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基電通併購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失敗,一年內虧損250億新台幣的案例,震驚全台灣,也讓那些有意藉由「併購」(acquisition)來創立國際品牌,進行國際化或全球化的台灣廠商,在採取行動之前會更謹慎地思考。
文化差異大難消化
然而,以跨國併購的方式來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確已是不可逆轉的國際風潮。從2003到2005年的最近三年中,全球的跨國投資雖然快速成長,由5579億到7108億,乃至9163億美元,但其中屬於跨國併購者卻由2970億到3806億,乃至7163億美元,其比率也由53.2%和53.5%一舉提升到78.2%!
特別是在歐盟地區,其外來投資的併購金額在2005年高達4451億美元,幾乎佔全球跨境投資總額的一半;其中的英國(1717億美元)、德國(631億美元)、義大利(410億美元)、法國(322億美元)、荷蘭(290億美元)、西班牙(236億美元)都屬於接受併購投資的大國。
但是在亞洲國家,併購風潮仍然和西歐差一大截:在2005年,除香港的95億美元、中國83億美元、新加坡58億美元較為顯著以外,日本只有25億美元,而台灣也只有7.6億美元。和同年中國(724億美元)、香港(359億美元)、新加坡(201億美元)所獲得的外來直接投資總額相較下,顯然在這種蔚為風潮的國際投資型態中,亞洲還沒有能夠趕上歐美的「時尚」!
然而,以併購方式跨足全球是否是一種理想的擴張途徑呢?基本上,以併購進行跨國擴張,省卻由考察地點、申請建廠、張羅人手、實地建廠來建立企業的辛勞和風險,可以快速進入一個新的國際市場。但是,如果企業文化差異太大,吃下了不易消化的「異物」,當然極易產生無法「消化」的腹痛後果。這也是歐美的併購活動多半產生在歐美本地,較少涉足亞洲的原因。而即使到亞洲來進行併購,比較放心施展的地區還是在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香港和新加坡。
其他的亞洲地區,以併購的程度來看都相當有限,可以看出跨國企業謹慎的程度。即以近來台灣接受外國銀行併購的案例來看,也都是母銀行已經在台灣投資多年,了解台灣各銀行的特質之後,才謹慎出手的。由此看來,明基電通以小搏大地吃下西門子手機部門,的確是承受了高度風險,而其後果也真的應驗了當時多數人的看法,令人遺憾!
只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中,速度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以直接設廠來進行跨國投資經常要花費數年的時間,直接進行併購當然在時間上具有優勢。只不過,如果沒有前瞻性的眼光,長期在全球各地布局,培養熟悉各國企業文化的人才,卻想直接進行跨國併購,其結果極可能鎩羽而歸。
三星模式可供借鏡
以韓國著名的三星電子而言,它早在1982年就在葡萄牙建立了合資企業,1984年在美國投資,並陸續在墨西哥、中歐、東歐和東南亞投資,卻在1990年代才開始以併購的方式擴張。
新加坡著名的「國營企業」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公司,目前的總控股金額約為八百億美元,投資在全球48種各類產業的標的物上,是新加坡最大的對外投資者,投資遍及美、歐、亞、澳;從1974年迄今,每年複利計算的獲利率卻高達18%。
從明基、三星電子和淡馬錫,我們真的可以從併購學到不少!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