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眾生系列 10】 增強免疫力,修己化人 鄭中庸點傳師 2020/6/5
免疫力本自俱足,為什麼現在還要來談增強免疫力?因為現在的我們已經缺乏免 疫力。當問題浮現在我們面前,容易受到我執、我見干擾,表示我們還不夠圓滿。 增強免疫力,另一層面是恢復免疫力。於外在的身體,我們修正飲食習慣、作息、 營養等。於內在自性,找到自己一門深入的功夫,透過「修已」來增強、找回免疫力, 二六時中時時掌握好最原始的那顆心。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自然可以化解。
一、天垂象,人作用
1. 迷昧的世人,忘了如何修行,上天藉此次疫情的因緣,告訴世人應該怎麼修?怎麼做? 反思「時中」 。二六時,守住中(本心)
。《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 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孔子說 我們時時要守住本心,守住中道;小人不知「道」,心不生恐懼,無所不為。 反思「戴口罩」,一來防疫,一來封口。戴口罩除了保護自己,不要被病毒入侵 外,更告訴我們,我們的「口」是否縱慾太多?是否太多話?戴口罩更讓我們知 道「謹言慎行」的重要,口罩封住了口,提醒我們守戒--「口業」的重要。 反思「邊境管制」 ,目前因為疫情的關係,各國都實施「邊境管制」,本國的國民 可以回國,非本國的國民則被拒於門外。這是否告訴了我們,本自俱足的東西, 才可以讓它進入我們的心靈;非自己本有的,不可以進入。合乎仁、義、禮、智、 信者可以接受,讓他進入我們的身心靈,不符合禮、道者,則要去阻隔它。
2. 當世人接收到、體悟到上天告訴我們的旨意後,就應該遵循此旨意,徹底改變我們 自己的習性。 修行不會很困難,而是知道以後要徹底實行---改脾氣,去毛病,攝心一處。
二、免疫力 1. 何謂免疫力?根據辭海解釋
A. 生物體對於傳染病原體及其毒素之抵抗力與不感受性也。
B. 因於體內固有之抵抗力而免疫者,謂之先天性免疫。
C. 因注射免疫血清而免疫者,謂之被動性免疫。
2. 百毒不侵的免疫力
A.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圓覺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B. 見不善如探湯。《論語》見不善就是知幻,摸到滾燙的溫度不假思索會立即抽離。 為什麼對於物體的感受我們有反射動作,但是對於不如法的事情,卻沒有呢?
C.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大學》 當人的心不在「本位」,而受外在事物干擾,造成「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 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像吃到好吃的東西,就會想去問哪裡買的,價錢多 少,心就隨之而動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心不在焉」即心無法執、不受外物影響時,自然心就 不會為外物所動,即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即遇境見物, 過了即放下,心沒有執著,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一樣的境界。
D.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富貴是外在名位,以修行者來說,不會因為名位、外在環境,心有所動搖。 吳老前人在時局動盪的威迫下,不受生命脅迫而動搖修道心智,不會為了富 貴而放棄修道。
E. 在家出家,在塵離塵。《慧心格言/吳老前人》 身在家,心出家。人在塵,心離塵。 白陽期是在火宅修道,家如何不成為「枷」?我們的心不被私情而影響,做好 本份,但看淡它。齊家固然重要,更需看清自己在家的角色,素其位而行, 但不為情所困,應該行功立德時當仁不讓,道場、情場、職場才能取得良好 的平衡。 在塵緣中出離塵緣,知幻即離,百毒不侵。在紅塵之中不受塵緣干擾。 ◎「樹頭徛予在,毋驚樹尾做風颱。」 (福建話)根基紮穩、理念正確,功夫下得 深,不怕風吹雨打,就能擁有百毒不侵的免疫力。
3. 先天性免疫力﹕
A.本自具足,不受外境干擾的免疫力
B.不假外力,自有抗體
C.外離相,內不亂
4. 被動性免疫力:經由修行的努力,產生抗體,恢復了免疫力。
三、如何增強(恢復)免疫力
。眾生認假為真,心被外在五光十色的一切所牽動,喜、怒、哀、樂,心情起伏不定 無法平靜。心靈影響身體,本自俱足的免疫力,就這樣漸漸降低,開始感染、生病。 為什麼會這樣呢?即是智慧不足的原故。因此,如何增強、恢復免疫力,就是要從「修 行」開始。
1. 以修行觀點透視人生:
A. 迷人 ﹕
(A). 修福不修道,三惡元來造。《六祖壇經》
。迷人以為修福就是修道,把修福當作解脫的資糧。 覺者在布施供養時,越要將修道的心放進其中;否則可能如迷人一般,在修 福期間,造更多新罪。
(B). 一邊了愿,一邊埋怨。
。覺者在「了愿」的同時,也要「了怨」,辦道的同時,也一定要有修道的基礎 在裡面。
B. 覺者﹕
(A). 心中除罪緣,性中真懺悔。
(B). 將身、口、意 三業不斷地自我淨化。(不斷:二六時中。)
(C). 吳老前人慈示﹕多行功,少擔過。
(D).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大學》
。修行不複雜,透過「內觀」就能發現自己有錯,靠自己每日每時的反省,即 可淨化自己。若三業(身、口、意)清淨的話,就是在修行。
。將功德比喻為財時,若我們能「骨力趁(努力賺錢),貧惰開(懶得花錢)」,則 功德可日日累積。最重要的除了修己化人外,更重要的是「多行功,少擔過」, 不要在行功的過程中,又不小心犯了過錯,要當個有智慧的修道人。
2. 以修行方法來增強免疫力:
A. 反求諸己,克己復禮
(A). 三省功夫當省察,四勿訣奧要洞悉《銘訓集錦》
。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二六時中不斷省察,有沒有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主人。把問題回到自己身上 來看,就會比較單純。
(B). 反求諸己→知己→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迴光返照的功力,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明白自己的個性。
。「罪莫大於不知己過。」我們都習慣遇到衝突時,第一個就先指責他人的不 是,而不是把問題回歸單純,從反省自己開始。不知道自己的過失、缺點, 是因為不了解自己。
(C). 克己:驅身物,格心物。復禮:覺心源,復性初。 格心物者,復性初也,驅身物者,覺心源也。 「驅身物,格心物」才能復禮,才可「覺心源,復性初」,外在的東西我們 知道放掉,但心這個”源頭”不懂得放掉,仍無法根治其病,「覺心源」即 是下手處,從自性中除罪、除貪、嗔、痴,做真懺悔,才能做到「復性初」, 進而「天下歸仁」焉。
(D). 吳老前人慈示~提倡節約,勿重消費,崇尚簡樸,勿競新奇。
B. 常自見己過
(A). 改過必生智慧
(B). 真心懺悔是良方
C. 不見世間過
(A). 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B). 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C). 見不賢內自省。
◎《六祖壇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世間過我們知道、遇到、看到、聽到,透過修行,把看到、聽到、知道、遇到的不存在於 心。不是倚靠我們一個人改變外在事物,而是以修行反思自我──常自見己過。 子路,人告之有過,則喜。子路有此雅量,當別人告訴自己有過錯時,心生歡 喜,虛心接受他人指正自己的過錯,才能反觀自照,知道自己的問題點。
◎隱惡,不會因為自己沒有下功夫,而有惡的念頭行為。遏意惡於動機,慎心物於 隱微。除了修行以外沒有第二句話,還是要修行。
◎往往因為外在事物而心起波瀾,眼耳鼻舌是工具,於心上不起分別。有辨別的能 力,但心不生染著。習慣看到他人的缺點,染著就會在自己心上。
◎【故事】有一位旅人到英國考察,回國以後寫下如下的報告:機場服務人員態度 不佳、計程車司機不好。有人和他說;世界是一面鏡子,看到的都是自己。第 二回旅人再到英國,他先向每一位提供服務的人問好,從心感恩。這一次回國 以後,他寫下如下的報告:英國很好。→→改變別人最快的方式就是改變自己。 以善待人,則回饋回來的,也必定是善。這才是智慧的表現。
◎我們如何看到他人的優點?依照我們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如果我們仍看到他人不 足之處,表示我們還有這個惡種子存在。
D.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道德經》
。兌是口。門有兩扇。不勤是不刻意造作。光是智慧。
。如何守住本體?兌是口,口在十惡中有四惡──惡口、妄言、綺語、兩舌。 哪裡在漏,把哪裡堵起來。現在戴口罩,也是在封口。門有兩扇,如同眼睛、 鼻子、嘴巴。佛教的內觀、儒家的反求諸己,都是在當下要回到自己。捫心 自問我有沒有做到。把修行變成是習慣,像呼吸一樣自然,不用刻意提醒。 求上天慈悲,賜予我們智慧。為什麼我們智慧不足?因為拿起太多,放下太 少。所以烏雲障蔽了本有的智慧,使其無法像太陽一般照耀。外在因緣身不 帶來死不帶去,如何善用這些因緣,是我們要學習的。
。眼不見心不亂,耳不聽心不煩,這是初期我們提醒自我。更進一步則心要清 淨,即使心打開、眼睛看得到,也不會受到外在影響。
。修道修心,如何在這些門戶設下關口。聽到的、學習到的,時時刻刻下功夫, 轉化為內在想法與行為。
。若把「世間過」比喻成「病毒」,這些病毒就在我們身邊。外在環境變化時, 自身免疫力不足時,便可能產生種種不適。
「天垂象,人作用。」疫情給我們的不只是傷害,而是有更多的提醒。 我們要懂得體悟上天的旨意,順著上天的指示做,反求諸己,啟發智慧, 就能提升我們的免疫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