得「這是什麼音樂!?」然而這是他最晩年的傑作。在完稿的1928年,斯特拉温斯基的「春之祭禮」早已首演,無調音樂、12音音樂也開始台頭。雖然雅納傑克被認為是後期浪漫主義的作曲家,但就音樂史背景來看,他已在現代音樂當中,因此完成這種具有強烈衝擊性的音樂,也不是很特別的事情。
雅納傑克出身於農村,結婚對象卻出於貴族之家,婚後生活並不圓滿。沒想到過了60歲卻出現一個小他37歲的卡米拉,讓他熱戀,以至於創作這首第2號弦樂四重奏曲。據説當初他毫不避諱,想把此曲題名為「情書」!幸好他寫出來的是傑作,否則或許會成為眾矢之的。
此曲與第1號一樣包含4個樂章,但其中循環形式風格的手法,就更高一層了。
第1樂章 行板(Andante)─速度略快(Con moto)─快板(Allegro)
(Alban Berg 四重奏團)http://youtu.be/qPWn7W4fK8M
(挪威室內管弦樂團管弦樂編曲版) https://youtu.be/H4LnDP-xOgI
一開始,在大提琴風暴似的較強音震音上面,由兩把小提琴以強音奏出的主旋律動機就是循環主題。節拍是2/4拍子,但包括一些3連音符小節,而且偶而會插入3/4拍子。超過60歲的人,真的抱了那麼熱烈的戀情嗎?這主題重複一次。速度轉緩(Molto meno mosso)後,中提琴以近琴橋奏法(sul ponticello)奏出較弱音旋律。近琴橋奏法顯出很特別的音色效果。然後猛烈的循環主題回來,之後,這次由大提琴以近琴橋奏法奏出較弱音旋律。雅納傑克很擅長這種讓互相對比的要素交替出現的手法。
這兩個要素發展且築起高潮後,音樂進入平穩的大調,逐漸加強聲響,像要結束樂章似的強奏主和弦。其實小提琴繼續演奏震音,然後消失在高音域。這是極為奔放的音樂。
第2樂章 慢板(Adagio)─活潑的(Vivace)
(Alban Berg 四重奏團)http://youtu.be/CtCq6BitlkE
這是一首連續出現急速震音或分散和弦的熱情音樂,不過也有悠然的一面。有這麼一説:這樂章描述夏日到温泉地區渡假的閒情,因而有悠然情趣。音樂到中段,忽然精神混亂,音樂隨之混亂,但馬上進入反復舞曲風格動機的部分。情緒之不安定,是否意味着這是一段單戀有夫之婦的沒有結果的戀情。
第3樂章 中板(Moderato)─行板(Andante)─慢板(Adagio)
(Alban Berg 四重奏團)https://youtu.be/8-Mf1_hOvwY
通常,這地方多安排詼諧曲樂章,但在此曲中,並不太強調上一樂章與這樂章在速度上的對比。整個來説,這首作品的節奏交替得很頻繁,或許已不需要在這裡強調前後兩個樂章在節奏方面的對比吧。
樂章開始於中板9/8拍子的旋律,好像在濃霧中徘徊而步伐都不很確定。經快板(Allegro)而到慢板(Adagio)後,音樂改採3/4拍子。這比較偏重和聲的主題維持一陣子之後,開始變奏。到寬大緩慢的(Largamente)部分,音樂以較強音高昂,其中還出現5連音符。進入急板(Presto)後,節拍轉為5/4拍子,出現包含同音連打的動機。這部分像是3段體的中間樂段,但全樂章又有變奏曲似的側面,因而會給人有點奇怪的感覺。節拍轉換得很繁雜,3/4─2/2─1/2─4/4─9/4─1/2─3/2…,其中還出現3連音符、6連音符,最後短短再現開頭旋律而結束樂章。
第4樂章 快板(Allegro)─行板(Andante)─慢板(Adagio)
(Alban Berg 四重奏團)http://youtu.be/r0_fAN3gT5E
(Stracciatella四重奏團 到7:20處) https://youtu.be/6XyW_GDVYbo
(挪威室內管弦樂團管弦樂編曲版) https://youtu.be/6XGqUI-ozU8
在開頭,終於出現着重旋律要素的樂段。整個樂章較少旋律要素,因此開頭這段旋律給人的衝擊很大。旋律像捷克舞曲快速前進,但一會兒就散開,在總休止之後,減低速度,由第1小提琴唱獨腳戲。雖然出現難得的快樂主題,卻沒有一直維持這種路線。節奏激烈變動,音樂也轉變,就中偶而插入最初的舞曲主題。在一陣狂亂之後,達到明快的主和弦而有力的結束全曲。但這又代表他什麼「隱密的」戀情?
(Quatuor Diotima,使用柔音琴) https://youtu.be/JDQBXIXJk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