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06 01:56:39| 人氣12,4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頓:交響曲第104號D大調「倫敦」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 1809)是代表古典主義的奧地利作曲家。他的作品極多,光提108首交響曲,80首左右弦樂四重奏曲,都沒有別的作曲家比他多,因而他有「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曲之父」等稱呼。

1790年代,海頓為了鼓舞奧地利人民的愛國心,依據克羅埃西亞民謠譜寫一首聲樂曲「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並於1797212日在維也納城堡劇院首演。當天為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2世的生日,海頓把這首歌曲呈獻給皇帝。後來他在弦樂四重奏曲第77號第2樂章也使用這首歌曲的旋律。這首歌曲隨着時代之變遷而改變其歌詞,奧地利帝國成立後成為國歌,目前為德國國歌。

海頓的大半生在埃斯特哈齊(Esterházy)家族服務,因而有許多作品是為該家族所寫。當時他幾乎沒有與其他音樂家交流,也沒有接觸到當時流行的音樂,因此逐漸成為很有獨創性的音樂家。海頓利用可以戲稱「埃斯特哈齊實驗工房」的宮廷樂團,一面應付喜歡歌劇的老闆依其口味寫些千篇一律的音樂,另一方面找機會嘗試交響曲的各種樣式。

他的這種努力,在「巴黎交響曲」「所羅門交響曲」系列等一連串交響曲中開花結果。當時,海頓接到出版業者或音樂會經紀人的委託,譜寫在一般市民為對象的音樂會上演奏的交響曲。他從埃斯特哈齊實驗的音樂當中,抽出可以一般化的結果,運用在以一般市民為對象的音樂當中。在埃斯特哈齊家這種狹窄的世界裡能博得好評的音樂,不見得能博得一般市民的好評。他從以前的成功經驗當中,嚴格選出可以一般化的語法,確立如下交響曲樣式:

1樂章─奏鳴曲式
2樂章─徐緩樂章(變奏曲或複3段體)
3樂章─小步舞曲
4樂章─奏鳴曲式或輪旋曲式

當時的交響曲大多以舞曲形式的3樂章結束,海頓增加結構完整的終樂章,使交響曲成為4樂章架構。海頓覺得要讓交響曲在以眾多聽眾為對象的音樂會中擔任主角,必須要讓交響曲有較重的份量。把前面3個樂章弄成「奏鳴曲式─徐緩樂章─小步舞曲」之組合,也是他判斷這種組合,最富於變化,不會讓聽眾感到厭倦。以後的時代,也支持海頓的這種判斷。他還說如何構築承受前面3個樂章的終樂章,是最大的課題。以前的交響曲,即使採用4樂章架構,其終樂章還是使用輕快的舞曲形式。在這種情形下,海頓的交響曲就顯示為完全不同於過去的音樂。海頓的作曲技巧,也全投入在如何處理這終樂章,而其最高的結果,就在第104號交響曲。

海頓在1791年到1792年,以及1794年到1795年之間,訪問英國兩次。海頓訪問英國,兩次都是應作曲家、指揮家兼音樂會經紀人所羅門Johann Peter Salomon 1745 - 1815)之邀請,到倫敦指揮自己的交響曲。所羅門在倫敦規劃所羅門音樂會,幾次三番邀請他所尊敬的海頓來倫敦,終於讓海頓來訪兩次。許多聽眾為了聆賞海頓的音樂趨之若鶩,不久海頓得到很高的名聲,也得到財富。他在訪問英國期間,譜寫許多他最有名的作品,如「驚愕」「軍隊」「擂鼓」「倫敦」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曲「騎士」、鋼琴三重奏曲「吉普賽輪旋曲」等。海頓在歸途中路過波昂會見貝多芬,貝多芬有此機遇而移居維也納。

海頓在這段期間,譜寫(或首演)12交響曲,總稱為「倫敦交響曲」,或「倫敦系列(London Set)」,或依據邀請者的名字而稱為「所羅門交響曲」,或「所羅門系列(Salomon Set)」。

「倫敦交響曲」又可分成第一次訪英時所寫的一套6曲,與第二次訪英時的一套6曲。各套所包含的交響曲為:

第一套(1791-1792)

交響曲第93D大調
交響曲第94G大調「驚愕」
交響曲第95c小調
交響曲第96D大調「奇蹟」
交響曲第97C大調
交響曲第98號降B大調

第二套(1793-1795)

交響曲第99號降E大調(1793年在維也納譜曲,翌年在倫敦首演)
交響曲第100G大調「軍隊」
交響曲第101D大調「時鐘」
交響曲第102號降B大調
交響曲第103號降E大調「擂鼓」
交響曲第104D大調「倫敦」

幾首交響曲都有名稱,但咸認為都不是作曲者自己命名。不過,100號「軍隊」在首演廣告上面就稱呼「軍隊交響曲」,因此有人認為「軍隊」的名稱,是海頓本人命名的104號「倫敦」,有時也單獨稱呼「倫敦交響曲」。

海頓的作品有一部分編有號碼(交響曲第104),但很多部分都沒有號碼,也沒有作品號碼。荷蘭音樂學者荷玻肯Anthony van Hoboken )在1957年與1971發表的「約瑟夫‧海頓,主題書誌學的作品目錄」中,對海頓的音樂作品加以分類(共有31),每類作品都由1號起編號碼 (交響曲第104號是Hob.I:104,即荷玻肯編號第I104),現在提到海頓的作品,大都用這個編號。

交響曲第104D大調「倫敦」Hob.I:104海頓譜作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倫敦」這個名稱,是到19世紀才加上去的,只是12首「倫敦交響曲」都與倫敦有關係,因此並沒有什麼特別意思。海頓在此曲的手稿樂譜上註明「我在英國作曲的第12(交響曲)」,其實12首「倫敦交響曲」當中,如第99號是在維也納作曲,因此記載的這句並不正確。首演在179554的慈善音樂會中,海頓在當天的日記上寫道「所有觀眾包括我都很樂。我在這個晚上賺了400盾,這是在英國才有可能的。」(當時,莫札特的年薪是800盾)這首作品不愧為海頓最後一首交響曲,是一首傑作。

在音樂史上,這首作品發表時,莫札特已寫完全部作品後走了,留下一些未完成的音樂讓後世的作曲家傷腦筋;貝多芬則剛在維也納辦完很成功的演奏會,走出音樂家的第一步。數年後發表交響曲第1號,然後繼續創作,完成那不朽的9首偉大交響曲。

海頓在他一生當中創作一百多首交響曲,把原來在音樂會只當開幕「序曲」的音樂,培養成能擔當音樂會主角地位的角色,使這種音樂成為古典音樂中的重要領域。沒想到在他身邊匆匆走過一生的莫札特,把這種音樂形式拉到海頓自己都想像不到的高度。承繼他的貝多芬,更把這種音樂的地位,提高成古典音樂之王。這樣看來,海頓比起他們倆有點遜色,然而畢竟是他確立交響曲的音樂形式,把他所有的技術投入進去,以開拓新的時代,因而不愧於當「交響曲之父」。莫札特的「朱庇特究竟是一位天才創作的異常作品,因此直接連繫到貝多芬交響曲的,是海頓的這首第104號。

這首交響曲是海頓的傑作,其中所使用的各旋律,毫無艱澀而拒人於千里之外之處。不但如此,更有易懂可親之性格。這不像後來的前衛藝術家們為了求新與展露高超技術,寫出令人不敢親近的音樂成對比。

但這也不是說海頓寫的音樂毫無技巧。例如第1樂章的第1主題與第4樂章的第1主題間,就設定有機的關聯。又如第2樂章的美麗主題,仔細分析就知道最初的5個音,是在第1樂章第1主題的動機中,多加1音而已。再仔細看,其最初的7個音,只是把上升音階與下降音階相隔排列而已。這豈不是60多歲的老作曲家,發揮其技巧與經驗,玩一些音樂的幽默遊戲嗎?然而所寫出來的旋律,多麼的可親!這些旋律,乍聽之下,還很難聽出他隱藏這種遊戲似的技巧呢。

 

1樂章:慢板─快板(Adagio - Allegro),d小調─D大調,4/4─2/2拍子。有序奏的奏鳴曲式。

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1YVMoL-0SA (第1、2樂章)
福特萬格勒指揮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nDXKdrwT7s
切利比達克指揮
 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MnD2DqeII
祖賓
梅塔指揮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AnlBKkYAAA
HubertSoudant 指揮 薩爾堡莫札特管弦樂團(MozarteumOrchester Salzbur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zoqqIdOWqk

附有序奏的奏鳴曲式音樂,是古典主義交響曲典型的第1樂章。序奏是慢板,開始於全樂器奏出的號曲似的壯重音樂。由於開頭的兩小節只使用主音D與屬音A兩音,因此無法明確表示是D大調或d小調,直到第3小節開始的對應旋律中出現降B音,才確立是d小調。但這也不能持久,到第7小節就移到平行調F大調。貝多芬喜歡用這種把序奏的調性弄模糊的方法,而這首第104號可以說是其先驅。特別是只用主音與屬音使調性模糊的手法,後來貝多芬在「合唱交響曲」中發展使用。

序奏中需要注意的另一點,是音的進行。開頭的兩小節強調主音與屬音(4度、5度關係),接下來的3小節強調2度關係。這2度、4度、5度的3種進行,在後頭的樂曲裡面,成為重要的構成要素。

序奏之後進入呈示部。速度轉為快板,第1主題(如下圖)靜靜的在弦樂器上流動。


1主題由3個動機形成,前2小節為第1動機,接下來的2小節為第2動機,最後4小節為下降音為主的第3動機。這些以級進為基調的動機,在第1樂章中多次出現。第1主題會反復一次,但這次的第3動機不是下降,而是上升,音樂也趨於高昂。第1主題由全樂器以最強音發展。經過E大調和弦,移調到A大調,移調後再發展第1主題。這種移調後再發展第1主題的手法,不大會在別的作曲家的作品中看到。

不久,第2主題在法國號的延長音上出現。第2主題是單純的下降和弦,主題本身與其發展的長度,都比第1主題為短。然後混合第1主題第1動機進入呈示部的小尾聲。依當時的慣例,呈示部會重複一次。

進入發展部就轉為小調,而小調一直維持到發展部即將結束時。海頓的交響曲當中,在發展部用這麼長一段小調,還很少見。在發展部成為中心的是第1主題的第2動機,與第2主題。不過第1主題的其他動機也會出現。每次轉調就提高調性,到發展部要結束時轉回原調,以全樂器奏出屬7和弦時,以最強音奏出樂章中最高音的高G音。到這裡,聽者會發現這很長又有強烈一貫性的發展部,是以最後的高G音為目標,一步步爬上來的。

再現部依式從第1主題的再現開始,中間高昂而以全奏奏出第1主題的第2動機,逐漸安靜後忽然有兩小節全休止,之後依式再現第2主題。短小的尾聲後,強力結束樂章。

2樂章:行板(Andante),G大調,2/4拍子。變奏曲風格3段體。

福特萬格勒指揮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ALWxj_fKbo
切利比達克指揮
 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Vggw79sX_g
祖賓
梅塔指揮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CnWOYWfo8U
HubertSoudant 指揮 薩爾堡莫札特管弦樂團(MozarteumOrchester Salzbur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dDQKHDEC6k

這樂章的曲式,可以說是複3段體,但中間樂段會自由開展主題,再現部含有變奏曲要素,因此是海頓獨特的形式。主題雖然是大調,卻帶一點愁意。主題依古典樣式分為前段與後段,各段都要反復一次。不過也有指揮家省略後段的反復。

進入中間樂段後,木管樂器以小調奏出主題的前段,然後發展這段主題。發展一陣子後忽然停下來,以大調反復主題,而這又轉為小調開展,靜下來後只留下伴奏音形,並做為第3段開頭1小節的伴奏。

到第3段,最初幾乎完整再現第1段的前半段,但重複時就變更節奏予以變奏,此後就一直變奏與開展,主題原形就不再出現。第1段後半段的再現則逐漸增加音符,尤其顯著增加3連音符。停滯一下並經長笛獨奏的裝飾後回到主題再現,最後反復幾次第1段最後的動機後結束本章。

3樂章:小步舞曲:快板MenuettoAllegroD大調─降B大調,3/4拍子。複3段體。

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md6Bw85Atw  (第3、4樂章)
福特萬格勒指揮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8c7iRefAdM
切利比達克指揮
 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lLd8dEeDuQ

祖賓梅塔
指揮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9zQiKgDc_0

HubertSoudant 指揮薩爾堡莫札特管弦樂團(MozarteumOrchester Salzbur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UvuvKPCfDs

3段體的小步舞曲與中間樂段形成的典型的複3段體樂章。有些指揮家會把這個樂章演奏得像詼諧曲那麼快。

小步舞曲部分輕快活潑有力。其主題前半段,特別注重2度與5度的音程關係。這前半段會減少樂器數輕輕的反復。小步舞曲後半段,幾乎完整的使用前半段出現的主題。接近結尾時忽然奏出高音,並有兩小節全休止。

中間樂段轉調到D大調的遠系調降B大調,因而轉入中間樂段很突出。中間樂段也分成前後兩段,各自重複一次。之後到第3段再現小步舞曲。

4樂章:終曲:有精神的FinaleSpiritosoD大調,2/2拍子。奏鳴曲式。

福特萬格勒指揮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EMhq1ps564
切利比達克指揮
 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P1slPhUG0E

祖賓梅塔
指揮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VHVRLQ79K0

HubertSoudant 指揮薩爾堡莫札特管弦樂團(MozarteumOrchester Salzbur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foSO-bGAAg

終樂章採用大規模的奏鳴曲式,海頓很少在終樂章使用這種曲式。弱奏的小提琴在10小節以上的大提琴持續低音上奏出活潑的第1主題,這個主題咸認為是根據克羅埃西亞(Croatia)民謠而來。這主題的動機可分為最初兩小節的下降音動機,之後一小節的急速上升音動機,第4個小節兩度上升音動機等3種(如下面譜例)。


接下來主題的發展相當自由。第2主題比活潑跳動的第1主題圓滑得多。而且其提示與發展,也遠比第1主題為短少。全休止後,利用第1主題第2動機的節奏,輕快的結束主題呈示部。發展部與第1樂章一樣,使用小調的發展很顯著。在第1樂章,1主題與第2主題交織在一起開展,在這樂章則各自分別發展。接在發展部升f小調部分之後,馬上開始D大調的再現部。再現部很短,並以簡短的尾聲結束全曲。

 

樂譜
http://imslp.org/wiki/Symphony_Hob.I:104,_D_major_(Haydn,_Joseph)

Mariss Jansons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fBK-EYjs90 (全曲)

台長: 雲翁
人氣(12,411)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交響曲 |
此分類下一篇:西貝流士:交響曲第2號D大調
此分類上一篇:孟德爾頌:交響曲第4號A大調「義大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