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8-22 18:45:11| 人氣1,2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成就道德文化人

 〈真儒復興系列三〉 成就道德文化人 陳福來點傳師 2020/8/21

◎ 道德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求道以後的人生與過去一定不同,希望道學再充實、真 理再教育,

     並保持明明的良心:一顆老母給的心,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物質在極端的文明之下,會誘發人們貪婪的心,以各種的形色,誘發底心的慾念。 

◎ 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用聲色誘引、教化人民,那是這世界走向末端。 

◎ 我們自己如果是一位有道德的人,道德在身上、心上表現,就會成為一個道德文化人,

     這個場所,也會是一的道德文化場,影響家庭與道場。

一、 何謂道德:

1.道者,道是大學之道,道是自性之體,是天理良心—-率性之謂道

  。性即道,為性命之根,萬德之源—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2.德者,德是在明明德,德是自性之用,是天理良心所生發的各種行為。

◎ 當下法喜充滿的感受,即是德。

◎ 把一件正正當當的事情做好,就是以天理良心所生發的各種行為。

。孟子將德歸納成:「仁」「義」「禮」「智」

。孟子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如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把仁義禮智擴充至生活,以保有自己所有有形與無形的東西。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孟子告子上

◎ 孟子離婁: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仁義是本自俱足,由內而外生發。

◎ 一是天理良心,貫於家則家齊,貫於己則身修。

◎ 修道要生活化,行道要習慣化。每一個心念我都在修道,不圓滿的就調整修正之,

     做出來的行為則會有道的內涵。

。性中具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 孝敬父母最難的事情是『色溫』,和顏悅色的侍奉父母。

◎ 無論父母對我如何,我圓圓滿滿的完成當下之感,就是明心見性。

。吾人受命於天,全之於性,得之於心,施之於物謂之德

。德者得也,即行功立德,有道無德,難免出魔

◎心中有道,卻無行道,則名無德。只論不行,是為清談。相反地,要踐行。

。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日用常行,行住坐臥,常保照明,蘊藏於心,德施於物,萬事聖備,而不知其德,是謂上德

    一何老前人<六書>

3.處事相交以道,待人相接以德,古聖云:行道化百姓,道德不離身。道德就是修行 人應持之志

      一《道德新知》

◎ 處事以理,待人以溫暖。處理事情時,不一定做得圓滿,但要朝這個目標持 續努力

。人類最高的理想是道,實踐仁愛就是德。

。道德可謂是人生志節之標的,志節如能時刻不離,修道即能尊道而貴德,尊師而重道。

    一《道德新知》

。有道德就能去私心,存公道,立根本,孝父母,敬兄長,踐行合理,不忘本,

    不忘恩,言忠信,行篤敬。—-《道德新知》

◎ 靈性是由老母之分靈而來。不忘恩不忘本,不忘記老母之恩、他人之恩德。 

◎ 修道是道,行道是德,明體達用,道德兼備於身,人生價值從此改觀。

◎ 做人要有「人格」才能頂天立地;要有「性格」才不會忘失天地良心;要有

「資格」我可以替上天辦事。道德不離身,具有人格,可以行化一方。

二、 道尊德貴的典範: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一)何宗好老前人

1.對道信念,一生奉行

(1)何老前人曾說:「我們道務的成就,就是用血和淚換來的, 不是用僥倖和欺騙的手段所得來的。

     所以更要時時記得這些 痛苦的煎熬,不要以為成功了,就自滿狂傲,

     而忘了過去所 受的一切煎熬和痛苦。這些痛苦和煎熬,也正是我們兄弟們 廣大的仁與愛,

     播種在每一個角落裡的。大凡事情發於仁,亦必得於仁;發於愛,亦必得於愛;發於奇謀百怪,

     所得的亦是奇謀百怪。這就 是我們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己造的罪孽,自己受。

     母親大人常說:人 心要正,作事要好,不要叫後學常常的恨你。」

(2) 天變、地變、人心變,我心不敢變 一生對道的堅持與奉行,時時刻刻感到惶恐,

     怕無意間犯了道規的錯,當初跟隨 前人的時候,前人對我說些什麼話,我都是信受奉行,

     我不敢不聽話,我認定大 道是最神聖的。

     道神聖,前人們當然是更神聖,所以我對尊前的心,更加倍的神 聖而敬奉。

     別人將道當作一種工具品、導演品,我更將祂當作一種無上品,至尊 至貴的。

◎興毅總壇對聯是吳老前人對於興毅的期許:

    道貫三教經書萬卷繼往開來有興毅,德備五常理惟一宗振聾啟瞶在總壇

2.道場規矩,要求嚴格

。何老前人在道場公事上對理事、點傳師的規矩要求很嚴格。有一次在內江街 開理事會,

    何老前人對服務人才說:「等等時間一到,你就下樓把門關上, 不要讓人進來。」

。有一次,也是在理事會開會時,何老前人臨時說:「所有點傳師穿上長衣, 上場演禮,

    我看看你們怎麼辦道。」這些都是何老前人對理事要以身作則的 嚴格要求。

    何老前人說,「這些理事、前人們還要去辦道,很辛苦,要吃好 一點,吃好才有力氣能去辦道。」

    這些小故事都可以看出何老前人對於道場 的規矩要求嚴格,然而卻又能愛護人才與道親。

3.對待道親,親如子侄

(1)送水蜜桃給小女孩 

(2)關懷道親—於南部拜訪香港來的道親。修道時,耳朵不要像麵粉。

(二)吳靜宇老前人

1.割肉療親,孝感動天

。吳靜宇老前人祖籍山東,出生於哈爾濱,是當地名傳遐邇的孝子, 

    報社亦登載其「割肉療母」的事蹟,並接受表揚。

2.深諳正法,慈柔實修

。最重要者為吳老前人歷經師尊在大陸時期的修辦洗禮,

    與師母 在海外的收圓使命所延續之時代考驗,故深諳正道、正法的真實義,

    特於末法亂象顯現之際,以「平凡中不平凡,不平凡即平凡」

    之實修風貌,導正高 高在上徒具虛表的浮誇;又以寬和之心普接善信,

    對任何不合理之人與事,從不疾 言厲色以對,概以慈柔相待,暗中勸化,無為而為,

    為而無為,道之不行,非己力 之不逮,乃天之運,人之所乖也!

3. 維護道場倫理,不著名位

。吳老前人維護道場倫理,不著名位的德風,亦是我輩之楷模。此乃以其現今之 德高望重,

   已足可被尊為老前人,然其不但堅拒不受,平素更自視與大家是師兄弟 而已,

   皆為師尊師母之弟子;自持是張、邱、夏、唐諸位老前人之後學,而固守後 學之本份;

   另深感盛老前人之道格悠遠,何老前人為道之貢獻碩大,故不能與諸老 前人相提並論;

   此種典範,真乃懷古爍今之鑑!

4.時窮節乃見

。逃難到香港時,於極困難中仍然要修道辦道

(三)虛雲老和尚

。中國佛教比丘,禪宗高僧,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 二代,

    法眼第八代,溈仰第八代

1.一心出家修行—拖死屍是誰(天台山融鏡老法師)

2.渡船上,坐懷而不亂

3.振興佛教,重修佛寺(修建以後,不拘功勞)

4.三步一拜,以報親恩(由浙江省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到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薩道場約 1500 公里)

5.上昇彌勒內院,聽聞彌勒演法(112 歲)

三、成就道德文化人

。所謂的道德文化,也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融入了道德之思想與做法,

    而形成我們內在的精神與觀念,並示現於我們的行住坐臥之中

。道德是人類求生存之最大保障,有道德始有人類,有道德始成世界。

。道德乃是世界人類以及萬物不可須臾離的真理,甚至道德更重於生命。

    以上引用自何老前人<道德新知>

(一)存養省察,修己治人

 。對聯:大學之道修己治人昭尼山心燈,中庸至理存養省察宏泗水要旨

1.活佛師尊:存其心而養其性,未發之前須存養,已發之後要省察,意念要克制,

    克制畢又須省察,存養/省察/克制三者遞相為用,一刻不可離也.

2.何老前人修己治人的九項要點:

 (1)要計劃自己修為的過程 

 (2)要鞭策自己慎獨存誠實踐的功夫

 (3)要檢討自己修為的功效

 (4)要執行家庭生活修道化,計劃綿遠的修道

 (5)要有集體大眾化的修行計劃

 (6)要努力推行集體的修為 (7)要領導全體,創造新時代的新生命

 (8)要促使大家研討道脈的真偽,何者為真

 (9)要提振大家深入體明儒釋道之經義及哲理

 。吳老前人於《微明集》特別提到,可於日常中審視自我是否如實修行。

(二) 遵規守矩,躬行實踐

。修道立德之人,如能遵規守矩,前者前,後者後,上下擁護,相互成全,則至德 至道能堅凝不變。

。真實修道立德的君子,宜是擇取善道而去行,遣除惡念,不滯妄幸,安貧樂道, 

    內無欲心,外無欲境,內外皆知通明,明其內以知道,明其外以行道。

。先覺之人,當體皇母慈懷,體天憫人,躬行實踐,常存拯災救世之心,常行濟人 利物之事,

    闡天道,立佛堂,廣行慈,濟世道,代天宣化,覺頑化迷,化愚為賢,化惡為善,方可為之大德。

。修道得要克明峻德,是謂明德,明德者,不存沽名釣譽之心,不計功德多寡之念,

    以無為而無不為之布施,庶可謂之真功實德—以上摘錄於何老前人的道德知行。

四、結語:

。修道人要有強烈的毅志力要有純潔的道德心要有強烈的責任感

。老子:「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台長: bearwang5687
人氣(1,28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