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Andre Stamm,風琴)
http://youtu.be/F51uHpH3yQk
(Stokowski指揮管弦樂團;Stokowski改編管弦樂版)
http://youtu.be/jWXX5yveEOU (1/2)
http://youtu.be/W3fMMtJ4V2s (2/2)
(Stephen Malinowski,風琴;彩色分析)
http://youtu.be/1atQFLYbzuk
(Valery Khalilov指揮軍樂隊;軍樂隊版)
http://youtu.be/P2y9GxmhbIU
帕薩喀牙舞曲與復格曲c小調(Passacaglia und Fuga c-moll)BWV582是巴赫在1710年左右譜寫的一首風琴曲。他在這首作品中,把8小節旋律變奏20次。之後,有長達124小節的復格。有時把這段復格曲視為第21變奏,而將此曲簡稱為「帕薩喀牙舞曲」。
17世紀法國作曲家雷伊蓀(Andr Raison, 1650年以前 - 1719年)在1688年出版「風琴曲集第1集」,其中有一首「第2調式風琴彌撒曲」。巴赫這首「帕薩喀牙舞曲與復格曲c小調」的8小節帕薩喀牙低音主題,前4小節與雷伊蓀「第2調式風琴彌撒曲」中的「帕薩喀牙三聲部曲」的低音主題相同,第4小節到第7小節又與「夏康三聲部曲」的主題相同(參照下面譜例)。
譜例中,第2行是巴赫的主題,第1行為雷伊蓀「帕薩喀牙三聲部曲」的主題,第3行為雷伊蓀「夏康三聲部曲」的主題,巴赫可能把這兩段合併在一起,作成他的「帕薩喀牙」的低音主題。雷伊蓀的主題只有4小節,巴赫把他擴大為8小節,並依據帕薩喀牙舞曲的傳統寫成從弱拍開始的3/4拍子旋律,放在腳踏鍵盤上。如把這主題的最初10個音移到d小調上,則與聖靈降臨後第10主日彌撒的恭領聖體頌(Acceptabis sacrificium(Liber Usualis p.1023))的開頭一致。這作品所傳下來的原譜不是J. S. 巴赫的手稿,而是他的哥哥J. C. 巴赫的抄稿。
前半段長達168小節的帕薩喀牙舞曲,其主題與20段變奏,大約可以分為4個段落,每一個段落包括5段變奏。
帕薩喀牙舞曲
主題:主題由腳鍵盤演奏,通常依慣例由手鍵盤附加齊奏旋律。
變奏1:以附有切分音的和聲裝飾。由上升音形的明朗和弦形成。
變奏2:有同樣的節奏形狀,但旋律則成為下降音形。這裡也由和弦形成。
變奏3:8分音符連續上升又下降。
變奏4:8分音符+16分音符+16分音符,以躍動的節奏形態,連續出現上升音形。
變奏5:主題的弱拍變為跳動的16分音符+16分音符形狀,以結束第1段落。以16分音符+8分音符的隆巴第節奏(lombardic rhythm)裝飾。
變奏6:主題回到原形,變奏進入第2段。16分音符的上升樂句與之呼應。
變奏7:跟變奏1、2一樣,與變奏6成對,呼應的是下降樂句。
變奏8:在樂句下,附有同時進行的副旋律。
變奏9:主題的弱拍變形為16分休止符+16分音符3個。呼應的裝飾節奏樣式也採同樣形式。
變奏10:主題的第2拍插入休止符。呼應的裝飾為反復上升下降的樂句。第2段落結束。
變奏11:主題在第3段落離開腳鍵盤而到高音部,中音部以下降樂句從下面予以裝飾。
變奏12:主題依舊在高音部,裝飾句以弱拍呼應,並多用半音疊起和聲。
變奏13:主題移到中音部,前頭有4個16分音符的節奏形式與之呼應。許多演奏家從這變奏轉為弱奏。
變奏14:主題維持在中音部,但其形態變為過門樂句。裝飾樂句也以過門樂句形成回音。
變奏15:把主題上下反轉,並形成上升琶音。把主題變形的第3段落結束。
變奏16:到第4段主題回到腳鍵盤,許多演奏家到此就轉為強音。是16分音符疊在一起的和聲樂句。
變奏17:3連音符樂句互相呼應的華麗變奏。
變奏18:在主題弱拍前頭放置8分音符。裝飾句也以附點4分音符+兩個16分音符的緊湊節奏連續奏出和弦。
變奏19:裝飾部分為三聲和弦與過門樂句的應酬。
變奏20:裝飾部分更進為四聲,疊起厚實的和弦與過門樂句以結束變奏部分。
復格曲
接在變奏之後的復格曲為四聲部的雙重復格,由8分音符組成的節奏形式與16分音符組成的華麗樂句形成。到後段,在變奏中所用的弱起節奏與琶音也加進來呼應,還有融入半音的不協和弦也加進來。到最後高潮,連續過來的和聲,由第285小節的拿坡里六和弦暫時停止,然後以不含主題的尾聲結束。最後的兩小節,是沉重的慢板。
這首作品有許多作曲家予以改編,有管弦樂版、鋼琴獨奏版、雙鋼琴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