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檔來源:
http://www.apc.gov.tw/official/index.aspx
台灣原住民族語言,分十二族四十一個方言別。
台灣原住民族族語及方言名稱
族 語 方 言
阿美語
奇萊阿美語(撒奇萊雅語)
北部阿美語(新城、花蓮、吉安、壽豐)
中部阿美語(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
海岸阿美語(長濱、成功、東河)
馬蘭阿美語(富里、關山、鹿野、卑南、台東)
恆春阿美語(滿州、牡丹、池上、太麻里)
泰雅語
賽考利克泰雅語
澤敖利泰雅語
汶水泰雅語
萬大泰雅語
四季泰雅語
賽夏語 賽夏語
邵語 邵語
賽德克語
德固達雅語
都達語
德路固語
布農語
卓群布農語
卡群布農語
丹群布農語
巒群布農語
郡群布農語
鄒語
阿里山鄒語
卡那卡那富鄒語
沙阿魯阿鄒語
排灣語
東排灣語(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
北排灣語(三地門、瑪家)
中排灣語(泰武、來義)
南排灣語(春日、獅子、牡丹、滿州)
魯凱語
東魯凱語(東興)
霧台魯凱語
大武魯凱語
多納魯凱語
茂林魯凱語
萬山魯凱語
太魯閣語 太魯閣語
噶瑪蘭語 噶瑪蘭語
卑南語
南王卑南語
知本卑南語
初鹿卑南語
建和卑南語
雅美語 雅美語
資料來源
http://www.apc.gov.tw/official/govinfo/lawsearch/lawsearch_result.aspx?no=525
原民會法規查詢
96學年度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試!明年度實施了!!
早期,只要提到原住民學生考上某明星高中 或某國立學校,就會馬上被貼上「加分」的標籤,而「原住民學生加分」的議題也不時被大眾(尤其到高中、大學聯考的時刻)提出,深怕非原住民考生會因為原住民加分的政策,讓自己沒法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學校。
尤其在民國90年原住民身份法的大幅修改,只要是母親具有原住民身份,而讓孩子從母姓,就可依法取得原住民身份,享有與原住民同等的優惠,往往改變身分的年紀大多趨向於14、17歲。台灣原住民人口數也因為如此,成長數值的提高顯得有點詭異。
不過這並不是我要談的重點;從明年度開始實施的「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試」,我相信這項措施的實施,會使得已定居在都市的原住民父母起了擔憂,自己都已經離鄉背景多年,在家裡小孩也不會講自己的族語,更別說自己的文化是多麼不同,需要珍惜。
許多的在都市的原住民父母,當初也是因為生活經濟的壓力,
選擇在都市就業,一待就是好幾十年,
好不容易有當初貸款的房子快要繳完了,
小孩子也好不容易唸到了高中快要畢業,
接下來就是要進入到大學的時刻,如果沒有這一項原住民加分,
可能分數一落就到了私立大學,到時候要繳的學雜費、住宿費、
生活費可能要用就學貸款來幫忙,小孩子一畢業就負債,
高學歷又找不到工作,擁有原住民身份,似乎也不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反面思考,什麼是原住民加分的本質?再重新衡量原民會對此項原住民加分政策的重新調整,或許可以說得通。
原住民加分是因為許多的教育資源無法落實在偏遠地區,而偏偏大多的偏遠地區又與原住民族地區相去不遠,有的甚至就是偏遠地區=原住民族地區,如蘭嶼、還有已被撤掉小學的屏東佳暮分校等,從小學的教育無法得到充足,一剛開始就無法與在都市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將來所要面臨的國高中教育,更甚困難。於是原住民加分,使得早期許多能讀書、肯讀書的原住民小孩,得到一個進入校門的機會;而現在,許多社會因素,使得原住民小孩得到的教育,不比以前來得缺乏,但是,對於自己的語言與文化,卻相對快速流失,許多部落傳統價值觀已不比以往來得深刻,有鑑於此,「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試」正式於明年登場。期望原住民青年學子,在接受一般大眾教育之外,回頭看看自己的母體文化及語言,重視自身不同血液的榮耀,或許這樣是好的,讓「原住民加分」不再是一個負面標籤,而是一種認同自我族群,享受自我權利的機會。
文章定位: