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菲拉利(Ermanno Wolf-Ferrari,1876-1948),義大利作曲家。以「四個鄉下人(I quattro rusteghi)」(1906年)、「蘇珊娜的秘密(Il segreto di Susanna)」(1909年)等喜歌劇(Comic opera)而聞名。他的歌劇作品有15齣以上,其中多部以義大利劇作家卡羅·奧斯瓦爾多·哥爾多尼(Carlo Osvaldo Goldoni,1707
-1793)的戲曲為原作。只是,到現在只有悲劇「聖母的寶石(I gioielli della Madonna)」(1911年)的間奏曲,讓他在樂壇上留下名字。不過,最近音樂界好像有重新評估他的作品的趨勢,在網路上也可以聽到他的其他作品。
沃爾夫-菲拉利誕生於威尼斯,母親是義大利人。父親是德國畫家,他把兒子送到羅馬學習繪畫。在這時候,音樂對沃爾夫-菲拉利只是消遣而已。後來從羅馬移轉到慕尼黑時,他決定專心改學音樂。他在慕尼黑音樂學校師事約瑟夫‧賴因貝格爾(Joseph Gabriel
Rheinberger,1839-1901)學對位法,但音樂學校沒有畢業。不過1890年代在校時就開始作曲。
1900年,想出版兩部精心譜作的作品沒有成功,只好在威尼斯參與歌劇「灰姑娘(Cenerentola)」的首演。這部作品首演時失敗,後來在德國不萊梅上演時卻成功。以後的作品,常常也步其後塵,在他祖國的首演不如在德國首演成功。這種作品有「喜歡刺探的女人們(Le donne curiose)」(1903年)、「四個鄉下人」、「蘇珊娜的秘密」等,這些都是喜歌劇,而且都在德國首演成功。
沃爾夫-菲拉利不只寫歌劇,他還寫過不少器樂曲,而器樂曲作品主要都集中在他創作期的最初期與後期。這些器樂曲作品中,只有小提琴協奏曲還經常上演。其他還有「牧歌協奏曲(Idillio-concertino)」(實質上是室內交響曲)、鋼琴五重奏曲、鋼琴三重奏曲、小提琴奏鳴曲、室內交響曲與風琴曲等,也改訂過莫札特的歌劇「依多美尼歐(Idomeneo)」。
大致來說,沃爾夫-菲拉利可能被認為義大利喜歌劇最傑出的作曲家,但是其作品不常被上演。他的作品常常會讓人連想到18世紀的諧歌劇(Opera bouffe),但是他也有運用馬士康尼的手法寫過很有企圖心的作品,但這些作品所獲得的評價不高。不過,1999年華盛頓歌劇院上演他的歌劇「斯萊(Sly)」(1927年)後,音樂界有逐漸注意他的作品的趨勢。
「聖母的寶石」是沃爾夫-菲拉利譜作的3幕歌劇,於1911年12月23日在柏林選帝侯歌劇院以德語首演。當時劇名也使用德語“Der Schmuck der Madonna”。劇本由贊嘉利尼(Carlo
Zangarini)與哥里西亞尼(Enrico Golisciani)撰寫。原作使用義大利語,首演時使用德語的原因是沃爾夫-菲拉利的父親是德裔,他自己也長期滯留在德國,而最先幫他出版的是德國的出版社。義大利語首演是在1953年。
這是一齣悲劇,背景是1900年左右,西班牙統治下的那不勒斯。放蕩的女孩瑪麗艾拉鍾情於拉斐爾,傑羅納則愛戀著瑪麗艾拉。瑪麗艾拉告訴傑羅納,如果偷得聖母的寶石,就聽他的話。傑羅納果然偷聖母的寶石給她,但是她還是投到拉斐爾懷裡。瑪麗艾拉知道了偷聖母寶石的罪很重,乃要傑羅納拿去歸還,自己則投水自殺。傑羅納回來知道瑪麗艾拉自殺,自己也飲劍自殺。
這齣歌劇現在很少上演,僅有1976年艾列得(Alberto Erede, 1909 - 2001)指揮BBC交響樂團在倫敦錄製的全曲唱片,可能是唯一可聽到全曲的地方。不過,劇中兩首間奏曲在音樂會上也常聽到,尤其第2幕開始前的前奏曲很有名。
這首音樂演奏起來只有4分半鐘前後,採3段體,雖有序奏,但多被省略。樂曲一開始,小提琴在很高的音域唱出平靜而又帶點傷感的旋律。這旋律極為優美,聽到一次就再也不會忘記。中間樂段主要由木管樂器演奏,到第3段,又由弦樂器再現第1段後靜靜結束。
(倫敦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_B7Iavkuhs
(Wolfgang Sawallisch指揮NHK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7OcDfspg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