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春樹
「如果沒有走到斷崖,就不知道前頭有路」,唯一通過CAS木耳認證的養菇達人、嘉縣中埔鄉彥廷農場主人陳鏘謙,生產的靈芝、木耳生技產品外銷全球三十多據點,年產值上億元,傳統農戶轉身科技農民,他的成功,源自於堅持作對的事情,回首當年借錢蓋全台首座科技菇寮,氣得父親整整三年拒絕踏進菇寮,到贏得養菇一輩子的父親一句「沒見過這麼美麗的菇」,陳鏘謙笑說,一切辛苦都值得。
彥廷農場的科技菇寮會呼吸,利用奈米技術原理栽培黑木耳,模擬大自然溫度與濕氣讓菇類生長很天然,不僅有機、無毒,售價比別人貴,但賣得嚇嚇叫,陳鏘謙對木耳的體貼,不僅馬英九、陳水扁慕名來參觀,國外人士也不遠千里來觀摩,對這座獨一無二的智慧菇寮嘖嘖稱奇。
彥廷農場培育菇蕈位於有台灣菇類故鄉的嘉義縣中埔鄉,種植靈芝與黑木耳的歷史將近三十年,養菇高峰期,小小的中埔鄉擁有四十五座養菇場,但隨著農業沒落,僅剩下不到十場,但中埔鄉的生產量依舊居全台之冠。嚇嚇叫
彥廷農場是陳鏘謙父親陳用賢創辦,民國 76年成立「社口區段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菇類共同經營班」,民國 82 年再配合政策改為「社口區菇類產銷班」,在陳用賢努力經營下,陸續獲得十大績優產銷班、神農獎十大傑出專業農民等大獎。(本文登於CAS月刊)
早期的菇舍,是由竹子和稻草組合而成,設備簡陋,一旦發生火災,整片菇舍將付之一炬,隨著時代進步,傳統的菇寮逐漸轉型,從竹子建材換成鐵架主結構,再將稻草換成黑網加塑膠,鄉間仍到處可見第二代菇寮,此類菇寮屋頂多留有通風口,以降低菇寮溫度,但也無密閉性,容易有蚊蠅飛入。
二十年前,剛退伍的陳鏘謙,接手家族農場經營,卻碰上大陸靈芝搶攻國際市場,因為大陸靈芝便宜,外銷訂單嚴重流失,菇農面臨生存危機,畢業於嘉工機工科的他,發揮工業製造專長,觀察、分解養菇產業作業流程後,發覺最大問題在於產銷配送缺乏標準作業流程。
他說,傳統的產銷模式,木耳從採收到消費者手中,要整整四天,冗長而無意義的流程,不僅喪失木耳新鮮度,也連帶降低市場價格,發現這個大秘密後,他開始思考如何改善。
一面積極參加各種研討會,吸收新知識,請教專家學者,一面從機械工程原理思考,陳鏘謙決定先解決靈芝蟲害抓不勝抓出發,在南台科技大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技術指導下,決定斥資上千萬,改良第二代菇寮,蓋一座密閉式的科技菇寮,也掀起了一場家庭革命
「這是個驚天動地的決定」,陳鏘謙笑著說。當年哪個菇寮屋頂沒留通風口,他的想法,頓時成為同業笑柄,更有人當著他的面直言陳家菇寮「穩死」,養菇三十年的父親,擔心畢生心血被敗光,氣得整整三年不踏進菇寮,抗議兒子的不安於室。
然初生之犢不畏虎,年輕氣盛的他,不顧眾人反對,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建造第一座新式太空包環控栽培場,在景氣最差時,反其道而行,陳鏘謙說,現在想想,還真的有點怕,然而事實是,如果沒有當年的孤注一擲,彥廷農場不會有今天,在生命轉彎處,該前行或後退,需要人生的歷練,與智慧的判斷。
業界口中會呼吸的神奇菇寮,位於中埔鄉翠綠農田間,不說,還真看不出是座菇寮,佔地四千多坪的養菇場宛如工廠,門口大大的ISO9001-2000認證,是農場的驕傲也是品質保證。
菇場僅一出入口,人員進入菇舍時必須通過隔離空氣門及緩衝門,降低污染機會,四座菇房都有自己的水牆與紗網過濾空氣,強力風扇控制空氣對流,空氣吸入時必須先經過紗網過濾及水牆淨化,以調解溫度及降低雜菌,且除了蒸發以外,95%的水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密閉式菇房照樣能呼吸,水質則先經過三層曝氣、再經活性碳及沙瀘處理才存入水池備用。
就連光線,都經過嚴密的計算,兩段式的採光處理,為的就是控制靈芝及黑木耳的大小及厚度,讓品質兼顧最大化、最佳化及標準化,而排水孔加隔離不銹鋼網,則可杜絕蚊蠅進入,營造無蟲害的生長環境。
環控菇舍,一年內太空包可輪作採收二期,分為四至八月的靈芝及九月至隔年三月的黑木耳生產,可以大量節省人力成本及降低固定成本,栽培出的乾品比傳統菇舍栽培產量增加一倍,而產值亦較傳統栽培方式增加近兩倍,在質與量方面,均有顯著的提升。
科技菇寮獨特之處,就是全密閉,屋頂沒有通風口,取代的水牆、粗水與細水雙重過濾灑水,不僅終年溫控,仿效大自然的瀑布水聲及濕氣,讓菇類安心生長,排水溝覆蓋白鐵細網防止蚊蟲,陳鏘謙說,病蟲害減到最少,自然就不用噴農藥,太空包天然木屑的養分就足以供養,無毒無蟲害環境,是最佳有機栽培。
而養出的靈芝與木耳,沒有一般有機栽培農產品因沒有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產量與顆粒都較小、外觀也較差的問題,反而因為模擬大自然生長環境,讓菇安心的一眠大一吋,超大朵的黑木耳,直徑往往超過三十公分。
科技菇寮,讓種植邁向邁向大規模標準化生產,並取得ISO認證,另外他也引進產官學合作,結合南台科技大學生物技術系、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台南農改場等產官學界,引進生物科技,開發靈芝粉、膠囊、黑木耳粉、膠囊等機能性產品,開創精緻農業發展。
除了養菇之外,他還讓化腐朽為神奇,將以往生產過程中必須花錢請人清運的廢棄太空包,再生利用,成為有機肥料,不僅可以賣錢,以往一車要付3000元處理費,現在一車可賣2000元,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又能降低環境污染,一舉多得。
陳鏘謙把傳統養菇業「整個翻過來」,靠得就是,堅持作對的事情,把事情一次作對。
在台灣農產品面臨入關市場,及中國、越南等國低價競爭衝擊,彥廷農場依舊屹立不搖,除了重視品質外,他又再次發揮先見之明,成立彥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菇類生產加入生物科技,以ISO標準建構生產線,每一個流程均儘可能的標準化,嚴控生長環境,再以「彥廷」為商標,申請多國註冊,建立國際形象,讓原本的鄉間小菇寮,飛上國際舞台。
生意越做越大,他不再只是單純的養菇人,從營運管理到行銷,陳鏘謙一樣學過一樣,透過知名電視購物台合作、經銷商、直銷以及電子商務等,架構綿密的銷售管道,直銷方面除了百貨公司、農會超市外,彥廷農場在台北設有辦公
室,配合各項展示促銷活動推廣農場產品。
外銷產品以膠囊為主,其中靈芝產品外銷比率高達 65%,黑木耳雖起步較晚,但挾著全球減重風潮,也可望創造驚人業績,為了不斷的創新,陳鏘謙尊重專業,且投入研發不手軟,在景氣越不好時,越要投資研發,現在彥廷依舊維持每年盈餘提撥 3%研發經費,就是希望能永遠比別人超前一步。
獨 到 的 遠 見 與 行 動力,使陳鏘謙在加入WTO 之後不但更有競爭
力,也使他繼老爸在 7年前獲得全國十大傑出專業農民神農獎之後,獲得 92 年神農獎的第一名。
陳鏘謙表示,一般廠商、農會或者民眾要把產品加工時,通常是使用不適合在市面上行銷的次級品,但他卻是反其道而行,把有機栽培質量均佳者加工為膠囊健康食品,他說,這是良心事業,種出無毒、吃得安心的靈芝與木耳,是農民的責任。
如今,彥廷農場四座廠房年產木耳超過三百萬公斤,生鮮木耳透過禮盒包裝,價格三級跳,成為餐桌上的高貴農產品,一斤21元的木耳裝入每個12元的紙盒中,看在別人不符成本的作為,陳鏘謙一直都在做,而彥廷的經營成績,證明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生產者多用一份心,農業也能脫離菜土,菜金,菜心情,創造高產值。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