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儒復興系列一〉 法聖賢立三不朽 謝聰烈點傳師 2020/8/7
一、前言
春秋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人墮入紅塵後無法超生了死,因此降生聖人,使人們明白如何回天。
立德:樹立德行,以德服人,存心養性,自覺之內聖功夫。
立功:拯厄除難,功濟于時,實相濟公,覺他之外王功夫。
(濟公:一片天心,沒有執著分別的呈現。)
立言:妙智慧形諸語言文字,著書立說,經典留於後世。
1. 司馬光《資治通鑑》 「夫聰察強毅(聰明、洞察、剛強、堅毅)之謂才,
正直中和(正義、剛直、中庸、平和)之謂德。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 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修行過程務要才德兼備,行於家庭、職場、道場。
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
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本:佛性、自性、不生不滅的。 德為本,才為末。
3. 做事不做人永遠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遠做不成人!
4. 立功之前要先立德,因為沒有良好品德,建立的功業,只會禍害社會,甚有邪
說異端,迷惑眾生。
◎吳老前人:「寧可一世不修道,也不可接近邪思。」
5. 濟公的哲學是「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不要白白來人世間一趟。雖然今
生帶不走什麼?但可以留下什麼?今生帶不走名利、富貴、妻恩子愛,但可以留
下功德與美名,便是立德、立功、立言。
◎不要為身外物拖累,否則在其中輪迴而難以自見。認清中庸之道,釐清自性用 於超生了死的路上,有智慧生發抉擇、辨明。
二、立德:克己復禮明明德
(一)立德:存心養性,自覺內聖功夫,從內修「格物、治知、誠意、正心、修身」。 從慎獨功夫做起,示現心德、口德、身德。
〔故事〕一次馬來西亞的壇主要設壇,台灣道親買了一尊佛像要帶去,隔壁有位回教 的大德者看到,說這尊佛像和平常看到的佛像怎麼不一樣──靈光很強。安設佛堂當 日,這位回教徒欲來參觀,但因回教徒未能求道,因此只在一樓等候。請壇當下,他馬上跪下五體投地,他看到許多仙佛現身、聽到八聲響雷。點傳師開壇後下樓來,身 現毫光!因為當天恰有八位求道者,每一次點玄,敲響雷聲。印證《彌勒救苦真經》 雲雷震開戊己土。求道點玄時,亦提醒求道者要時時反觀自照。 ◎明明德是明心見性、存心養性,無名秉性要透過修行功夫驅除,觀照自我的慎獨功 夫是大學八條目。
1. 格物:格心物
(1) 貪欲:於己所好之境物,生起染污之愛著心。(身外物與名相界)
(2) 嗔忿:遇逆境而不能容忍,而起怨天尤人之心。(於比較中,因心理分別而
感順逆之差別)
(3) 癡奢:癡心於功名及富貴,過高期望不能如自己所願。(癡:愚昧、迷昧不清)
(4) 愛妄:血心之愛、聲色貨利之非分之妄想。
(5) 聖人無他技倆,在於止息,慎心物於隱微之間。(停下來,不起心動念,遇
事則善待他。短暫的生滅世界,物事只是為短暫之停留。)
2. 致知:明理致知,究人事物之理,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了然。
◎從心上、理上改變,才可能永恆,分辨是非而不起分別。
◎對錯於當下以理智釐清分別,需要有妙智慧。
3. 誠意: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於中,形於外,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4. 正心:意不自欺,心得其正,公正誠明,無所偏倚。
5. 修身:涵修德行,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貫於身的體現;是齊家、治國、
平天下的足跡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分辨靈性與肉體上何者為真?何者為假?進而體善用現真假之中庸之道。 ◎心物不格,脾氣毛病一起即生對待、爭端,而不能止息,產生更多煩惱。
(二)率性示現心德、口德、身德
1. 心德:心存慈悲,處世公平,謙恭有禮,與世無爭,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 待人無驕無妒,無怨無嗔。
◎心是動體,佛性是靜體,變成動體以後,而產生德行,不會造作。
2. 口德:忠言勸人修行,代天宣化,講道德,說仁義,談因果玄妙,成全他人明
理修道,不道人短,不炫己長。
3. 身德:端正品行,修持謹慎,持五戒,樸實勤儉,承先啟後,為人楷模。
◎面對境時,我如何看待?真假認識不清,如何把持?
三、立功:足跡無為無不為
(一)立功:兼善天下「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身示道,行功了愿,度化眾生陷溺的心靈能離苦得樂。
◎立功度化眾生都要計劃,計畫就是有為。如果不清楚修行路,就會走向偏斜。 ◎每個人在社會上都身兼不同責任,除了本來工作職位以外,還身兼修行人。
1. 齊家:從家有本難念的經,到示現一家和睦,其整有序,父義、母慈、兄友、 弟恭、子孝。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因為家是共業,行忍辱行,不合理 之處自己化解。
◎自己觀念「轉」才能「化」。轉的功夫就是修行。心生 分別,便不能轉。只要不在意,就可以和平相處。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只有改變自己、轉化自己、而能止息、放下自己。
2. 治國: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坦
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 ◎這都是大同世界的想法,要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開始,要從真中下手,
更能明白生滅之道,變異就是轉化。
3. 平天下: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如孔子行道,周遊列國。
(二)立功要先立志(立愿)
1. 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從物外世界看待心境) 顏淵:「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夏商周)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 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物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食物銀行,善用食物、貨物)力惡其不出於身也, 不必為己。(有心為大眾服務,不落人後)是故謀(陰謀詭計)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 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3. 六祖惠能四宏願:「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 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自己轉化自己、度化自己,自斷煩惱
4. 彌勒佛:娑婆世界化成蓮花邦(大同世界)
5. 師尊師母:擔三曹普渡之大任。
6. 入道第一個愿力:十條大愿,自覺覺他
(1)誠心抱守 (2)乾:實心懺悔;坤:實心修煉 (3)如有虛心假意 (4)退縮不前 (5)欺師滅祖 (6)藐視前人 (7)不遵佛規 (8)洩漏天機 [以上為自覺] (9)逆道不現 (10)乾:不量力而為者;坤:不實心修煉者 [以上為覺他]
7. 愿力:清口、渡人、人才、講師、設壇、開荒、三施並行
8. 六萬多年來之冤孽障不消,修道難成,今世修道要勾消,
必須行功立德發心才可。 〔故事〕有位道親求道後,頓覺道真好,而當下發願要一 世修一世成。從此清口吃素,同時冤孽也來了,接連三次 發生車禍,第四次燒掉了佛堂。他說如果道真,為什麼連佛堂也燒毀了,所以 就不願意出來。有一次前賢請他送道親去參加仙佛班,他已退道不願進去,坐 在客廳。仙佛請他進去,前後把四次因緣講給他聽,才明白四世要修的道,金 生了結,因此感動懺悔痛哭流涕。
◎修行要很理智,要看清
9. 活佛師尊:白陽聖賢四弘誓願
(1)完成三曹普渡 (2)挽救天地劫難 (3)成就道開四海 (4)開創大同世界 ◎我們因為沒有道德良知、人欲橫流,為了吃、為了搶奪而有戰爭。 ◎賢者得道修行。
(三)同心同德駕法船
秉持天心,欲善相助,遇事相辦,放下我執我見,多體諒、多包容、不計較、 不分別,以大體為前提。共同護持慈善公益事業、弘法利生度有緣眾生。
◎在同修間解決事情有很多方法,經常為了法執而爭論不休。假若我們了解法有不同, 眾生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法。為此,我們不會被法障礙。如果修行清楚就會了解轉化 。從權宜到實相,從是非到是。
(四)立功而不居功
老子:「是以聖人處無為之是,行不言之教;萬物做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 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要認為這是我辦的,而動念起貪欲妄念,修行要常保清淨心。
四、立言:自性現法覺迷
1. 儒教孔老夫子立言,留下四書五經;
2. 道教老子立言,留下道德經、清淨經
3. 佛教釋迦牟尼佛立言,阿難的經藏、大迦葉的論藏、優波離的律藏、三藏十二
部等。
◎聖人所走過的路徑、如何修行,印證不生不滅,透過聖人走過的路徑,而與聖人走相同的路。
◎我們被有形有相的世界所迷惑,聖人告訴我們如何認清真假,因為我們的心難以
清淨,而看不透實相。 ◎修道是修「無」,不是修「有」。
4. 何宗好老前人:成全後學明理修辦道,先後講述道德知行、性理時習、懺悔清
性、再覺金鐘、道德新知、修道方策等《六書》。
5. 吳靜宇老前人:金剛經釋密、老子義疏註、三教心法、微明集、襲明集、大學
隨想輯義、天道還原封牖集、浮生餘夢、興毅大事記...等書。
6. 聖人留下無數經典,都是回天的明路,修辦的法則,學習效法之典範。
7. 德行流傳於人間最好是立言。
五、效法顏回善復修辦示現
1. 顏回生平
(1) 春秋魯國人,其父為顏由,十三歲師事孔子,十五歲得聞「克己復禮為仁」之
道,既能三月不違仁。
(2) 十七歲隨孔子周遊列國,十八與孔子遇匡人之難,十九歲隨孔子微服而過宋,
二十五厄於陳蔡,二十九髮白齒落,徹悟道之全體。
(3) 隨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開荒佈道,三十歲返魯,取宋戴氏為妻,三十一歲生
子名顏歆,其父親已六十三歲,一家五口生活重擔自然落在顏回身上,但一簞 食一瓢飲之陋巷的貧寒生活,對奉養父母怡色娛親而不改其樂,敬養親志又養 口齒。
(4) 顏回不為名利所惑,田耕及種絲麻外,授徒設教,不為飢寒而改其志,以盡為 人子、為人父及為人夫之道,三十二歲卒。
◎顏回於修辦道過程相當用心。 ◎顏回的父親很有遠見,讓孩子很早進入修行、捨身辦道,接著才結婚生子。
回國以後興辦教學,教導解脫生死。不只捨身辦道,也度化眾生。
2. 因善「復」故能不違如愚、不惰、屢空、三月不違仁。
(1) 子曰:「余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
政篇》(13 歲)
◎顏回不在身外物執著,顏回是法施;子路周遊列國時提供金援,是財施。
(2) 子路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先進篇》
(20 歲)
(3) 涵養修持,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不善之。」(蠻貊之言) 子貢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朋友之言)
顏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親屬之言) 3. 惟「復」使擇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
(1)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2) 顏回,其得此善道,時時存養省察,於非禮勿視、聽、言、動,而眼、耳、口、
身自清靜,克己復禮,行中庸之道。
4. 因「復」始知孔子之至聖,門人三盈三虛獨不去。
(1) 少正卯是「傾覆之徒」和「奸人之雄」,鼓吹邪說,諂佞邪惡之術,足以亂國
政,亂世道。
(2) 《新論》:「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同時,孔子門人三盈三虛,唯獨顏回不去,獨知
聖人之德也」。
◎親民功夫要有內聖培德,
5. 子畏於匡,因復而師生真情流露,固有「子在,回何敢死?」
楊虎曾經施暴於匡地的人民,孔子與楊虎軮得又很相似,於是匡地的人便以為 楊虎。孔子聞匡人之將殺己而有戒心,或改道而行,或易服而去,倉促避難, 故與顏淵相失。
◎獨顏回把四散的兄弟們找回來。
6. 厄於陳蔡,因復始能素患難,行乎患難,而陽孔子之德。厄於陳蔡原因:楚昭 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聖 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藜蔡湯內無米粒)不充,從者皆病。顏 回擇菜而煮。
◎顏回於困苦中,不抱怨,而願意上山採野菜煮給大家吃。
六、結語
活佛師尊慈訓~ 古聖云: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中,立功要看風雲際會,立言要有
適當環境,唯有立德無有拘限,更無大小之分,且盡人可至。人之可貴,不在能否做 大事或成大功,而在有德或無德。堯舜為有德帝王,孔子無堯舜之位,且為聖人。伯 夷、叔齊(商人不食周粟)、柳下惠(坐懷不亂)無孔子之言,亦為聖人。 堯舜為帝王,桀紂亦為帝王,然而一篇千古景仰,一篇千古唾罵。可知人生之意義, 不在於帝王,而在於聖人!不在於政治地位,而在於道德地位。前者為人生之末,後 者為人生之本。人類以聖人的成就為最高,我們應該學習聖人,學習聖人必定成聖人! ◎六萬年來的業障我如何消除,我們要把握莫法時期的普渡因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