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儒復興系列二〉 萬善之基首行孝 黃勇中講師 2020/8/14
一、白陽殊緣 以孝入門:
◎萬善之基首行孝-百善孝為先
◎白陽期道降火宅,人道立基,「孝」為入門。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從最親近的 人開始練習,再擴散至疏遠的人。
天未喪斯文 ...... 經典 (孔孟聖道) 典型在夙昔 ...... 人典 (人道圓 天道成)
得道四難:
【三期難逢】天時
◎ 孔子處在紅陽期,所提點的內容,卻不能讓當代世儒都超生了死。
我們現今大 開普度,可以求道、修道、成道,是何其有幸。
【中華難生】地利 (儒家;人道)
◎ 儒家思想在中華是潛移默化的傳承,從小薰習,因而有地緣地利。
【明師難遇】人和
◎ 前世與大德者結下善因緣,今生得遇點傳師、引保師。
【人身難得】自修 (根基 佛緣 祖德)
◎ 求道前具備的三要素是我們累世所自修的。為此,更加不能妄自菲薄,
而不辜負對仙佛、祖師、前人的慈悲,更加不辜負我們的努力。
而感得天獨厚。
得天獨厚 莫負殊緣 天未喪斯文
《孝經》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 孝的核心是愛。傳於子孫愛的觀念。
◎《論語》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歸空後名聲配德,在世時立身行道。
親親→仁民→愛物【道行天下】(由親到疏,向外拓展)
《聖訓》 一子得道,九玄七祖盡沾光;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
孝之圓滿者,不只是生命的終點,更是生命的圓滿。
◎ 三期普渡殊勝因緣。此世我們與佛有緣、有善因緣引導而可以走入天道。
◎ 我們愛父母、祖先、子孫,我們希望大家都好,希望在理天相遇這是圓滿
◎ 我們存在於儒家孝道的因緣,也於白陽修道的因緣,達到生命圓滿的高度。
典型在夙昔
《二十四孝》 臥冰求鯉(王祥)、哭竹生筍(孟宗)...孝感動天
〈割肉事親〉 吳老前人:
母親病危,以真誠之心祈灶君,後割肉入藥,果真讓母親的病漸漸康復。
於此當下,吳老前人的傷口血流不止,恰巧妻兄來訪,急救其傷。
姑婆:
(1).家貧,公公臥病欲食肉而割肉事親。前一晚,舜帝廟顯靈救孝子,
信徒 清晨徒步出發至家中,恰好在血流不止時趕上急救。
(2).這個事蹟於鸞堂中撰寫 成書,書冊輾轉送至獄中,受刑人為此感動佈施。 (3).歸空後入夢鼓勵後學。
感(真誠)應(驗;動) 上感於天而天動之:
歡喜首救火、愚公移山 中感於人而人改之:
獄中人改過遷善... 下感於子而子念之:姑婆入夢鼓勵...
明明白白一條路;言之諄諄,導之切切...
◎ 心誠則靈,真誠帶動感應的力量
◎ 發願真心完成善事,全宇宙的正能量都會幫助你
◎ 行於正道的典範,帶動子孫效法學習孝心、孝行
◎ 誠心保守,自身則守住自性,誠心的做,善知識、善因緣將溫暖地守護。
§真的學習孝道的時候,會生發心量、與涵養。
二、世間萬善 以孝開端:
(1)·四端之心:
《孟子.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
凡有四端於我者,如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達。
「端」是起點,「擴充」是修(內聖、調整)、行(外王)
孝為善端 行善的基礎是,希望他人好。我好、你好、大家好。
於此時培養心態、心量,擴充 之後,成為善言、善行,
成為與人際相處的準繩。
。感恩 ...... 愛之端也
(愛的循環-他對我好,我對他好;他對我好......)
。尊敬 ...... 謙之端也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放低姿態,謙德自現,尊敬自行)
。善解 ...... 和之端也
(於修人道間,愈挫愈解其結,善解人際。擴充善解,培
養與眾生的情感、信任,生發善解之心,屏除惡解與曲解。)
。同理 ...... 慈之端也
(站在他人角度,以我們的能力滿足他人需求。慈:把快樂帶給別人。)
。包容 ...... 悲之端也
(悲:讓他人遠離悲傷。)
(2)·感恩 愛之端: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十恩》
第一、懷胎守護恩;
第二、臨產受苦恩;
第三、生子忘憂恩;
第四、咽苦吐甘恩;
第五、迴乾就濕恩;
第六、哺乳養育恩;
第七、洗濯不淨恩;
第八、遠行憶念恩;
第九、深加體恤恩;
第十、究竟憐愍恩。
知恩圖報→無私奉獻(只想到他人,不想到自己)→愛
(3)·尊敬 謙之端:
《論語.為政》 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不卑不敬)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不敬不色)
◎ 人就是在遇到不同課題時,而知如何克服。
◎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懂道理的人越能明白分寸,懂得分寸(節)而懂得何時進、何時退。
◎ 慢慢來比較快。進道若退,退一步反向前行許多步。
謙則有節 → 尊人敬天
(4)·善解 和之端: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大舜有大焉,善與 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 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
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子路,人如告訴他有過失,
他就歡喜;夏禹聽見人家很好的言論,就虛心拜受;舜 的眼裡都是好人。
◎ 意義:見賢思齊。善人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為善人之資。
◎ 善察人之善,不見人之惡;見其惡,如見己之過,而改之。
◎ 修行、修練、修養。修-調整。學了以後常常練習、調整。
◎ 佛看眾生都是佛。
正向思考,無善不善。→ 與人為善即為善解。 ◎六祖:不見世間過。 儒家:善解。
(5)·同理 慈之端
《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論語.雍也》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 也已。」
◎ 從親近者先著手,更能體會。
◎ 換位思考。當我們無法理解他人時,便是我們與他人在不同位置。
將心比心 → 推己及人...真與樂
(6)·包容 悲之端
《易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我願意承擔」當我們願意跨出第一步,我們內心、
我們行為也在調整,這也 就是於人道的修行。
躬自厚薄責人(要求自己高,要求別人低),唯付出與承擔
→ 不見人過,不只想到自己,願意拔苦
◎ 德蕾莎修女,願意承擔,真正的悲心,看見他人的需要。
◎ 當我們願意調整自我,我們都已走在修道路上。
§良知清楚、自性清楚。也許現在不明白,但我們願意練習。
三、倫常時習 道法中庸:
有愛無礙
情(信任)→理(觀念)→法(規矩)
◎ 在家庭中不講道理,講感情。
◎ 從情感開始建立人際關係。
《中庸之道 VS 簡諧運動》
◎所有的學問都在談真理;一理通,萬理徹。
練習平衡;動態平衡
若即若離;不一不異 → 認真能即,不執能離 → 在家出家,在塵離塵
◎ 中庸之道:隨緣之法,動態平衡。同一個觀念,不能放諸四海皆準。
◎《論語》成事不說,遂事不諫。 當事人已經做了,
旁觀者就不再也不要說了。
◎ 事情你知道如何處理,但你不一定可以處理。這於其中尚有因緣難解。
簡(大道至簡;中) 天下之大本,謂之中 諧(自由自在;和)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垂線定理
◎ 任何兩個人都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接著直道而行,
只要做標準,就可以通過圓心。
◎ 每個修道家庭各現不同風貌,這是來自不同的因緣。
隨緣設法,法無定法;及其至一也!
四、生活修辦 反復歸仁:
◎ 我們找到與我們因緣最近的人,開始修行。
◎ 不要觀察別人,而要觀察自己。唯有反省自我、調整自我,
自己才能看清真相。
◎ 對於外界,不做過多的評判,因為我們沒有智慧。
◎ 對於自身,可能才有更清楚的了解。
◎ 對於真理的了解,要反復,才有歸仁。
生活即道場,人倫即功課
內外勤雙修,反復是工夫
不見他人過,只問己存心
夫妻同步走,子女一起修
盼一日克己,天下歸仁焉
◎知止,不看別人,只看自己。持續走在正道。不打別人的分數,
更別打自己的;接受現況,再接再厲。千言萬語 反復有功
◎ 道理要回到自身,反復練習
立功:
風雲際會...隨順殊緣,把握天時。 因為自己的努力,
才有今生之一大事因緣。
立德:
無有拘限...自信自省自修。
只要願意跨出,你都做得到。每個人都可成聖佛。
立言:適當環境...因為愛,所以說。
《家訓》
劉備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司馬光〈訓儉示康〉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袁了凡《了凡四訓》
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林則徐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孝⌟最容易讓人擁有柔軟與溫暖的心;
心柔軟的人比較會反省(內聖)
心溫暖的人比較能慈悲(外王)
⌜孝⌟ 是萬善之基;亦是修行之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